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篇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98103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59.09KB
忧国忧民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忧国忧民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忧国忧民篇Word文件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翩翩:
轻快得意的样子。
(12)骑(jì
)骑马的人。
(13)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4)敕:
(chì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5)叱:
吆喝。
(16)牵向北:
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7)千余斤:
不是实指,形容多。
(18)惜:
舍不得。
(19)绡(xiāo):
生丝。
(20)系:
挂。
(21)直:
同\"
值\"
,价值。
(22)卖炭的钱何所营:
得到。
宫使驱将惜不得:
能够
(23)苍苍:
灰白色。
【译文】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
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
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
便在市外南门泥泞的路歇息.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
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
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
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色生丝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赏析】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欲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外,还采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夺人民的血汗。
中唐以后,朝廷里经常派人到市场上去采购物品。
他们一看到中意的东西,就随便付给很低的代价,或任意掠夺而去,有时还要物主把货物送进宫内,然后倒打一耙,向物主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
韩愈在《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宦官见了口称“宫市”,只给了几尺绢,就把木柴抢去了,还要夺走他养家糊口的驴子,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殴打了为非作歹的宦官。
白居易在长安时亲眼目睹这类弊政,心情十分愤慨。
在《卖炭翁》中虽然没能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他敢于大胆揭露“宫市”的罪恶,把以皇帝为总后台的统治者贪婪暴虐的面目,用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反映出来,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
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
“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划。
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
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一般叙事诗往往失之语言的臃肿和拖沓。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又准确。
“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系”和“充”两个字意味特别深长,卖炭翁拒绝收受“纱”和“绫”,蛮不讲理的宫使硬把它“系向牛头”,“纱”和“绫”本不是“炭直”,巧取豪夺的坏蛋却把这在宫中无用的烂绸之类拿来充数抵价。
揭露宫使暴行的另外两句诗中,诗人连用了五个动词,“手把文书”的“把”’、“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
宫使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使卖炭翁没有回话的余地,从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中,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同时,在对比之下,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也更加突出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较多地体现了自居易《新乐府》的创作特点:
形象鲜明,主题突出,语言通俗而生动,叙事简洁而完整。
但也有它别具一格的地方:
没有象另一组讽谕诗《秦中吟》那样,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直接表明自己的爱憎感情,而是以事实和形象本身来显示作者的倾向性,留给作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自己去作结论。
杨万里《悯农》赏析
窦凤才
【原作】
悯农——[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
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
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
成熟。
荞(qiá
o)麦:
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
花散穗状,白色;
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
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
o):
受到。
已分(fè
n):
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
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
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古诗今译】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
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
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
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
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
“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
“不雨”,说的是稻子收成不好的原因,长期不下雨造成的。
“荞麦空花早着霜”这一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自然灾害的深重。
在我国民间历来就有这样的农谚:
“头伏萝卜二伏白菜,三伏前后抢种荞麦。
”这意思就是说,荞麦生长期很短,在一年之中就连种菜都来不及的时候,仍可种荞麦,以保证一年之中能有个最低的收成。
在“稻云不雨”这眼看要面临欠收难以度日的危急之时,实指望抢种点儿荞麦以度过灾年,这一年却又偏偏秋霜来得特早,使那些正在开花还还没来得及结籽的荞麦活生生地被冻死了。
“空花”说明还没来得及结果实就遭到早霜的摧残。
“早着霜”,交代了绝产的原因,即提前遭受了严霜。
水稻因天旱而严重欠收,荞麦又因早霜而绝产,农民们该怎样挨过这一年中余下的时光啊!
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广大农民的同情,同时在结构方面又是对作品题目的照应,主题的揭示。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这两句是由前两句引发而来,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水稻、荞麦都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喜农民们的怨哀乐均由此而决定。
然而,如今却因干旱而“不多黄”,因“早着霜”而“空花”。
面对这双重灾荒,农民们早就料到一家老小不可避免地要忍饥受饿挨日子了,可谁又料到今年又闰了一个月,痛苦难捱的岁月就更长了,真是雪上加霜啊!
“闰”、“添”两字用得巧,“闰”是“添”的原因,“添”是“闰”的结果。
这一个“添”字极有力地渲染了庄户人苦难深重的程度,从中也不难透视出封建社会制度的本质。
这首诗语言朴实平白,不着修饰。
通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再现了当时自然灾害年份里农民们的悲惨遭遇,折射了宋王朝时期的社会实质,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赤日炎炎似火烧
白胜
宋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二.励志学习篇
乐府是秦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
汉武帝时曾经大规模地扩建乐府,并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配乐演唱。
后来,把这些为配乐采集来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这样,乐府就由机构名称转变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名称了。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诵读:
前四句要读出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语调较为轻快愉悦。
后四句要与前面形成对比,读出忧心、疑虑的感觉。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做出成绩,因此要重读,表达出劝诫的意味。
注释:
①长歌行:
汉乐府曲调名。
②葵:
菜名,即冬葵。
又名冬寒菜。
③朝露:
早晨的露水。
④晞:
晒干。
⑤阳春:
温暖的春天。
⑥布:
散布。
⑦德泽:
恩惠。
⑧生:
焕发。
⑨恐:
担忧。
⑩秋节:
秋季。
[11]焜:
明亮。
形容落叶枯黄的颜色。
[12]华:
同“花”。
[13]衰:
衰败,凋零。
[14]百川:
众多的河流。
百,形容多。
[15]徒:
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
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
无数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种写法被称为“托物起兴”。
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清晨的露珠等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到年老力衰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全诗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劝学颜真卿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
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注释:
五更鸡:
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
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
人老了,指老人
解说:
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
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惜时》
三.边塞战争篇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
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
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
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
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
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
“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
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
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
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
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
是什么山呢?
“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
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
那么又是什么水呢?
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
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
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
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
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
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
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
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
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
“三军:
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
“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王昌龄(698—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因为曾任江宁丞,又号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意境悠远;
宫怨诗的成就也很高。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感情基调要悲壮豪迈。
前两句语速稍慢,突出“人未还”,表达出沉痛的心情。
后两句语速稍快,第三句读出假设的语气,突出“飞将在”,第四句语调上扬,语气坚决。
①出塞:
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
原作两首,这是第一首。
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②但使:
只要。
③龙城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④不教:
不让。
⑤胡马:
指匈奴的军队。
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⑥度:
越过。
⑦阴山:
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还不见回来。
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边防,绝不会让匈奴的铁骑越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写征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也深含着他对边关将士的怀念和敬佩。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跨越时空,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被赞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译文:
示儿:
示:
告诉。
告诉儿子。
但:
于“原”相同,只是。
九州:
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
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
九州同:
全国统一.
同:
统一。
王师:
国家的军队。
北定:
向北方平定。
家祭:
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
你的父亲;
也表示老人。
乃:
你,你的。
元:
此字为通假字,通“原”,意为:
原来。
万事空:
什么事都没有了。
无:
不要。
(为通假字,通“勿”)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不复存了,只是悲伤看不到祖国的统一。
朝廷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诗词鉴赏: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
“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者简介: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