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十县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484979
- 上传时间:2023-07-0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62.97KB
云南省昆明市十县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十县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十县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十县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昆明市十县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
A.NaOHB.Na2CO3C.H2SO4D.Fe2O3
2.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红磷燃烧B.碳酸分解C.水果榨汁D.铁生锈
3.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赖天然材料的历史。
以下物品中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涤纶B.有机玻璃C.蚕丝D.塑料
4.昆明是一个盛产鲜花的地方,在这里,鲜花不仅可用来观赏,更能用来食用,下列鲜花饼制作材料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鲜花B.面粉C.植物油D.瘦火腿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测溶液pH
B.
取用固体
C.
滴加液体
D.
过滤
6.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乙醇B.面粉C.碘D.硫酸钡
7.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中有73个质子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C.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0.9g
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3
8.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防腐气
C.稀有气体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氧气具有氧化性,可用做燃料
9.PO43﹣中磷元化合价为()
A.+1B.+3C.+5D.+8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冬天煤炉取暖时,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该开窗通风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等
C.用纸引燃木柴,说明纸的着火点低于木柴
D.C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11.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表示阳离子
B.③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C.③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
D.①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2
1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碳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生成二氧化碳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生成黑色固体
D.氢气验纯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纯净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在运动
B.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氧气和液氧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D.热胀冷缩的现象是粒子大小发生改变
14.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5.6
10
0
20
反应后质量/g
0
16.4
15.2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等于36
B.b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D.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
8
15.头孢拉定是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其化学式为C16H19N3O4S,下列关于头孢拉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五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349
C.质量分数最大的是氧元素
D.该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9:
4
16.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
B.参加反应和反应生成的微粒个数比为2:
3:
2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可能出现了两种氧化物
17.如图是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将40gA投入100g水中,能够形成A的饱和溶液
B.t1℃时,A与C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要除去B中混有的少量A,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18.某小组的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鉴别或除杂的方案。
其中两种方案都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
方案一
方案二
A
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
稀盐酸
酚酞
B
除去CuO中混有的少量Fe粉
在空气中灼烧
加入稀盐酸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澄清石灰水
D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溶于水测量温度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A.AB.BC.CD.D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把CO2通入盛有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说明CO2具有酸性。
②现有两种+2价金属a、b,分别取相同质量的a、b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③当向含有某杂质的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开始无明显现象,后产生气泡,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④现有某氢氧化钡溶液,向其中加入稀硫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A.1种B.2种C.3种D.4种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20.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2CO3),下列化肥中不能与草术灰混合施用的是()
A.NH4NO3B.NH4ClC.K2SO4D.Ca3(PO4)2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填空题
21.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氩原子___。
(2)四氧化三铁___。
(3)4个二氧化硅分子___。
(4)汞元素___。
(5)标出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
22.
(1)现有A.生石灰B.硫酸铜C.一氧化碳D.金刚石E.氯化钠F.铁元素G.碘元素,选择适当的物质或元素填空(填标号)。
①用做燃料的是___。
②用于配制波尔多液___。
③用于食品干燥剂的是___。
④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之一是___。
⑤常用于腌制食品的是___。
⑥缺乏会导致贫血的是___。
⑦缺乏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的是___。
(2)目前,人类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有煤、___、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同时,也有很多的新能源正在开发和利用,例如;太阳能、潮汐能、___等。
当熄灭煤炉火时,可用炉灰掩盖的方法,其原理是___。
23.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滇池更被昆明人民称为母亲湖。
(1)家住滇池边的小明,对滇池的水质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于是取回滇池水样进行如下探究。
①小明观察到滇池水样中含有少量的藻类漂浮物,为了净化该水样,他采用了___方法除去其中的藻类;之后再用___除去其中的异味。
②为进一步检测该水样为硬水还是软水,可用___来进行检测。
③小明还使用pH试纸检测该水样的酸碱度,他首先用水润湿了pH试纸,然后进行了pH的测定,测得pH=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
A该水样呈碱性
B结论正确,无需再次测量
C应该用干燥试纸再次测量
(2)滇池曾经一度污染严重,被列为劣五类水质,经过长期的治理,目前水质已有大幅度的提高。
下列做法会造成滇池污染的是___。
(填序号)
A大量施用农药、化肥B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C工业废水任意排放D禁止在滇池流域开展养殖业
评卷人
得分
四、科普阅读题
24.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金属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五千年前使用的青铜器,三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直到20世纪铝合金成为仅次于铁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性质、化学或机械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各成分金属。
例如:
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金属成分,熔点也可以低于它的成分金属。
而且,使用不同的原料,或原料的配比不同,就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能的合金。
青铜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
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充分体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科技。
除青铜外,常见的还有黄铜(含锌及少量的锡、铅、铝等)和白铜(含镍、锌及少量的锰)等合金。
除少数金属外,大多数金属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为了能够提供人类所需的金属材料,就需要将金属从矿石中冶炼出来。
我国古代就发明了湿法炼铜的方法,就是用铁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我国是最早使用该方法的国家。
随着科技水平和冶炼工艺的不断提高,目前,常见的冶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冶炼方法
反应表示式(其他生成物略去)
代表性金属
热还原法
金属A的氧化物+碳(或一氧化碳等)
金属A
锌、铜
电解法
金属B的化合物
金属B
镁、铝
热分解法
金属C的氧化物
金属C
汞、银
工业上就是利用一氧化碳还有赤铁矿冶炼得到金属铁。
金属材料应用广泛。
钛合金是一种性能非常优越的金属,它的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尤其是抵抗海水腐蚀能力很强,目前广泛用于飞机、火箭、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领域。
人类每年要从自然界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的同时,大量的金属却因腐蚀而报废。
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防止金属的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可以做炊具,利用了金属的___性。
(2)赤铁矿石属于___(填“纯净物”“混合物”。
)
(3)根据材料,写出工业用氯化镁冶炼镁的化学方程式___。
(4)为了防止金属腐蚀,可以在金属表面附着保护膜,其原理是___。
(5)下列方法,不能鉴别黄铜和纯铜的是___。
A刻划法BAgNO3溶液CHClDNaNO3溶液
(6)现将一定量的Zn、Fe投入到含有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无明显现象,则溶液中可能有的物质是(写化学式)___。
评卷人
得分
五、推断题
25.某白色固体可能由CuSO4、Na2CO3、Na2SO4、BaCl2、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某同学完成探究,探究流程如图:
(1)该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___,可能有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评卷人
得分
六、实验题
26.如图1为实验室常用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___(填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验满的方法是___。
(3)已知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共热,可制得难溶于水的甲烷CH4.用该法制取CH4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收集装置是___。
(4)如图2所示,完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燃烧,___,生成黑色固体。
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
评卷人
得分
七、科学探究题
27.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粉末,小明不慎将过氧化钠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并有蓝色沉淀生成。
小明对该反应产生的无色气体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O2。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
该气体为___。
猜想2:
该气体为H2
猜想3:
该气体为CO2
上述猜想中不正确的原因是___。
(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过氧化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收集气体,点燃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不成立
实验二
取少量过氧化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收集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___
猜想1成立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拓展与延伸)若将过氧化钠粉末加入到氯化铵的溶液中,产生的气体是___。
评卷人
得分
八、计算题
28.已知:
2Al+2NaOH+2H2O=2NaAlO2+3H2↑,现取铝粉5.4g与100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求:
(1)生成氢气的质量____。
(2)NaOH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A错误;
B、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B正确;
C、H2SO4是由H+和硫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酸,故C错误;
D、氧化铁是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过程中有五氧化二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碳酸分解过程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水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铁锈蚀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C
【解析】
【详解】
A.涤纶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故不合题意;
B.有机玻璃是一种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不合题意;
C.蚕丝属于天然纤维,故符合题意;
D.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不合题意。
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A、鲜花中富含维生素,故A错误;
B、面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B错误;
C、植物油中富含油脂,故C错误;
D、瘦火腿中富含蛋白质,故D正确。
故选D。
5.A
【解析】
【详解】
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6.A
【解析】
【详解】
A、乙醇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
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B错误;
C、碘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C错误;
D、硫酸钡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D错误。
故选A。
7.C
【解析】
【详解】
A、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3,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质子数,该元素的原子中有73个质子,故A正确;
B、该元素汉字名称中有“钅”旁,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故B正确;
C、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0.9,单位是“1”单位是“g”,常省略不写,故C错误;
D、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3,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核电荷数,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3,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8.B
【解析】
【详解】
A、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一种由化合物和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防腐气,故B正确;
C、稀有气体很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C错误;
D、氧气具有氧化性,没有可燃性,不可用做燃料,故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
【详解】
在PO43﹣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
磷元素化合价为x,在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则x+(﹣2)×4=﹣3,解得:
x=+5,故选C。
【点睛】
在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10.D
【解析】
【详解】
A、冬天煤炉取暖时,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该开窗通风,故A正确;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等,故B正确;
C、着火点低的物质容易燃烧,用纸引燃木柴,说明纸的着火点低于木柴,故C正确;
D、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D错误。
故选D。
11.C
【解析】
【详解】
A、①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故A错误;
B、③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故B错误;
C、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粒子③和④的质子数相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故C正确;
D、①是氧离子,④是镁离子,氧元素显﹣2价,镁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故D错误。
故选C。
12.A
【解析】
【详解】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故A正确;
B、碳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误;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放出热量,故C错误;
D、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若出现物质的名称描述的是结论不是现象。
13.C
【解析】
【详解】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A错误;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错误;
C、氧气和液氧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故C正确;
D、热胀冷缩的现象是粒子间隔大小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14.B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a的质量减少了5.6g﹣0g=5.6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5.6g;同理可以确定b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6.4g﹣10g=6.4g;c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5.2g﹣0g=15.2g;由质量守恒定律,d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6.4g+15.2g﹣5.6g=16g,则x=20g﹣16g=4g。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x等于4,故A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a和d,生成物是b和c,b可能是单质,故B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a和d,生成物是b和c,不能确定物质的种类(是化合物还是单质)可能是置换反应,故C错误;
D、由于不能确定a、b的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5.C
【解析】
【详解】
A、由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碳、氢、氮、氧、硫五种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19+14×3+16×4+32=349,故B正确;
C、C16H19N3O4S中C、H、N、O、S元素的质量比=(12×16):
19:
(14×3):
(16×4):
32,由此可知质量分数最高的是C元素,故C错误;
D、由化学式可知,该分子中氢原子、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9:
4,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在比较同一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大小时,不一定将每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完全计算出来,可利用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比较,既快捷又准确。
16.B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该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故A正确;
B、参加反应和反应生成的微粒个数比为2:
1:
2,故B错误;
C、由图示可知,反应前有两种物质,反应后只生成一种物质,所以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C正确;
D、反应中的“
”、“
”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若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则这两种物质均为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氧化物的概念可简记为:
两元素、氧元素、化合物。
17.A
【解析】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的溶解度小于40g,t1℃时,将40gA投入100g水中,能够形成A的饱和溶液正确,故A正确;
B、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t1℃时,A与C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不能确定,故B错误;
C、将t2℃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的溶解度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A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两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故C错误;
D、B、A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要除去B中混有的少量A,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B,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在比较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时,首先根据溶解度曲线判定溶液的状态,再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判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18.D
【解析】
【详解】
A、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可以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色,不能鉴别,故A错误;
B、Fe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四氧化三铁,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CO2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故C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硝酸铵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钠不能,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加入试剂除杂质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19.B
【解析】
【详解】
①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把CO2通入盛有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昆明市 十县区届 九年级 学期 中考 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