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docx
- 文档编号:4505509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84KB
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docx
《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
城市经济学试题库2111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一、填空、选择题
1、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
人口规模的标准、人口密度的标准、
行政区划的标准、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2、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
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3、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
工业城市、混合城市、批发商业城市、运输业城市、矿业城市、大学城市、游览疗养城市。
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
贝尔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即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5、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提出:
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1650年为人类的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
公元1650年至1955年为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
1955年开始的为第三次浪潮-未定名阶段。
6、1933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
7、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
农业的先导传动、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第三产业的后续拉动。
8、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
“最低临界值”、“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三项原则。
9、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经济增长、经济类型、产业结构和科技进步。
10、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S曲线。
11、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
12、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
10%以前为史前阶段;10-20%为起步阶段;20-50%为加速阶段;
50-60%为基本实现阶段;60-80%为高度发达阶段;80%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13、城市化主要有集中型、扩散型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14、分散型城市化在空间形态上可以分为:
外延型(连续型)和飞地型(跳跃型)两种形式。
15、就地型城市化从诱因上可以分为:
资源开发主导型城市化、对外交通主导型城市化、
产业结构调整型城市化、开发区型城市化。
16、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主要有:
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联合国法。
17、地域分工论又称“绝对成本法”、:
“绝对优势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
18、“比较成本”最先是由英国的托仑斯于1815年在《谷物对外贸易论》一文中提出。
完整建立“比较成本论”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
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19、我国在1958年开始建立和规划经济区,把全国划分为:
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
20、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国号称“两江一海”的地区指的是: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1、城镇体系一般具有整体性、层次性、重叠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2、城镇体系总体上可分为金字塔形、多核形、网络形和带状形四种模式。
23、一般将中心城市划分为: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城市、具有跨省影响力的地区性城市、
省级中心城市和省内中心城市四类。
24、城市生产力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组织结构四类。
25、自2003年以来,我国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将经济成分划分为:
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26、我国城市目前的投资来源主要有:
国家投资、自筹投资、银行贷款、
境外借贷、外商直接投资5种形式。
27、按传统的经济理论,将国民经济划分为:
农业、工业、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五大产业部门。
28、“三次产业”最早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教授在1935年出版的《进步与安全的冲突》中提出。
29、市场结构可以分为: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30、商品流通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
自营商业组织、委托代理组织、交易服务组织三类。
31、当前在技术市场上经营的技术商品流通形式主要有:
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
技术咨询、技术入股经营。
32、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
马克卢普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33、1996年经合组织首次在国际组织文件中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
34、新加坡首先提出“智能城市”的概念。
1998年美国正式提出了“数字化舒适社区建设”,即数字城市的倡议。
35、我国城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突出地体现在:
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农民工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所形成的“三碰头”局面。
36、我国根据人人口居留时间的长短,将流动人口分为:
常住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和过往人口三大类。
37、经济型流动人口的流向呈现:
向心流、梯度流、反差流和跨洋流四种情况。
38、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有:
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和流动增长三种途径。
39、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
初次开发、二次开发、变更开发。
40、土地的他项权利主要包括:
抵押权、入股权、地役权和相邻权。
41、完全市场模式(发达国家多数采取这种模式):
如美国、日本、英国42、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威廉?
配第、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
43、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马歇尔、庇古
44、最高年限依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45、根据现有开展土地等级评定城市的资料可以看出:
特大城市通常为7~11级,大城市为6~9级,中等城市为4~7级,小城市为3~5级。
46、住宅作为城市中最大量的一种人工创造物,表现出独有的:
耐久性、不动性和环境的共有性自然特性。
47、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住宅表现出:
昂贵性、异质性、区位性、外部性、绩优性、房产与地产的合一性投资收益性和资金杠杆性。
48、住宅供给的方式主要有:
住宅生产、住宅改进和住宅维护三种。
49、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主要从:
住宅投资多元化、住宅经营商品化、住宅服务社会化50、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时期:
酝酿准备阶段、渐进探索阶段和全面深化阶段。
51、从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城市基础设施分为:
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能源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通信系统、城市环境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6个子系统。
52、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将城市基础设施分为三大类:
即统计部门把基础设施划分为电力建设、运输邮电与市政公用设施三个部门。
53、“健康城市”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界定的。
54、经济自由区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
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园区、保税区、自由边境区和旅游开发区。
55、世界上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现代“特区”是1959年建立在爱尔兰的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工业型的现代经济自由区。
1966年,我国台湾地区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正式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高雄出口加工区。
56、经济自由区的设置条件有:
区位选择、优惠政策、运行环境和法律保障。
57、1978年广东蛇口率先在我国创办了出口加工区。
从1980年以后,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和海南省经济特区省。
58、根据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我国把开发区分为: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台商投资区、工业园区等。
5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承担着建设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三种使命。
60、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1、城市经营渗透、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即以经营的观念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
62、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格尔斯访问北京大学,提出现代化的11项评价指标和标准。
63、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经历了:
清朝末年、民主革命和新中国三个阶段、三次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二、名词解释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41:
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城市文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加快,城市文明普及程度高于城市化程度。
2、扩散型城市化45:
城市人口、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不断向外传导和辐射,将其周围的肥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并影响和带动一定范围内的次级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过程。
3、就地型城市化46:
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突变因素的作用,使得原先的农村地域加速进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4、集聚经济46:
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5、规模经济47:
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
6、逆城市化59:
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得郊区发展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持续“衰退”。
7、超前城市化60:
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差距甚大。
8、城市首位度61:
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
9、城市规模72:
在一定的城市地域空间内,所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性、层次性。
10、城镇体系90:
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
11、知识经济119:
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创新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以教育为源泉的新型经济。
12、高科技120:
以科技最新成就为基础、知识高度密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新兴技术。
13、智能城市122:
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将整个城市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人文资源
等,用数字的形式进行采集与获取,通过计算机统一存储和再现;高度综合地将城市信息化,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促进城市规划模拟仿真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生产办公自动化、商务电子化、政府决策智能化、交通管理自动化、社区管理信息现代化以及城市治安管制预警化等
14、市场比较法:
是指与估价时点近期有过交易的类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房地产的已知价格作适当的修正,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15、“生地”:
指未形成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
16、“熟地”:
指已具备一定的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通气、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完成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动拆迁的形成建设用地条件的土地。
17、土地使用权出租171:
是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18、绝对地租:
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由于它不论土地本身条件优劣如何,只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了,即向土地所有者租用了土地,就必须支付这部分差额,故称绝对地租。
19、土地所有权149:
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规定作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20、住宅需求189:
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住宅服务的数量。
21、住宅存量190:
是指形成住宅结构的物质实体或物质财产,表现为住宅单元的数量,由建筑材料、占有的土地和当初建造时投入的活劳动所组成。
22、住宅供给193:
是指由市场向住宅投资者和住宅投资者提供其所需的住宅存量与住宅服务流量的过程。
23、住宅市场199:
是指以住宅存量和住宅服务流量以及与住宅相关的生产要素为流通对象,在住宅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提供沟通机会和便利条件,以促成住宅商品完成交易的场所或机制。
24、空置面积201:
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部分,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
25、城市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26、城市经营304:
是指从城市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投资、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有机联系的政府行为,将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产;并以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7、TOD:
TOD,就是政府利用掌控城市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相对低的价格征用;接着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土地升值;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利用“生地”与“熟地”之地价差,平衡建设成本。
28、SOD:
SOD,就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引导开发建设的模式,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调整和迁移,使老市区和新开发区通过地价差,都获得更新与发展的资金保障。
29、现代化319:
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实现现代化后的状态;发达的、先进的、适合现代化需要的,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
)30、城市现代化332:
广义的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狭义的城市现代化主要是城市各项设施建设的现代化。
三、简答题
1.简述城市的基本特征,j12
城市区别于乡村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
1)密集性-物质与文化的密集(人口密集,物质和资产的密集,文化的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高效率,高效益)
3)中心性-吸引力与辐射力量(吸引了里毫秒年个,辐射力)4)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多功能,多类型)
5)系统性-复合系统与动态系统(城市是一个复合的、宏观的大系统,城市是一动态的、开放
的大系统)
2.简述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j46
1)集聚经济效益(同类企业的集聚经济,多类企业的集聚经济)2)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城市的规模经济,)3)优位经济效益(地理优位,交通优位,资源优位)4)外部经济效益(企业的外部经济,城市的外部经济)3.简述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滞后的根源,j691)农业基础长期薄弱
2)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3)长期忽视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育不良4)严格的户籍管理固化了城乡分野
9.简述中心城市的功能,j96
1)工业生产中心
2)商品流通中心
3)交通运输中心
4)金融中心
5)信息中心
6)科学技术中心
7)文化教育中心
10.简述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1)市场主体(各类企业)集中,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生优秀2)科技力雄厚,具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巨大潜力3)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张力4)基础设施较好,经济管理机构较健全,具有成为大市场、大流通枢纽的条件
17、简述影响住宅供给的主要因素,j194
1)住宅价格因素
2)要素投入因素(包括:
土地要素、资金要素)3)市场需求因素
4)政策法规因素
四、论述题
1.论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l16
1)前工业社会(城市是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城市是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的规模较小、数
量很少,城市的消费性与城乡分离)
2)工业社会(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城市是商业贸易的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数
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3)后工业社会(城市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区,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城乡融合、差别缩
小)
4)信息社会(超级城市的裂解,城市功能的重组,城市的功能发生历史性改变)
3.论述“逆城市化”的特征及成因,l59
特征:
1)郊区化快与城市化。
逆城市化并非城市化的历史逆转,即不是真的“反城市化”,而只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从中心向郊区转移,使得郊区急速扩张和蔓延。
例如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增长0.33%。
2)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
环境优美而又幽静的郊区已经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首选居住地。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解,转而由中小城市担当起继续城市化的重任。
成因: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
受到规模效益的影响,当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之后,一系列的“城市病”便在所难免: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和房价节节攀升、居住的舒适性渐渐降低。
因聚集带来的正效应被过度聚集造成的负效益所抵消,甚至超越,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往生活与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廉的郊区和中小城市迁移。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
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
这样居住在城郊甚至远郊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并无任何生活和工作上的缺憾;相反,随着产业活动和企业不断前移到城市外围,在郊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4.论述中心城市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l96
1)市场主体(各类企业)集中,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
中心城市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竞争力很强的企业群体和富于竞争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中心城市是各类企业最集中。
商品生产能力最强、商品交换范围最广的经济活跃的地域。
例如,我国上海市在2004年的工业企业数占全国的5.7%,工业增加值占6.3%,资产总额占7.0%,产品销售收入占7.4%。
2)科技力雄厚,具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巨大潜力。
在现在社会,技术进步已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中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聚集的地域,是科技人才聚集之地,因而是开发新技术、研制和生产新产品的重要创新基地。
中心城市高科技的优势,是其市场经济发达的根源所在,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外向化的“生长极核”。
同时,中心城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向国内扩散中,起着承外启内、合理嫁接、消化创新的“转换器”作用,对于带动域内乃至全国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3)主导产业外向化程度高,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张力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外向型出口创汇主导产业和产品,在带动全国参与国际交换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分别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
中心城市日益发展的外向型产业,成为带领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
。
中心城市的产业规模大、技术先进,对进那估计诸要素的输入和输出、流向和流量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4)基础设施较好,经济管理机构较健全,具有成为大市场、大流通枢纽的条件。
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输出产业,其产品主要是向域外销售。
例如上海每年输出的商品,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量的10%左右。
中心城市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健全的经济管理机构,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调节系统,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发展和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总之,在我国以中心城市为支柱,以城市体系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区位腹地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必有之路。
必须尽快把这些中心城市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彻底解脱出来,冲破条块分割、行政分割、城乡分割旧体制的束缚。
5.论述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优化途径,l110
现状:
1)工业比重过高,内部结构失调。
在片面强调工业化的思想指导下,城市工业单兵突进,导致比重过高,而且内部结构失调。
其具体表现是“三多三少”;”三耗“工业多,节能工业少;传统工业多,新兴工业少,加工工业多,基础工业少。
)第三产业滞后。
产品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
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劳务,2
由此导致第三产业严重滞后。
3)产业同构严重。
经济建设与产业管理上的“条块分割”。
必然使城市经济走上各自为战、自成体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于是地无分南北、城市论大小,产业结构严重趋同,优势突出的专业化部门少之又少。
优化:
1)选好支柱产业。
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要推动作用、有决定性影响的产业部门。
支柱产业应具备很强的产业关联度,能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他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来判断,有较大的收入弹性和发展余地;它还应是结合本地综合资源特色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最大的产业或产业群。
2)改善投资结构。
要建立一种投资主体与投资效益直接约束的体制,改单一的国家投资主体结构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内外资并进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提高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使城市经济增长逐步从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提升型。
3)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技术革命层出不穷的今天,谁掌握了最新技术,谁就拥有政治、军事与经济上的主动权。
城市经济师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精华所在,理应大力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改造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经验,使城市产业整体高度化。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不仅普遍起步慢、水平低,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第三产业中,代表新兴产业的金融、保险、咨询、房地产、服务等技术比重太少,有待提高。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使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得以实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经济学 试题库 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