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9012430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229.98KB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顶系列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本项目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以其获得的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证书“茶树特色新品种的选育与引进及应用研究”(成果鉴定号:
川科鉴[2007第178号])的科技成果为核心技术,以毫香型品种名山白毫131、高鲜型品种天府11号、浓香型品种名山早311、特早型品种特早213、高抗型品种天府28号等为核心品种。
核心品种特性突出,不同香型特色名优茶创新性强,良种繁育和良种栽培技术水平先进。
本项目主要开展特色茶树品种的良种繁育、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特色名优茶标准化生产及加工产业化示范。
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园,熟化以不同香型茶树良种为原料的香气各异的特色名优茶加工工艺,采用系统选育法在宣汉县地方品种中选育特色显著、品质优异的优良育种材料,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特色名优茶加工厂,最大限度地提高茶叶产业化生产水平和能力。
本项目通过品种推广和技术示范,可广泛应用于我省特色名优茶产区,提高茶园良种化,改善名优茶品质,促使我省特色名优茶产业快速发展,大大改善我省茶叶产品和产业结构,从而有力地推动我省茶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四川茶叶在全国的地位,提高地方财政和茶农经济收入,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二、项目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1、项目执行期及计划投资额
本项目执行期为5年(2010年10月—2015年10月)。
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
企业自筹资金800万元,申请农业科技贷款120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已到位700万元。
2、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
通过项目实施,制定特色名优茶生产技术体系1个,茶叶规模生产工艺和技术规程1个;认定绿色食品及有机茶产品1个;新创省级以上获奖(含国际金、银奖)名茶2个;认定省级龙头企业1个;产品100%达到国家最新各项理化和卫生检验检测标准和“绿色食品”A级以上标准;30%达到中国和欧盟“有机茶”标准;全部达到企业Q/20891526-9.10-2003、Q/20891526-9.4-2006、Q/20891526-9.3-2003标准;显著提高当地茶园良种化程度,良种茶园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成熟,特色名优茶加工技术优化和产品质量稳定,选育的当地优良育种材料性状优良。
3、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
项目完成后,茶园良种化提高40%,建立良种繁育母本园60亩、苗圃园240亩,年产良种种苗8000万株;推广良种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1000亩,辐射带动10000亩,培训茶农3000人次;选育当地优良育种材料2-6个;创制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系列产品6个。
4、执行的质量标准
种苗质量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茶树种苗》(GB11767-2003)。
5、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
本项目执行期为5年(2010年10月—2015年10月),企业可通过系列产品销售,预计可实现产值8100万元,上缴税收479.43万元,利润2716.74万元。
(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将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社会效益。
通过提高茶园良种化程度和茶园绿色高效栽培管理水平,增强茶农科学种茶能力,预计每亩鲜叶产量将增加60公斤,每亩增加收入1500元。
企业原料质量和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产品结构更加优化,企业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加快四川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增强茶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生态效益。
本项目通过茶树良种繁育和栽培推广示范,茶园实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应用生物和物理技术防控病虫害,有利于丘陵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二)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
项目启动
(1)进度指标:
计划时间8个月(2010.10—2011.06)
(2)技术工程化指标:
①按申报内容和任务制定可行的繁育和示范种植的实施方案;②完成品种繁育准备工作,包括穗条母本园和苗圃园地块的选择、扩繁技术体系及规程的制定等;③制定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中试方案;④开展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加工工艺的熟化,确定工艺参数;⑤完成企业“九顶雪眉”、“九顶翠芽”的品牌打造规划;⑥启动土建工程施工,开展台(套)名优茶加工机具设备的购进、安装、调试等。
2、第二阶段:
项目实施
(1)进度指标:
计划时间25个月(2011.07—2013.08)
(2)技术工程化指标:
①完成本项目所需的设施设备,包括特色名优茶加工的连续杀青机、多功能理条机、远红外提香机等的添置;②完成预期的良种繁育母本园60亩、苗圃园240亩的建设,严格按照名山白毫131、天府11号、名山早311、特早213、天府28号等品种的茶叶穗条和茶苗繁殖的技术规程进行良种繁殖;③实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中试方案,建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④进行当地优良育种材料选育,得到特色显著、品质优异的优良育种材料1-3个;⑤开展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加工,创制新系列产品3个,产量达到1000公斤,提升企业“九顶雪眉”、“九顶翠芽”的品牌效益。
(3)资金落实额:
新增投资1700万元,其中:
企业自筹资金700万元,农业科技贷款1000万元。
(4)良种繁育和生产示范规模:
年产良种种苗8000万株,建立良种茶栽培技术示范园700亩,辐射带动6000亩,培训茶农1800人次。
(5)实现的销售收入:
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100万元,实现利润1592.35万元。
3、第三阶段:
项目提升
(1)进度指标:
计划时间25个月(2013.9—2015.10)
(2)技术工程化指标:
①进一步实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中试推广,扩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辐射推广规模;②进一步开展当地优良育种材料选育,得到特色显著、品质优异的优良育种材料1-3个;③深入开展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加工,新创制系列产品3个,产量达到1200公斤,提升企业“九顶雪眉”、“九顶翠芽”的品牌效益。
(3)资金落实额:
新增投资300万元,其中:
企业自筹100万元,农业科技贷款200万元。
(4)良种繁育和生产示范规模:
年产良种种苗8000万株,建立良种茶栽培技术示范园300亩,辐射带动4000亩,培训茶农1200人次。
(5)实现的销售收入:
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实现利润1603.82万元。
4、第四阶段:
项目总结
(1)进度指标:
计划时间2个月(2015.3-2015.4)
(2)技术工程化指标:
全面完成农业科技贷款项目设定的各项技术经济目标任务,进行资料汇总、总结,撰写项目实施情况报告。
(3)经济指标:
完成农业科技贷款设定的各项经济指标。
(三)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表1新增资金分期到位时间表单位:
万元
资金来源
投资
总额
其中
已到位金额
新增资金应到位时间及金额
合计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金额
时间
金额
时间
金额
自筹资金
800
700
700
2010
700
2012
100
银行贷款
1200
1200
2010
1000
2012
200
合计
2000
700
1900
1700
300
第二章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
1、国内外发展现状
(1)世界茶业迅猛发展,华茶具有历史优势和现实竞争力。
我国是世界产茶大国。
茶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文化底蕴的农产品,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产品,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
在19世纪以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输出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居于垄断地位。
20世纪,尤其是后半叶,世界茶业获得了迅猛发展,50年来,世界茶叶产量增长5.6倍,面积增长2.5倍,单产增长2.4倍由一国垄断的历史演化为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等4个主要产茶国竞相发展的形势,世界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2002年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产茶,茶树种植面积达113.4万hm2,占全世界茶树面积的42.9%,居世界第一。
茶叶产量达到74.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24.3%,位居第二。
根据统计,100年来,世界茶叶消费增长了3倍,后50年增长率达到3.89%。
全球饮茶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人均茶叶年消费0.46公斤。
近30年来,全球茶叶人均增加1倍,未来50年将再增长1倍。
(2)我国产业产销两旺,名优茶、绿茶需求尤为旺盛。
我国茶叶产销发展较快。
近20年茶叶产量、出口翻番,内销翻两番。
2000年茶叶行业的农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比1990年增加1.9倍,年均递增14%。
其中,名优茶产值1990年为65亿元,占当年茶叶总产值的19.8%;1999年达到54亿元,占当年茶叶总产值的56.5%。
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绿茶、红茶、乌龙茶的产量比例由1990年的70:
23:
7调整为2000年的81:
8:
11。
国内产业需求旺盛,从1985年至今20年间,茶叶的平均消费量3.5倍(附表2)。
据统计,1992年,我国饮茶人口比例才20%,有的地区及青少年是空白。
但城市饮茶人口比例较高,1983年有1/3的人饮茶;1995年,一项对中等收入城市上万人的调查显示,常饮茶的人为61.4%,喝饮料的为26.5%,其它饮料的为12.9%。
(3)四川具有发展茶叶的资源竞争优势,名优茶快速发展。
四川产茶历史悠久,人工种茶世界最早,有2000多年历史,贡茶历史世界最早,有1000多年历史。
因此,四川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
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
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28万亩,茶叶年产量增加到9.8万吨,茶叶年产值达到15亿元,年创税3亿多元,产茶县数量有120个。
省委、省政府已将茶叶列为我省第二大优势特色产业,许多山区县都把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产业,如四川的高县、筠连等县茶叶税收几年前就达到县级财政收入的30%以上(高县最高时甚至达到50%),同时给千家万户茶农带来了近2000万元的收入。
名山县98年全县茶叶纯收入达2641万元,仅当年茶叶一项全县人均纯收入就达117元,并实现税收140万元,2005年该县茶叶收入已超过3.7亿多元。
可见,发展茶叶是我省商品经济的一大优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茶园良种化程度还不够高,亟待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改造品种混杂、品质低下的低产茶园。
二是良种化过程中过分重视茶叶产量,忽视茶叶加工品质特别是特色加工品质茶树品种的推广。
三是我省茶叶生产总体来讲,还属于产量型、速度型、高能耗型而非质量型、效益型和低能耗型的发展模式,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生产工艺落后,缺乏严格的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影响了川茶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和生产比较效益的提高。
3、近期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茶叶市场主要是买方市场,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巳日趋名优高档化和安全卫生化,因此,我省乃至全国中低档茶销势疲软,库存积压严重,出现了多数茶叶企业的亏损。
相反,高档名优茶和适销对路的早市茶价格坚挺,每公斤买价多在200元以上(高的达500-800元/公斤,甚至上千元),且供不应求,市场需求潜力较大。
由于名优茶效益好,发展非常迅速,其产量、产值占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2001年名优茶的产量达到15.5万吨,比1992年增加4倍;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5.2%提高到2001年的22.09%,产值从20%提高到55.2%。
据统计,2005年四川省名优茶产量达3.86万吨,产值7.74亿元,虽然产量只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30.19%,而产值却占总产值的51.6%。
低档茶滞销,大宗粗茶积压,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高档茶畅销不衰。
我国的茶叶市场已进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开始由创名优茶发展到创名牌茶。
人们追求名优茶的趋势下,各地茶区都重视绿茶的生产,不少产茶省如四川、云南、湖北、贵州等都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
国内绿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绿茶产量从1992年的38.8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54.6万吨,增长率40.7%,高于同期国际绿茶总量增长率(22.13%);绿茶产量占国内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1992年的69.36%增加到2002年的72.3%。
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国茶树资源丰富,随着茶树育种技术的进步和茶树优良品种的相继育成,一些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茶树新品种将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由于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的集约化栽培将成为未来茶叶生产的主要方式,无公害茶园管理是茶叶产业化的基础,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则是茶叶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本项目在克服现存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外同类比较
本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茶树品种具有显著的品质特色:
名山白毫131发芽早,发芽整齐,茸毛特多,持嫩性强,鲜叶产量高,所制名优茶香气毫香浓郁、滋味鲜醇,此品种属高产和毫香型品种;名山早311发芽特早,所制名优茶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此品种属特早浓香型品种;特早213发芽特早,比一般品种早20-30天,属目前我国最早的典型的特早芽品种,适制高档名优绿茶,品种优异;天府11号所制名优茶滋味高鲜回甜(氨基酸含量高于对照6.89%),属高鲜型品种;天府28号综合性状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属高抗型品种。
本项目核心品种的大力繁育和推广,有利于克服目前四川省茶园良种化生产面积小、低产茶园面积大、茶叶品质差的缺点。
抗性优良的品种的推广将减少生产过程中农药施用,有利于减轻农药残留问题。
绿色高效的栽培技术用于指导茶农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克服茶叶生产技术队伍不健全的问题,提高科技种茶和管理水平。
(三)项目实施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将发生的主要变化
表2项目实施前后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表
阶段
指标
实施前
实施后
技术指标情况
1、良种茶园较少,低产茶园比例较大;
2、茶园管理粗放,茶叶品质不高;
3、农民的茶叶栽培技术知识欠缺和管理意识不强;
4、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结构不合理。
1、良种茶园推广面积增加,茶园良种化提高40%,茶叶总产量和茶叶品质提高;
2、绿色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为茶园高产、产品优质提供技术保证;
3、栽培技术示范,培训3000人次,指导茶农生产。
4、企业产品质量稳定,产品结构优化,企业品牌效益提升。
经济指标情况
1、茶农收入低;
2、企业利润薄。
1、农民收入增加;
2、企业利润增长,国家税收提高。
二、项目创新点
(一)技术创新
本项目以品质性状特点显著的5个茶树良种为繁育材料,建立良种繁育母本园,采用无性系扦插技术在苗圃园中进行良种扩繁,旨在为新建茶园和低产茶园改造提供良种茶苗,提高茶园良种化程度。
建立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园,开展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培训和推广。
茶园春、夏、秋季主要施用有机追肥,应用生物和物理方法如生物农药、昆虫性激素诱杀、黄板、频振灯诱杀等措施防治茶园病虫害,改变落后的茶树栽培和管理技术,生产高产和无公害茶叶原料。
(二)产品结构创新
本项目根据品种品质特点,以毫香型品种名山白毫131为原料创制毫香型名优茶,以高鲜型品种天府11号为原料创制高鲜型名优茶,以浓香型品种名山早311为原料创制浓香型名优茶,使企业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满足不同喜好消费者的需求。
三、知识产权状况
(一)技术来源和知识产权归属
1、技术来源: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茶树特色新品种的选育与引进及应用研究”(成果鉴定号:
川科鉴[2007第178号]),其知识产权归项目合作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见附件)。
2、知识产权归属:
项目申报单位宣汉县九顶茶叶有限公司和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已于2010年3月18日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见附件),合作申报本项目,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二)合作单位情况简介
本项目合作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四川省唯一的专门从事茶学科研、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及生产技术指导的省级茶叶研究所。
主要从事茶树育种、栽培、植保、茶叶加工、生理生化、新产品开发及茶叶经济等方面研究,2000年-2005年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全程机制紧条形名茶加工工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茶鲜叶分选机),选育省级茶树新品种3个,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6部,制定或参与制定农业部和四川省茶叶有关标准3部。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同时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长期为全省茶区培养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示范,为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建议、当参谋,积极促进四川省茶叶产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通过成果的示范推广等形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20亿元,其技术应用在四川省茶叶生产中的覆盖率为67%以上,为四川茶叶产业发展和茶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章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
1、建立良种繁育母本园60亩,每个品种建立12亩;
2、建成苗圃园240亩,年生产优质种苗8000万株,为示范园区及大面积推广提供优质种苗供应;
3、推广良种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1000亩,辐射带动10000亩,培训茶农3000人次;
4、选育当地优良育种材料2-6个;
5、创制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系列产品6个;
6、开展特色名优茶规模化生产和加工。
(二)主要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案
1、良种母本园建设
建立良种繁育母本园60亩,每个品种建立12亩。
一是母本园要求树龄4年以上,生长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的茶园;
二是母本园秋末茶园每亩应施菜饼肥250公斤~300公斤或其他相应养分含量的有机肥料。
2、苗圃园建设
建成苗圃园240亩。
一是选址:
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集中成片、水源充足和易于排灌的旱地和稻田作苗圃。
要求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结构疏松,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和轻质粘壤土,pH值在4.5~6.0之间。
二是扦插:
选择当年生健壮无病虫的黄绿变硬或表皮颜色棕红带黄的半木质化至木质化的枝条当插穗。
夏插在6月~7月进行,应深插,注意遮荫淋水。
秋插在8月~10月进行,注意遮荫浇水,防寒保暖。
三是苗圃管理:
扦插初期、发根期注意水分管理,发根后以保持苗床表土湿润为宜。
新根长出,新梢萌发时开始施第一次肥,茶苗生长最快的季节施第二次肥,薄施液体肥料,先淡后浓。
插穗生根后除草,茶苗出现花蕾时除蕾。
短穗扦插后遮荫。
茶苗长至30厘米高度时打顶,促其分枝。
注意苗圃中常见的茶苗茎枯病等病害防治,使用药剂和浓度参照常规茶园进行。
四是苗木质量检测:
从已起苗捆扎的苗木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苗木质量检测,同一株中有一项检测指标不合格就判为不合格。
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样本中的合格株数和不合格株数,要求合格苗占95%以上,其中,一级苗占总数的30%,二级苗占总数的65%。
五是包装、运输:
起苗后扎捆,出圃苗木应挂牌,标明苗木品种、生产单位名称、数量、出圃日期等。
六是贮藏:
起苗后的苗木应放在库棚内,防止风吹、日晒、雨淋,贮存日期一般不超过2天。
起苗后来不及种植的苗木,应进行假植。
3、良种茶栽培技术示范园
建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1000亩,推广良种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辐射带动10000亩,培训茶农3000人次。
一是施肥:
10月中下旬施基肥每亩10kg尿素、25kg钙镁磷肥、15kg硫酸钾、2000kg清猪粪;三月中旬施春季追肥每亩15kg尿素;5月中下旬施夏季追肥每亩10kg尿素;7月中下旬施春季追肥每亩10kg尿素。
二是修剪:
每年秋末(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茶园轻修剪。
三是病虫害防治:
施用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如0.3%印楝素乳油、护茶、清源保、一喷灵、吡虫啉。
同时在安装黄板、频振灯等对茶叶虫害进行诱杀。
四是茶园冬管:
11月上旬施用石硫合剂封园,清除田间杂草。
4、当地优良育种材料选育
从当地群体种筛选生物性状和产量性状优异的自然变异个体,通过单株选择、系统分离,多次筛选择优,然后扦插无性繁殖,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调查记载生物学性状、物候期、产量等。
选育当地优良育种材料2-6个。
5、毫香型、高鲜型、浓香型特色名优茶创制
创制特色名优茶系列产品6个。
——采摘标准:
毫香型品种名山白毫131、高鲜型品种天府11号、浓香型品种名山早311,采摘其独芽或1芽1叶作为制茶原料。
——加工工艺:
鲜叶→摊凉→杀青→摊凉→做形→摊凉→低温烘焙→摊凉→高温提香→产品。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的地点及规模
1、建园地点基础条件
本项目的建园地点为达州市宣汉县,地处达州市东北部,离达州市约80km,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山峦叠障,云雾缭绕;土壤属山地黄壤、黄棕壤区,土质肥沃,地下矿物质特别硒含量丰富,排灌水方便,水质优良,土壤酸碱度适宜,年降水量适中,年均温度非常适宜茶叶生长,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2、具体地点和规模
(1)良种母本园:
60亩,租用宣汉县东乡镇黄金槽村土地进行建设,已签订租地协议。
(2)苗圃园:
240亩,租用宣汉县漆碑乡竹园村土地进行建设,已签订租地协议。
(3)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
1000亩,包括漆碑乡枇杷村、竹园村、太阳村、四井村、大树村、杉木村;辐射带动漆碑乡周边三胜乡、梓潼乡、漆树乡、三墩乡、东升乡、渡口乡、龙泉乡、满月乡、高桥镇、塔河乡的50个村10000亩茶园。
(4)茶叶加工厂:
分为加工区、办公区、生活三区,加工区与生活区相对隔离,整体建筑规模占地约20亩。
初制生产车间主要由贮青间、加工间、包装间组成,整个生产车间层高4.5米,面积约9500平方米,其中操作间和包装间约400平方米,地面硬化(铺瓷砖),贮青间约400平方米独立设置;成品仓库设在干燥处,地面垫板高度50厘米;车间下风向为燃料及残渣专门存放处,车间的噪声应控制在80分贝以下;加工厂相对独立,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责权明确。
由公司副总任厂长,下设技术、生产、质量卫生管理科室和检验机构。
(二)开展本项目各项工作所需设备、原辅材料的来源及供应渠道
本项目所需名山白毫131、天府11号、名山早311、特早213、天府28号的穗条和种苗主要由宣汉九顶茶叶有限公司提供,其中天府11号、天府28号将从名山县茶业发展局良种繁育场购买。
必需新增的园区基础设施、检测设备及其它必要设施、设备拟从国内相关生产厂家订购解决。
(三)工程建设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
1、工程建设已具备的条件
公司拥有名优茶加工厂房占地面积9500m2,其中现代化标准厂房7500m2和各种现代化生产线及设备300余台(套),年加工各类茶叶1500吨,茶叶加工电力供应充足,清洁卫生。
2、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
拟新建母本园60亩、苗圃园240亩,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1000亩。
新建水利设施12km、园区道路10km,防护栏3500m,新购买电子分析天平、灌溉设备、机动喷雾器、中耕机、配套农具、连续杀青机、多功能理条机、远红外提香机、频振灯、除草机等仪器设备。
(四)转化过程中的“三废”情况及处理的措施和方案
本项目的实施,本身就要求严格控制化学试剂和农药使用量,因此,不会造成土壤和水质污染。
并且园区内都有技术人员把关,可杜绝国家禁用、限用农药的施用。
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系列 名优 规模化 生产 加工 产业化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