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6蒲柳人家节选第1课时梳理结构品形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3921282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5.52KB
第2单元6蒲柳人家节选第1课时梳理结构品形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第2单元6蒲柳人家节选第1课时梳理结构品形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单元6蒲柳人家节选第1课时梳理结构品形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单元6蒲柳人家节选第1课时梳理结构品形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6.*蒲柳人家(节选)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2)欣赏文中刻画得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4)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2.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生活和阅读经验,提取信息,概括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乡土气息。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第一课时 梳理结构品形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
二、资料助读(投影)
刘绍棠简历。
三、快速默读,整体感知文意
1.熟悉课文生字词。
擀(gǎn) 臊(sào) 腌臜(āzā) 咯(kā)
嘟哝(dūnong) 剜(wān) 膺(yīng) 捻(niǎn)
嘬(zuō)
腌臜:
肮脏;不干净。
隐匿:
①隐瞒;②隐藏;躲起来。
断壁残垣:
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提问抢答:
(1)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2)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
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
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3)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
由此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四、自由选读,感受独特的语言特色
1.漫画式的人物外貌描写:
写何满子:
如“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个木梳背儿;光屁股,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写奶奶:
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长满老茧的大手……”
写爷爷:
如“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
写老秀才:
“手拿一杆斑竹铜锅的长杆烟袋,整天板着一张阴沉沉的脸。
”
2.评书式的人物介绍:
写奶奶:
“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
写爷爷:
“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
3.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
写奶奶的泼辣:
“一丈青大娘骂人,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
写纤夫被打的狼狈:
“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
写何满子的顽劣:
“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
写老秀才的严肃:
“只觉得头上压着一朵乌云,叫人喘不过气。
”
写爷爷的胡茬:
“就像根根松针……”
4.趣用押韵和对偶的民间口语、俗语,读来抑扬顿挫,有节奏感:
排比对偶并用: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
句中短语对偶:
“转了三转,拧了三圈,满脸开花,口鼻出血,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唠叨这个,嘟哝那个”;“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头发长,见识短”;
学生还可以自由选点,让例句与赏析更丰富多彩。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
22.*愚公移山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了解有关列子的知识及《列子一书》,掌握文言词语。
反复诵读,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
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
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 惩(chénɡ) 塞(sè) 迂(yū)
荷(hè)箕(jī)畚(běn)孀(shuānɡ)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方:
面积。
惩山北之塞 惩: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
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 毕:
全。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损:
消减。
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固不可彻 彻:
通。
何苦不平 苦:
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一直。
)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
且焉置土石(况且。
)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
始一反焉(语气词。
)
之:
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
告之于帝(这件事。
)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
其: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
帝感其诚(代词,他。
)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
而: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
聚室而谋(表顺承。
)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
于:
达于汉阴(介词,到。
)
告之于帝(向。
)
(4)古今异义
阳 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
太阳。
阴 古义:
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
阴天。
指 古义:
通“直”,一直。
今义:
手指。
曾 古义:
连……都……今义:
曾经。
诸 古义:
之于。
今义:
各个、许多。
荷 古义:
扛。
今义:
莲。
毛 古义:
草木。
今义:
毛发。
息 古义:
叹气。
今义:
休息。
虽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已 古义:
止。
今义:
已经。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面:
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
帝感其诚 (感:
被……感动,被动用法。
)
毕力平险 (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
(6)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
)
②倒装句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
即“于帝告之”)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
3.朗读指导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5.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三、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2.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
3.集体讨论。
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4.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二)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
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
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
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
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
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①山高大无比:
“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
“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四、板书设计
愚公
移山
五、拓展延伸
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
“甚矣,愚公之愚。
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
”生乙曰:
“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
“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
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
国何愁而不富?
”生甲动容曰:
“善哉,君之所言。
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
“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
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
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
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
”生乙闻言而正色曰:
“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
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
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
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
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
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
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
六、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品析故事悟哲理
一、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
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与交流
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交流点拨】你太不聪明了!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交流点拨】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投诸渤海之尾。
【交流点拨】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交流点拨】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三、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
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
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
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用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交流点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交流点拨】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
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
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
是“帝”。
“帝”为什么“命”?
“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
“帝”为什么会“感”?
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
操蛇之神为什么“告”?
因为“惧其不已”。
“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
由此可以得出:
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交流点拨】这儿的“愚”。
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
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
“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三)主旨探究
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3.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交流点拨】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
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
《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面对两座大山该怎么办?
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而并不是“移屋”。
试问中国人民如果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
这和本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更何况,“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曾提过。
4.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
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交流点拨】自从老愚公一家人开始搬山以来,已匆匆过了数十年,他的儿子愚老公继承了父亲的志愿,继续搬山,而老愚公的孙子愚小公却不这样想。
一天,愚小公放学回家,老愚公对他说:
“孙儿啊,你也老大不小的了!
也该帮着家里搬山啦!
”愚小公一听,可不乐意了,就反驳道:
“爷爷,您和我爸思想都太迂腐了,现在都已经是高科技时代了,您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如果这样搬下去,恐怕几百年也搬不完吧!
我想去北京学点儿知识。
用科学的力量来搬动这座大山!
”愚老公听了,生气地说:
“什么,你说我和你爷爷迂腐?
今天,我买了一双鞋,可是太小,于是我就把脚指头剁了,最后终于穿上了。
这是多么聪明的做法呀!
你还说我迂腐?
再说了,那科啥学,它的劲再大,能顶上咱全家的劲?
好了,别胡思乱想了,赶快睡吧!
”愚小公拗不过他俩,终于在一天夜里,趁着他们睡觉时逃走了。
第二天,愚老公醒来,见桌上有一封信,上面写着:
爷爷、老爹,我去东方北京的科技组了,对于我的不辞而别,希望你们能谅解。
愚老公看了,把信读给老愚公听,老愚公大怒:
“什么,他去啥可鸡组了?
你快去骑咱家那头老毛驴把他追回来!
”愚老公听了,说:
“爹啊,咱家那头老毛驴快生小毛驴了,去不了啊!
”老愚公大骂道:
“说你傻,你还真傻,你就不会等它生了小毛驴再去追?
真是不喝脑白金,头脑缺根筋!
”
日子一年年过去了,愚小公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权威人物。
一天,愚小公带着五个他自己发明的机器人回到了老家,要帮爷爷和爸爸搬山。
老愚公和愚老公不相信这几个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把山搬走,在搬山那天,他们也都来看了。
只见那五个机器人挥动着有力的机械手,毫不费力地就把大山稳稳地给抬了起来。
老愚公一边看一边惊叹道:
“它吃蚂蚁大力丸二号了?
咋这么有劲!
孙儿啊,你赶快让它们停下来,累坏了可咋整啊!
”愚小公回答道:
“爷爷,您放心吧!
它们不会累坏的!
”只过了一会儿,那五个机器人就把山全部给搬走了。
事后,老愚公和愚老公一起发出感叹:
“还是科学的力量大啊!
”
六、作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元 蒲柳 人家 节选 课时 梳理 结构 形象 教案 新版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