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周测题.docx
- 文档编号:3388038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62KB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周测题.docx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周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周测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周测题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
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
这反映出
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
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可知汉代主要集中于北方,唐朝南方铁矿得到一定||发展,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所以南方铁矿数量出现增长,故B正确;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南方的开发,而不是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故A错误;材料只列举了||汉代山东和唐江南、剑南的情况,不能得出矿产分布不均的结论,故C错误;材料||“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不能反映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故D错误。
||
2.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D项错误。
3.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
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逐渐落后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其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也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排除A、B、D项。
4.现存清代刑部档案中保存着大量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
据此可知,清代
A.社会奢靡风气盛行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政府坚持抑商政策
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答案】B
【解析】
因“拖欠工钱”“相待刻薄”“工作辛||苦”“工钱少”等雇工辞职的记录,说明雇工人身较为自由,||说明清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奢靡风气盛行”,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没有涉及||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雇工辞职的原因,无法体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排除D。
5.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可知唐代农耕||技术
A.形成完整体系
B.达到古代顶峰
C.江东落后于岭南
D.岭南领先于全国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唐代的农耕技术。
虽然唐代形成一整套的生产技术措施,但并不能说||明达到古代的顶峰,故排除B项;江东从岭南引进了耖,也无法由此||说明江东落后于岭南,故排除C项;由题意无法判断岭南领先于||全国,故排除D项;根据“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可知唐代农耕技术形成完整体系,故选A。
6.美国||学者弗兰克认为:
1500~1800年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
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外贸的经济目的明显
B.交往带有一定的掠夺性
C.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
D.在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500-1800年间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即在对外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故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外贸易中外国一般处于主动地位,并不能体现||中国对外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目的及带有掠夺性。
故A、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手工业形式为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手工作坊,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才开始产生并缓慢||发展,丝织、制瓷等行业缓慢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但是发展程||度并不发达。
结合材料论述的是1500-1800年中外贸易情||况可知此时期工场手工业并不发达。
故C选项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D选项。
7.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
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这一事件
A.说明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
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
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答案】C
【解析】
根据“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天花、鼠疫和麻疹都属于传染病,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疫乱,说明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联成一个整体,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疫乱,和政治体制无关,||排除B;两个帝国人口数量下降,不能说明两个帝国分崩离析||,排除D。
8.文献记载:
“(明朝)洪武改元,严申巾帽||之禁。
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人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
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
”||这表明明朝
A.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
B.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
C.采取政策鼓励农民消费
D.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明代初年||的抑商政策。
题干中没有反映农民生活富足和鼓励农民消费的内容,故排除B、C||项。
明朝初年是对社会各阶层的穿着打扮有严格规定,而不是对纺织品的使用有严||格规定,故排除D项。
根据明朝初年的规定可知,与商人相比较。
农民在穿着||打扮上限制更少,而商人则要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由此可以说明,明朝初年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故选A。
9.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结合选项可知,A项中的“深巷明||朝卖杏花”可知是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选A。
B||项反映宋代的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与材料“分散于宅屋之间”不||符,排除。
C项反映城市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但||与“分散于宅屋之间”不符,排除。
D项是指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休息,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材料不符,排除。
10.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
“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
”乾||隆皇帝谕旨宣布:
“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 这表明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冲击传统经济结构
B.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工业化契机
C.政府力图缩小丝织品出口以满足民间需要
D.重农抑商思想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可知||政府力图缩小丝织品出口以满足民间需要,C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冲击传统经济结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而是强调政府力图缩小丝织||品出口以满足民间需要,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思想,也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思想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排除D。
11.清朝曾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
材料表明
A.清政府严格实行保甲制度
B.清政府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清政府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可知,清政府||推行抑商政策,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故D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限制商人经营范围”,排除B;||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明初,规定工匠“轮班制”,各地工匠定期||轮流到京师服役,每三年一班,每期无偿服役三个月,其余时间||归自己支配,改变了元代工匠毫无自由、终年在官府监督||下生产的做法。
这示举措
A.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导致了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C.反映了封建国家对人民人身控制放松的趋势
D.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材料中明初的“轮班制”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和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直接因果关系,A错误;材料也不是私营手工业发展的直接原因,不||能得出导致B的结论;该举措并未改变工匠的政治地位,D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时期对工匠的控制有所放松,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人身控制放松的趋势,C符合题意。
故选C。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13.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
……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作用:
方便农民生活||;促进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原因:
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白银的促进作用。
影响:
传统儒学受到冲击批判:
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等信息归纳即可。
(2)根据“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等信息从农民的生活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概括。
(3)根据材料“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概括其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对思想的影响主要体在明清时期对儒||学的批判方面。
对文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小说的发展。
14.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古老的通州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京通州大运河物质文化遗址名录(部分)
遗址名称
遗址说明
通惠河
元朝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开凿的运河,||总长164华里,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运粮河。
张家湾码头遗址
元世祖时大都用粮依赖江南,张家湾成为运河码头,直||至清嘉庆七年北运河改道而止,作为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
大运中仓、西仓遗址
元明清三代,每年要由南方诸省运来三四百万石漕粮,其||中的十之二三储存在通州。
明代在通州建四仓,到了清代仍沿用中、||西二仓。
皇木厂村遗址群
包括皇木厂遗址、花斑石厂遗址和上、下盐厂||遗址。
明永乐年间建设北京,木材砖石多由大运河自南方运至此处存储。
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物料和官盐多在此储存。
(1)结合材料,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谈谈通州大运河遗址的价值。
【答案】通州大运河遗址有利于研究元明清时期的工程建筑||、运河航运、经济格局、经济措施及北京发展的历史。
作为第一||手材料,为历史学家研究上述内容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有助于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和印证文献记载。
【解析】
本题考查通州大运河遗址的价值,由材料“元朝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开凿的运河,总长164华里,是元明清三代署名的运粮河”||“直至清嘉庆七年北运河改道而止,作为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明||代在通州建四仓,到了清代仍沿用中、西二仓”“明永乐年间建设北京,木材||砖石多由大运河自南方运至此处存储。
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物料和||官盐多在北此存储”可见通州大运河遗址有利于研究元明时期的工程建筑||、运河航运、经济格局、经挤措施及北京发展的历史。
作为第一手材料,为||历史学家研究上述内容提供了直接的物证,有助于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和印证文献记||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周测题 人民 必修 专题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周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