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6476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23874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46.57KB
名词解释6476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名词解释6476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6476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便秘: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便次减少或欲便而艰涩不畅。
由肠道津亏,大肠传导失职所致。
22、泄泻:
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稀如水样。
其中便势缓者为泄,便势急者为泻。
23、完谷不化:
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所致的泄泻。
24、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
多见于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
25、五更泄:
指病人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属肾阳虚。
26、里急后重:
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见于痢疾。
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27、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
28、崩漏:
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者。
一般来势急,出血量多的为崩,出血量少的称漏下。
29、闭经:
在行经年龄,若停经超过三个月而又未受孕及非哺乳期者,称为闭经。
30、心悸:
是指病人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
多是心与心神病变的反映。
31、怔忡:
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多由心悸发展而来,其病情较重。
32、主色:
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一生基本不变。
33、客色:
是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34、善色:
虽一色独亢,但皮肤有光泽,说明虽病而胃气未伤,精气未衰,胃气能上荣于面。
属轻病,预后较好。
35、恶色:
一色独亢,且皮肤枯槁无泽,说明胃气已无,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属重病,预后较差。
36、阳黄:
是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鲜明,如橘子之色者,为湿热熏蒸所致。
37、阴黄:
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晦暗,如烟熏状者,为寒湿郁阻所致。
38、囟填:
指小儿囟门高突,多属实证。
是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
39、囟陷:
小儿囟门凹陷,多属虚证。
可见于吐泻伤律及气血不足的患儿。
40、解颅:
小儿囟门迟闭,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41、乳蛾:
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者,为乳蛾。
肺胃热盛、火毒熏蒸所致。
42、白喉:
咽部有灰白假膜,拭之不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
是外感疫邪所致。
43、瘿瘤:
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44、瘰疬: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者,多由肺肾阴盛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项部所致。
45、肌肤甲错:
即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的症状。
46、斑:
指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者为斑。
47、疹:
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栗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者为疹。
48、透关射甲:
小儿指纹直达指端,说明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49、语言謇涩:
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
多见于中风病人。
50、谵语:
是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51、郑声:
是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
属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之虚证。
52、短气:
指呼吸气急而短促,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呼吸虽急而无痰声。
多因肺气不足和胸有停饮。
53、少气:
指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54、呃逆:
指从咽喉所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其声短而频,呃呃作响的症状。
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55、嗳气:
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亦属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56、太息:
是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
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象。
57、金实不鸣:
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壅滞,以致邪阻息道,肺气不宣,清肃失职,常伴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属于实证,古人喻为“金实不鸣”。
58、金破不鸣:
久病重病导致音哑或失音,属于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金破不鸣”。
59、脉诊:
亦名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点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60、寸口:
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61、平息: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指,医生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
62、举法:
医生的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63、按法:
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64、寻法:
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
65、斜飞脉:
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
66、反关脉:
脉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67、八纲:
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68、八纲辨证: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69、真寒假热:
又称“阴盛格阳证”。
是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
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
70、真热假寒:
又称“阳盛格阴证”。
是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
是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而成。
71、血虚证:
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色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72、气滞证:
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73、痰证:
指体内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及组织之间而导致的证候。
74、饮证:
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而导致的证候。
75、中气下陷:
中气指脾气。
由于脾气虚弱,失去正常的升举功能,反而下陷,使组织驰缓不收,表现为脾气虚和内脏下垂等病证。
76、脾不统血: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表现为脾气虚和出血的病证。
77、肝气郁结:
由于情志不遂等原因,肝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致气机郁滞内结于肝,表现肝经气滞、生痰、血瘀等证候。
78、肝阳上亢:
由于肾水不能滋养肝阴,或肝阴本身不足,则阴不潜阳,表现肝阳偏亢的证候。
79、肝风内动:
由于肝阳偏亢、热极、阴亏、血虚等而致肝的功能失常,表现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动摇”为特点,称为肝风,或“肝风内动”。
80、肾气不固:
由于肾气亏虚,肾的藏精、固摄功能失常,表现排尿、排精、怀胎异常等方面的病证。
81、心肾不交:
由于心与肾的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的功能失常,表现肾阴不足及心火亢盛的病证。
鉴别诊断题及参考答案
1、阳明潮热、湿温潮热与阴虚潮热
阳明潮热:
发热较高,日晡热甚,兼腹胀便秘。
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头身困重。
见于湿温病。
阴虚潮热:
骨蒸劳热,午后或入夜低热,兼颧红盗汗。
见于阴虚证。
2、腹痛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
腹痛实证:
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
腹痛虚证:
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
腹痛寒证:
腹痛得热痛减。
腹痛热证:
腹痛而喜凉。
3、刺痛、冷痛、灼痛、胀痛与重痛
刺痛:
痛如针刺,血瘀为病。
冷痛:
痛有冷感,寒邪为病。
灼痛:
痛有灼热之感,火邪为病。
胀痛:
痛有胀感,气滞为病。
重痛:
痛有沉重之感,湿邪为病。
4、便血的近血与远血
近血:
出血部位离肛门近,先血后便,血色鲜红,多见于肛门附近病变,如痔疮、肛裂等下消化道出血。
远血:
出血部位离肛门远,先便后血,血色暗红或色黑如柏油,多见于胃脘部等上消化道出血。
5、少阳病与疟疾的寒热特点
少阳病: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发无定时。
疟疾:
寒战与壮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
6、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证:
大汗淋漓,汗热而粘,面色潮红,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冷饮,脉细数或疾而无力。
亡阳证:
大汗淋漓汗凉清稀,面色苍白,肌肤凉,手足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润,脉微欲绝。
7、乳蛾与白喉
乳蛾:
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脓点拭之易去者,为乳蛾。
属肺胃热盛、火毒熏蒸所致。
白喉:
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
8、阳斑的顺证与逆证
阳斑顺证:
发斑稀疏松浮,红活润泽,先从胸腹出现,后及四肢,发后热退神清。
说明正气充足,能驱邪外出,属病轻预后良好。
阳斑逆证:
发斑稠密紧束,紫赤暗滞,先从四肢出现,后及胸腹,发后仍壮热神昏。
说明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属病重,预后不良。
9、麻疹的顺证与逆证
麻疹顺证:
发热不高,微汗,疹出透彻,色泽红润,出没有规律,身热渐退,属病轻,预后较好。
麻疹逆证:
壮热无汗,疹点不能透发,疹色淡红而暗,或紫赤暗滞,或白而不红,或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是疹毒内陷,属病重,预后不良。
10、斑与疹
斑:
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皮下,扪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多由外感温热之邪,热郁肺胃,内迫营血,从肌肉外发所致。
疹:
色红,点小如栗或如花瓣,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褪色。
多由外感风热时邪,风热郁肺,内迫营分,从皮肤血络发出所致。
11、寒痰、热痰、湿痰与燥痰
寒痰:
痰白清稀。
热痰:
痰黄稠有块。
湿痰: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
燥痰: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
12、喘与哮
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的症状,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喘不兼哮。
哮: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时发时止,缠绵难愈,哮有宿根,为经常发作的疾病。
哮必兼喘。
13、实喘与虚喘
实喘:
发病急骤,呼吸深长,气粗声高息涌,胸中胀满,呼出为快,多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所致。
虚喘:
病势缓慢,时轻时重,喘声低微,呼吸短促难续,得一长息为快,动则喘甚,是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
14、阳黄与阴黄
阳黄:
面目一身皮肤俱黄,色鲜明如橘皮,属湿热为病。
阴黄:
面目一身俱黄,色晦暗如烟熏,属寒湿为病。
15、表证与里证
表证: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舌苔变化不明显,脉浮。
里证:
发热恶寒单独出现,舌苔多有变化,脉沉。
16、寒证与热证
寒证:
恶寒喜热,口不渴,面白,四肢冷,大便清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四肢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17、风寒表证与风热表证
风寒表证是:
恶寒重,发热轻,鼻流清涕,脉浮紧。
风热表证是:
恶寒轻,发热重,鼻流浊涕,脉浮数。
18、阴虚证与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阴虚证表现: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口干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有虚热之象。
血虚证表现:
唇、舌、睑、甲色淡白,心悸失眠,脉细弱,无热象。
19、气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气虚证表现为:
乏力,自汗,活动后诸症加剧,脉虚无力,无寒象。
阳虚证主要表现为:
乏力,自汗,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有虚寒之象。
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1、何谓“证”、“症”?
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1、证:
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症:
指疾病所反映的现象,包括‘‘症状”、“体征”,统称症状,或简称“症”。
二者关系:
症是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症只是疾病的现象,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2、试述“十问歌”的内容。
2、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3、简述阳明潮热、湿温潮热与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主病?
(何谓潮热?
潮热有哪些类型?
其临床表现和意义是什么?
)
3、阳明潮热见病人发热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见于阳明腑实证。
湿温潮热见病人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见于温湿病。
阴虚潮热见病人午后或入夜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感,兼见颧红盗汗,见于阴虚病人。
4、何谓寒热往来?
主要见于哪两种病证?
如何鉴别?
4、寒热往来是恶寒与发热交替,是邪在半表半里的表现,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恶寒发热,发无定时,兼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症,属少阳病。
寒战与壮热交替出现,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次,兼见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属疟疾。
5、不同原因导致的低热各有何特点?
5、气虚——长期微热,劳累则甚,疲乏,少气。
阴虚——午后夜间低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
气阴两虚——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烦渴,秋凉自愈。
血虚——低热,头晕,面白,舌淡,脉细。
气郁——时有微热,抑郁易怒,胸闷。
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6、一般而言,凡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或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
7、何谓心悸?
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7、心悸指患者经常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
因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者,称为惊悸。
惊悸常因目见异物,遇险临危等引起,多时发时止,病情较轻。
若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怔忡多由心悸发展而来,病情较重。
8、简述自汗、盗汗、战汗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8、自汗是醒时出汗,活动尤甚,属阳虚。
由阳虚不能固密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所致。
盗汗是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属阴虚。
由阴虚阳盛,虚热蒸津外泄,入睡时卫气入里,肌表不固,故睡则汗出。
醒后卫气复出于表,故汗止。
战汗是先见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继而汗出。
见于伤寒病邪正剧争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若汗出后热退脉静,是邪去正安,病向愈。
如汗出后仍身热脉躁,为邪盛正衰,为病恶化。
9、大汗可见于实热证或虚脱证,如何鉴别?
9、汗出量多称大汗,津液大泄,有虚实寒热之分,实热证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兼见面赤口渴,脉洪大等症。
虚脱证冷汗淋漓,兼见面色苍白,肢凉脉微欲绝,为“亡阳”之绝汗,若病人汗热而粘,兼见肤热肢温,脉细数或洪大无力等症,为“亡阴”之汗。
10、口渴多饮可见于何证?
各有何特点?
10、口渴多饮见于实热证,消渴病及汗吐下利伤津。
实热证见口渴甚,喜冷饮,壮热多汗,面赤脉洪,为高热伤津所致,消渴病见大渴引饮,小便量多,能食消瘦,为肾阴亏损所致。
汗吐下利伤津见大渴引饮,口干舌燥,尿少尿闭,为津液大伤饮水自救的表现。
11、渴不多饮可见于何证?
11、渴不多饮见于阴虚证、湿热证、痰饮证、瘀血证。
口干不欲饮,兼颧红咽干,潮热盗汗者,为阴虚证。
口渴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者,为痰饮证。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有青紫斑点,脉涩者,为瘀血证。
12、怎样鉴别腹痛的寒、热、虚、实?
12、凡腹痛急剧,胀痛拒按,得食痛甚,痛有定处,或有包块者多属实证。
凡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痛无定处,无包块者,多属虚证。
凡腹冷痛,得热痛减者,多属寒证。
凡腹灼痛,痛而喜凉者,多属热证。
13、简述常见的疼痛性质及主病。
13、常见疼痛性质有冷痛、灼痛、胀痛、刺痛、重痛、绞痛、掣痛、隐痛、空痛、窜痛。
冷痛是痛有冷感,属寒邪为病。
灼痛是痛有热感,属火邪为病。
胀痛是痛有胀感,属气滞为病。
刺痛是痛如针刺,属血瘀为病。
重痛是痛而沉重,属湿邪为病。
绞痛是痛如绞割。
属实证,多为有形实邪阻滞气机。
掣痛是抽掣牵引作痛。
多属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隐痛是痛轻而病程长,属虚证。
空痛是痛有空虚感,属虚证,为精血不足所致。
窜痛是痛无定处,多为风邪所致。
14、简述风、寒、湿、热四痹的特点。
14、以感风邪为主,关节游走窜痛者为行痹。
以感寒邪为主,关节剧烈疼痛发凉者为痛痹。
以感热邪为主,或因风寒湿化热所致,关节红肿热痛为热痹。
以感湿邪为主,关节疼痛沉重者为着痹。
15、试从头痛的性质辨别外感、内伤头痛及其寒、热、虚、实性质。
15、头痛有外感内伤和寒热虚实的不同。
凡发病急,病程短,头痛剧,病无休止者,多为外感头痛而属实证。
头痛项强,遇寒加重,属风寒头痛。
头痛恶热,面红目赤者,属风热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凡发病缓慢,病程长,头痛轻、时痛时止者,为内伤头痛,属虚证。
如头痛绵绵,遇劳则甚者,属气虚头痛。
头痛眩晕,面白无华者,属血虚头痛。
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
16、试从头痛部位辨何经为病?
16、头痛的部位与经络循行有关,故邪犯经脉可引起其循行部位的头痛。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为阳明经头痛。
侧头部连太阳穴痛,属少阳经头痛。
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巅顶连目系痛,属厥阴经。
17、试述脾虚泄泻和五更泄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17、脾虚泄泻的病机,主要是脾气亏虚,运化无力,小肠清浊不分,水湿直趋大肠,大肠传导亢进,清浊交混而下趋所致。
主要表现为大便溏泄。
完谷不化,纳少腹胀,脘腹隐痛等症。
五更泄病机主要是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温土,致脾阳亦衰,脾肾阳虚,失于温煦,运化无力,寒湿内积所致,主要表现为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等症。
18、伤食泄泻与肝郁乘脾泄泻如何鉴别?
18、伤食和肝郁乘脾所致的泄泻都有泻后痛减的相同点,但伤食泻泄有饮食不节的病史,泻下物酸腐臭秽,常含不消化食物,矢气臭秽如败卵,且伴腹满胀痛,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多由食积内停损伤肠胃,大肠传导亢进所致。
肝郁乘脾所致的泄泻,有情志不遂的病史,平素情志抑郁,胸胁胀满,脉弦。
泄泻与情志有关,每在郁怒时发生,腹痛作泻,泻后痛减,大便无酸腐臭秽之味,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致。
19、简述远血与近血的区别?
19、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
先便后血,血色紫暗者,为远血,为上消化道(食道、胃等)出血,又称“脏毒下血”,属脾胃虚寒。
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者,为近血,为肛门、直肠、结肠出血,可见于风热灼伤肠络所致的肠风下血、痔疮、肛裂出血。
20、何谓得神?
有何临床意义?
20、得神亦称有神。
是精气充足的表现。
得神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两目精彩,动作自如,反应灵敏,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意义:
说明精气充足,体健神旺,或虽病而正气未伤,精气未衰,属病轻。
21、何谓失神?
21、失神亦称无神,是精气亏虚或邪盛神乱的病理表现。
失神的表现:
精神萎靡、面失光泽,言语不清,两目暗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呼吸气微或喘促,肌肉消瘦甚则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说明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
22、何谓假神?
22、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是临终前的预兆。
表现为:
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想见亲人;
原本懒言声低,忽然言语不休,语声清亮;
原本面色晦暗,忽然颧红如妆,游移不定:
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食不知饱。
是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残精外泄的垂危表现。
23、假神与病情好转有何区别?
23、假神与病情好转有本质上的区别。
—般假神的“好转”是突然出现的,一反原来的病态。
且与疾病的本质不符。
是临终前的预兆,而病情好转有一个机体逐渐恢复的过程,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好转相一致。
24、五色的主病如何?
24、青色:
主血瘀、气滞、寒证、疼痛、惊风。
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面色青黑多为实寒;
面色青灰为心阳瘀阻;
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多在眉间、唇周、鼻柱见淡青。
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
两颧潮红者为虚热;
颧红如妆者属戴阳证。
黄色:
主脾虚、湿证。
面色淡黄而晦暗不泽者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色淡黄虚浮者为黄胖,属脾虚湿邪内阻。
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者为阳黄,为由湿热郁阻所致;
黄色晦暗如烟薰者为阴黄,为寒湿郁滞所致。
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无华者,多属气血不足;
面色白者为阳虚或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多见于亡阳或失血之人。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黑淡暗者多属肾阳虚;
面黑干焦者属肾阴虚;
眼眶黑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者为血瘀。
25、皮肤发黄如何辨证?
25、皮肤、面色发黄首先应区别黄疸与非黄疸两大类。
若兼见目黄者则属黄疸,无目黄者为非黄疸。
非黄疸病的皮肤黄中,见淡黄枯瘦者为“萎黄”,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见面黄虚浮者为“黄胖”,属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黄疸病发黄有阳黄、阴黄之分,黄色鲜明如桔子色,伴口渴而舌苔黄腻,尿色深黄,属阳黄,为脾胃、肝胆湿热所致;
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畏寒口淡,苔白腻,属阴黄,为脾胃寒湿所致。
26、癫、狂、痫证神态有何异同?
26、神志失常是癫、狂、痫的共同表现。
三者又各有不同特点,癫证见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寡言少语或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是痰气凝结,阻闭心神所致;
狂证见狂躁妄动,胡言乱语,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不避亲疏为痰火扰心所致。
痫证见突然昏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为肝风挟痰上逆,蒙蔽清窍所致。
27、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如何划分?
27、心主血脉,血之精为络,故内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故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故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肾主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仁,故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故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运用“五轮”学说,以目的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28、乳蛾与白喉有何区别?
28、乳蛾指咽部两侧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脓点,擦之即去。
多由肺胃热盛,火毒熏蒸所致。
白喉指咽部有灰白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多由肺热阴虚,又外感时行疫疠之邪所致。
29、何谓斑、疹?
各有哪些类型?
29、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过程中显现于皮肤的一个症状。
外感温热之邪,热郁肺胃、内迫营血,从肌肉外发为斑,从皮肤血络外发为疹。
斑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铺皮下,扪之不碍手,因病机不同而有阴斑与阳斑之分。
疹色红,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扪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故有麻疹、风疹、瘾疹之别。
30、何谓黄疸?
阳黄与阴黄有何区别?
30、黄疸:
指目黄、尿黄、面黄及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词解释 6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