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3881141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27.90KB
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太原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上午7:
30-9:
30)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右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
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
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A.是晋侯权力至髙无上的象征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2.《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
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
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
据此可知
A.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B.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
C.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D.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
3.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这一变化
A.导致了皇帝与官员矛盾的激化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促使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D.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4.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
这一现象
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5.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
这些演变
A.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6.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有当地一句谚语:
“当的穷,六月里骂长工。
”意思是说,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务必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
这反映了当地
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租佃关系下地主的无奈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7.史载,清朝一位大臣给雍正上表:
“君恩虽厚,臣虽死不能报万一。
”但雍正看了后大怒:
“但尽臣节所当为,何论君恩之厚薄。
”此事反映了
A.雍正借助纲常伦理制约臣民B.清朝君臣关系日趋紧张
C.此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D.雍正不愿大臣记其恩惠
8.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9.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
从材料可知
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10.“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11.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
这说明
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12.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威力,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据此可知
A.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D.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13.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
材料中“现在”是指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4.据1937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40%-50%的耕地。
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
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B.不同区域土地政策实施的差异
C.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D.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15.“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建国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髙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6.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
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17.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D.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18.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
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19.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说明罗马法
A.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B.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C.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D.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20.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为此,他们
A.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力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
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
21.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一书指出,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几乎指的已不是古代的“直接民主”,而是西方近代的“间接民主”。
促成民主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反教会反王权斗争的需要B.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C.主张精英政治的美国革命取得胜利D.民主政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22.—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
“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
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
”歌中反映的现象
A.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B.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到严重挑战
C.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D.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3.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但两人也有区别,前者强调“个人对《圣经》的正确理解”,后者强调《圣经》是“绝对真理”。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肯定《圣经》的权威B.都反对宗教神学思想
C.对人文主义的态度不同D.对上帝的认识不同
24.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不断的降低。
这主要反映出
A.自然科学发展制约人文主义发展B.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自然科学发展有助于“认识人自己”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文主义发展
25.—则有关苏联的经典笑话: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
“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
“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
“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这一笑话形象地描述了苏联各位领导人的执政特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搞星期六义务劳动”表明列宁探索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正确途径
B.“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表明赫鲁晓夫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C.“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指勃列日涅夫迫切要求解决民众生存问题
D.“把火车拆了”表明戈尔巴乔夫认为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能实现现代化
26.为摆脱经济大萧条,美国通过了提高关税的霍利•斯摩特关税法,此外美元也实际贬值达到41%;英国则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又规定:
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这些做法
A.极大缓解了恶化的经济B.有利于调节国际供求关系
C.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D.表明各国放弃自由主义政策
27.下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据此判断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B.日本逐渐处于出超地位
C.西欧共同市场出口增长速度最快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28.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在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的兴起。
这些新变化推动
A.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B.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
C.美苏关系走向妥协D.美国战略重心转移
29.某组织在成立时宣布:
“(缔约国)决心把建立欧洲共同体为起点的欧洲统一进程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组织的成立
A.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B.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C.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30.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B.殷峤为西河郡长官
C.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D.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共75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
“广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
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
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竞得如礼”。
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
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
宪宗边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
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4分)
【答案】
(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
(6分,任答3点即可)
(2)表现:
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
(4分)影响:
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4分)
(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官僚集团争权夺利。
(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
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
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
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
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
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
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
晚清在上海、汉口等地,通俗文化以它鲜明的大众性也迅速崛起,故以出版小说为主的出版机构这时也蔚为可观。
在1905年前后,民营出版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双峰。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摘编自宋原放等《中国出版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出版业的发展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变化。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出版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6分)
【答案】
(1)出版机构的数量迅速增长;大量出版翻译著作;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民营出版业发展迅速。
(6分,任答3点即可)
(2)资本的快速增长;现代股份制企业出现。
(4分)
(3)挽救民族危机;文化启蒙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普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6分,任答3点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政府加大了工厂立法的力度。
针对纺织行业的现状,1847年《十小时工作制法》规定,妇女、青年工人和童工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十小时。
1850年议会通过了《工厂法》,它再次确认了十小时工作制原则,进一步规定了工厂的开工时间和工人的用餐时间,从而切实保障了工人的权益。
1853年议会再次通过新的《工厂法》,这部工厂法规定,“正常工作日”的相关规定同样适用于童工。
1867年议会又通过工厂法修正案,将此前工厂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雇佣人数超过50人的工厂。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材料二1929年,美国经济爆发大危机,随之迎来大萧条,由于失业和贫困的刺激,工潮此起彼伏,俄亥俄、加利福尼亚和威斯康星等州都爆发了流血罢工;从缅因到亚拉巴马,35万纺织工人发动起事,影响遍及全国。
1935年,《国家劳动关系法》在罗斯福新政中出台。
该法保障劳动者享有组织加入工会的权利。
雇主不得采取干预工会的措施,雇主有义务就工资、工资及其他雇佣事宜,在诚实信用的基础上,与工会展开集体谈判。
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集体谈判成为劳资关系的主流模式,集体劳动关系法甚至成为“劳动法”的同义语。
——摘编自阎天《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厂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10分)
(2)拫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英国工厂立法相比,美国《国家劳动关系法》的特点,并分析该法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8分)
【答案】
(1)特点:
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不断立法完善;适用行业范围逐渐扩大。
(6分,任答3点即可)
背景:
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人运动的推动;代议制民主制度逐渐完善。
(4分,任答2点即可)
(2)特点:
通过政府干预调整劳资关系;鼓励集体谈判;保障就业刺激消费。
(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
有利于保障工人合法权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4分,任答2点即可)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分)
材料一在美国,早期人们主要是到镍币影院观看电影。
这种廉价的娱乐满足了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美固移民的需求,因此大受欢迎。
镍币影院的成功刺激带动了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放映,为美国影业主导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好莱坞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在户外拍片,地貌多样,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周期,于是大批的制片人纷至沓来。
一战爆发后,欧洲电影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很大打击,元气大伤;而美国由于远离战火,昔日的对手几乎陷入绝处,美国则借机大规模进军国际电影市场。
到1920年,约有三分之一的电影收入来自对外电影出口。
20世纪20年代末期,好莱坞在技术层面进行了革命,于是有声电影诞生。
到1946年,美国观影人数和票房都达到顶峰,每周观影人数达9000万人,电影业总收入1947年高达17亿美元。
三四十年代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蔡卫《美国电影艺术史》
材料二好莱坞电影正以越来越强劲的态势攻占全球电影票房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票房的分成一直在60%以上……除了市场,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班底都不乏韩、中、日甚至印度面孔。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攻城略地,少不了高科技的功劳。
早在1998年,《国家公敌》中就已经出现了视频监控,将于2018年3月在美国上映的科幻巨制《头号玩家》,更是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巨细靡遗地极致呈现。
好茱坞电影向全世界传达了“美国精神”,即向人们宣告,不论贫穷富有,出身贵贱;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样,今天的好莱坞面对着好莱坞霸权的威胁和民主差异体系的限制,在人们的接受、批评和质疑中,好茱坞电影用民主与自由的心态打开了通往民主的大门,它们似乎在积极地迎接着第二个“好莱坞”——它们的对手的到来,任由人们评说。
——摘编自陈旭光《美国电影经典》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电影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好莱坞电影折射的历史信息。
(5分)
【答案】
(1)廉价的营销策略;好莱坞优越的拍摄环境;一战对欧洲电影业的冲击;不断的技术创新。
(6分,任答3点即可)
(2)全球化的加快;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美国价值观的推广;不同价值观的的冲突和对立。
(5分,任答3点即可)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沉沦”和“上升”的U字型轨迹。
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
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
对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答案】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2分)论证充分,逻辑严谨。
(10分)
【示例】
观点:
近代中国发展的过程既有“沉沦”,也有“上升”。
(2分)
论证:
沉沦: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不断向下“沉沦”,半殖民地化进程不断加深,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上升:
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并逐渐寻求经济政治作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发展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了广泛基础,中国人民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10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太原市 高三上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