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初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7316240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00.13KB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初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初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初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
复合肥料
NH4HCO3、KNO3、NH4H2PO4
B
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
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
C
合成材料
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D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Al(OH)3、NaHCO3、Ca(OH)2
A.AB.BC.CD.D
7.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比较Zn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探究铁钉生锈时O2是否参与反应
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D.
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8.如下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装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
C.该装置也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备、干燥和检验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黑色固体
9.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除去CO中的少量H2O和CO2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2CO3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K2SO4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用磁铁吸引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加水稀释氯化钠溶液
在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向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二、填空题
11.【最新】央视315晚会曝光“化妆”鸡蛋.蛋黄染色对人有害吗?
“化妆”的粉末是什么?
资料:
红色粉末,名字叫做斑蝥(mao)黄。
斑蝥黄又叫角黄素[分子式(C4OH52O2)]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类胡萝卜素。
在中国《饲料添加剂品种目(2013)》允许斑蝥黄用于家禽饲料。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研究学习:
(1)斑蝥黄是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2)斑蝥黄属于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
(3)可用________和_______(填名称)来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4)鸡蛋中富含的________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
12.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实验室常用过滤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和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常用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氯气可用作自来水的消毒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我国科学家已研制出在新型高效光催化剂作用下,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水在通过并接触催化剂表面时,分解的微观过程用示意图表示如下(“O”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催化剂)。
则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上述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_______。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5)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2°
C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
甲______乙(填“>
”、“="
或“<
”)。
②将t2°
C时15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三、流程题
13.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纯碱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_色。
(2)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__。
(3)操作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__、过滤。
(4)上述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
四、综合应用题
14.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_(填字母)。
A铂金饰品
B铁锅
C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填化学式)。
写出(3)中反应的任意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五、推断题
15.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B、C组成元素相同,C、D、E、F是不同类别的化合物,D和E的溶液均呈碱性,且E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相连的物质两两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由某一物质转化为另一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
.
(1)F的类别_______;
C的化学式_______B的用途_________。
(2)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六、实验题
16.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若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______(填“a”或“b"
)端通入。
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
可用D装置收集氧气,原因是______;
若用C集气瓶内装满水后收集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七、科学探究题
17.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人的探究学习。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
C,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
C。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
C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测得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1)分析图2,氯酸钾分解温度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熔点。
(2)分析图2,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测得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华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
分别在“Y"
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没有明显现象
Ⅲ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
到________,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
二氧化锰受热不分解;
氯酸钾受热较长时间后分解。
Ⅳ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人右侧支管:
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加热时间段与步骤Ⅲ木条很快复燃
用化学方式表示_______。
①完善上述表格。
②步骤IV中,将二氧化锰混人右侧支管有余热的氯酸钾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
③小华认为根据步骤IV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和_________不变。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
八、计算题
18.化学小组为测定某样品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水和氯化氢的挥发忽略不计):
取25.0g样品粉碎:
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CaCO3+2HCl═CaCl2+H2O+CO2↑
(1)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是_____g。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B、将地沟油转化为航空燃油,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不符合题意;
C、使用太阳能景观灯,既节能又环保,可以保护环境、减小资源消耗,不符合题意;
D、使用化石燃料可以污染环境,但是化石燃料还是目前主要的能源物质,不能禁止使用,符合题意。
故选D。
2.C
A、火药爆炸时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的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转轮排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D、铁的冶炼过程中生成铁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C。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A
A、苹果汁的pH为2.9~3.3,小于7,显酸性。
B、葡萄汁的pH为3.5~4.5,小于7,显酸性。
C、牛奶的pH为6.3-6.6,小于7,显酸性。
D、鸡蛋清的pH为7.6~8.0,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苹果汁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4.B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起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B、图书室着火,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图书损坏,符合题意;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转移到通风的地方,使中毒者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不符合题意;
D、如果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布檫,再用大量水冲洗,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灭火的原理:
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干粉灭火器:
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水基型灭火器:
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5.C
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方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钠的原子序数为11,不符合题意;
B、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镁离子的符号为:
Mg2+;
C、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另外,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6.B
A、NH4HCO3中只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KNO3、NH4H2PO4含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不符合题意;
B、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由于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造成的,这些都是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符合题意;
C、合金不属于合成材料,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不符合题意。
7.B
试题分析:
A不能比较Zn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因为酸的浓度还不同。
C中变量不同,不能。
D不能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因为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气体,影响气体。
故选B.考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8.D
A.该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装置于一体,所以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选项A正确;
B.万一瓶炸裂,塑料瓶的材质轻,破坏力小,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选项B正确;
C.二氧化碳的制取也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也能用浓硫酸干燥、当将水换成澄清石灰水时,能进行二氧化碳的验证;
该装置也可用于氢气的制备、干燥和检验,选项C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不会出现黄色火焰,选项D不正确。
9.A
除杂质的要求是:
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A中应先通氢氧化钠溶液把二氧化碳除去,再把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把水蒸汽除去,A错误;
B中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蒸发可将水除去,正确;
C中硝酸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过滤可将硫酸钡沉淀除去,正确;
磁铁能将铁粉吸引除去,正确。
考点:
除杂质
10.C
A、氯化钠是中性溶液,pH=7,加水稀释后,pH值不会改变,不符合题意;
B、在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硝酸钾不会再溶解,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会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C、向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应该降低,不符合题意。
11.3120:
13有机物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蛋白质
(1)斑蝥黄的化学式为:
C4OH52O2,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40):
52=120:
13;
(2)斑蝥黄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3)可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来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因为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鸡蛋中富含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
12.玻璃棒煮沸MnCl2①④②⑤③氢原子和氧原子
<
23.1%
(1)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
(2)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X的化学式为:
MnCl2;
(4)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为:
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故水分解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⑤③;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故不能再分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水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①t2°
C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t2°
C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甲的溶质质量大于乙的溶质质量,故甲的溶剂质量小于乙的溶剂质量,故填:
<
②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t2°
C,还是饱和溶液,t1°
C时,甲的溶解度为30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3.红
降温结晶CO2
(1)纯碱溶液显碱性,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纯碱溶液中,溶液呈红色;
(2)由工艺流程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3)从氯化铵的溶液中得到氯化铵的过程是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
(4)由工艺流程中可知,向饱和的食盐水中通入了二氧化碳,在加热碳酸氢钠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O2。
14.C①④MgCl2Fe、Cu
(或
、
)
(1)A、铂金饰品是利用了性质稳定、色泽好的性质,不符合题意;
B、铁锅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不符合题意;
C、铝导线是利用了铝的导电性,符合题意。
(2)①铝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之前,银不和硫酸铜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银位于铜之后,可以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②银和硫酸铝、硫酸铜均不能反应,都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银位于铝和铜之后,但是无法验证铝和铜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③铜和银均不能和硫酸铝反应,均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银之前,但是无法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④铜不能和硫酸铝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铝位于铜之前,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位于银之前,可以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故可行的是①④;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
,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镁再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
①如果镁粉恰好和氯化铜完全反应或只能置换部分氯化亚铁,则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镁、氯化亚铁,如果镁粉过量或者恰好和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镁,如果镁粉只能置换部分氯化铜,则滤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铜、氯化亚铁、氯化镁,故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MgCl2;
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铁,氯化铜已经完全被置换,故滤渣中一定含有铁、铜,可能含有镁,如果镁过量,则滤渣中含有镁和铁、铜,如果镁恰好和氯化亚铁反应,或镁只能置换部分氯化亚铁,则滤渣中只含有铁、铜,故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Fe、Cu,
③(3)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15.酸CO2冶炼金属、做燃料(合理即可)
(符合题意即可)
【分析】
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E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E为氢氧化钙,D可与氢氧化钙反应,且D溶液呈碱性,可推出D为碳酸钠(或碳酸钾),F和碳酸钠、氢氧化钙均能反应,且C、D、E、F是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可推出F为酸,C可与碳酸钠互相转化,可推出C为二氧化碳,B、C组成元素相同,且B可转化为二氧化碳,可推出B为一氧化碳,A可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推出A为碳。
(1)F属于酸;
C为二氧化碳;
化学式为CO2;
B为一氧化碳,可用作冶炼金属或做燃料;
(2)①E为氢氧化钙,F为酸(可以是盐酸),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
②D为碳酸钠,C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和氢氧化钠反应转化为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试管Ba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A氧气不易溶于水b
(1)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B;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长进短出”,气体应该从a端通入;
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A;
可用D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若用C集气瓶内装满水后收集气体,气体的密度比水小,气体应从b端通入。
17.高于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试管内压强增大,排出一部分空气,使氧气的浓度降低配比越大,分解温度越高木条不复燃木条较长时间后复燃
将“Y”型管倾斜,并抖动,使二氧化锰沿管壁滑入另一侧中质量化学性质
(1)由图2可知,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大约为380℃,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
C,氯酸钾的分解温度高于其熔点;
(2)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测得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试管内压强增大,排出一部分空气,使氧气的浓度降低;
(3)由图3氯酸钾的分解数据可知,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
配比越大,分解温度越高;
(4)Ⅲ实验操作为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实验结论为:
二氧化锰受热不分解;
氯酸钾受热较长时间后分解;
故实验现象为: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不复燃;
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较长时间后复燃;
Ⅳ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实验现象为木条复燃,说明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和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有余热的氯酸钾中的操作方法是:
将“Y”型管倾斜,并抖动,使二氧化锰沿管壁滑入另一侧中;
③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要想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18.
(1)8.8
(2)80%
(1)由图示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故填8.8。
(2)解:
设生成8.8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100:
44=x:
8.8gx=20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100%=80%
答: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初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 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 初中 中考 化学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