高考新考纲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精选训练附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246314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65.26KB
高考新考纲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精选训练附答案Word下载.docx
《高考新考纲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精选训练附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考纲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精选训练附答案Word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土方感激地说: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
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
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
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土方又来了。
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
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
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
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
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
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
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
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
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土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土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
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
“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
”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
”李土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
“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
最多两万元!
李土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
“好,两万就两万吧!
这个呢?
”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
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
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
“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
我看未必。
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
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
”帅子又对李土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
李土方听得头都大了。
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
“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
“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
这样吧,二十万!
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
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
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
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
“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
”帅子撒了个谎。
他想卖给大师。
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
”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大师笑了:
“五千元。
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
”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
“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
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
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
”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
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
连我也几乎被骗了!
李土方,高手?
帅子瘫倒在地。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
“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
B.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
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
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表现了比较深刻的意蕴,让人读后有所感悟。
(2)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中的李土方是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6分)
(1)BD,B项
紧张这一细节是他装出来的。
D项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2)①照应题目“高手”②交代人
物身份,是“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③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④为故事结尾埋下伏笔。
(写够两点即可得4分)
(3)①外表普通,长相土气
。
②狡诈,富有心机,善于伪装自己。
③制造赝品水平高。
(每条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
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
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
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
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
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
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
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
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
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
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
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
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
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
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
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
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
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
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
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
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失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
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
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
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
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
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
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
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
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
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
特别是徐美红。
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
然后,妹妹也出去了。
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
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
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
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
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
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
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
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
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
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
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
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
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
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
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
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
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
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截取生活横断面,写我和徐美红回我老家过年丢猪找猪的小事,表现了城市与乡村在环境、观念、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B.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C.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所引起的强烈震动、不会吸烟的乡亲把我父亲敬的烟夹耳朵上、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D.年三十下午,母亲、妹妹、父亲包饺子,不让我和徐美红帮忙,丢猪后给徐美红打圆场,说明他们把来自大城市的徐美红看得格外尊贵。
E.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
一气之下,她离开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2.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3.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
(5分)
参考答案
1.(5分)AD(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答B、C不给分;
B项,“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说法绝对;
C项,“愚昧”说得有些过分,应为“落后”;
E项“一气之下”不妥,徐美红内心有不理解,也有愧疚。
)
2.(4分)①徐美红的到来,引起强烈震动。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男人们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家里像赶集一样热闹。
家里人更是高兴,热情招待。
②徐美红离开,母
亲像孩子一样哭了,小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红着眼圈让我去车站把徐美红追回来。
③开头的“热闹”和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的对比(或:
开头的“热闹”反衬了结尾家人的
遗憾、痛惜),写出了乡村的闭塞、落后,凸显了乡村和城市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
(①②各1分,③2分。
有道理即可。
3.(5分)①从主题表现角度来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孰重孰轻,城里人和乡下人有着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而突出了城乡所存在的巨大差别。
②从结构安排来看,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丢猪找猪是作品的线索。
③从读者感受来看,将人与猪放在一起,显得非常滑稽,引起悬念,吸引读者。
(答出1条给2分,答出2条给4分,满分为5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
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
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
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
信上说:
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
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
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
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
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
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
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
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
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
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
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
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
”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
“发错了,这是谁干的?
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
这不是乱弹琴吗?
”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
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
这歌真好听啊!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
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
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8.小说标题有何意蕴?
请简要概括。
(3分)
9.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6分)
7.
(5分)A3分,C2分,B1分。
(B.“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有夸大之嫌;
D“表现出科长的尴尬与歉疚”,错误;
E:
“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不是比喻。
8.
(3分)①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
②民工子弟们的歌唱;
③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诉求、呼声)。
(每点1分)
9.
(6分)同意。
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
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
(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不同意。
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生
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
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车里有白馍!
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
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
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
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
“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
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
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
“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
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
“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
“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
“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
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
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
“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
“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描写。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内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
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3)文章结尾: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
(6分)
.
(1)答案
CD
C项,并不是他认为自己无能,而是在乞求百姓不要抢馒头,让前线战士吃饱打鬼子;
D项,并不是在欺骗她。
(2)答案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黄昏;
同时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两军交战,形势危急;
为下文抢馒头事件的发生做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介绍了时间和当时的形势,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回答时注意作用类试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
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答案
这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还保存着这个馒头,说明他认为这个馒头的价值非常大,值得留存;
他让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小青年听,目的是想让人们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
本文主要讲一个小女孩,一个平凡的生命,为了让国军有馒头吃,有力气去打鬼子,宁可自己挨饿,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新考纲 全国卷 文学 文本 阅读 小说 精选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