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类似EC市政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docx
- 文档编号:4787261
- 上传时间:2022-12-0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18KB
对类似EC市政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docx
《对类似EC市政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类似EC市政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类似EC市政建设项目的认识和理解
对类似(EPC)市政建设项目的认识、理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为保障城市有效运行的市政设施及市政管网迎来了建设发展的高峰期。
由于前期的建设缺乏长期性的考虑或考虑偏向保守,目前的市政建设方向已逐步偏重于整个市政设施和管网的合理布局,方便后期的稳定运营及调度。
如何将不同时期阶段的设施和管网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建设、改造进行弥补,在缺乏这类大市政建设调控经验的前提下,借助国外的经验是较为简单的做法。
同时现阶段的市政工程建设须要大量的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来解决诸如纵横交错的管道,已成形的房屋、路网容量有限等问题,传统的D-B-B(Design-Bid-Build)模式(设计-招标-建设)在应对上述工程时,不能充分发挥设计在建设工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实际建设中,在诸如成本控制、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建设方的实际需要,而EPC(Engineer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弥补上述缺点。
EPC模式起源于国外,在国外目前的工程项目承包模式中占有较大比例。
在国内起始于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外的接触增多,一方面,大量的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从事能源、化工等领域建设工程,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项目采购方式,EPC总承包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国内工程公司通过走出去战略,寻找新的企业发展方向,承揽了大量EPC模式的建设工程项目,从而促成了国内企业对EPC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充分理解了EPC模式的优点后,迫切地希望引入国内建设工程中。
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在建设大发展的背景下,出于成本控制、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需要,道路、桥梁、供热、给排水及燃气各专业正在尝试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充分利用自己企业内部的技术优势,结合各自工程的专业施工力量,弥补传统承包模式中的不足。
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施工的良好结合是EPC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代表了现代工程管理的主攻方向。
EPC模式的优点在于该模式解决了单一的传统分包体系的诸多缺点,它将设计、施工、作业等全过程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得公司的流程更加一体化,业务更加国际化,有利于公司向国际领域进行业务扩张。
因此在工程管理上被广泛采用,这种模式达到了创新设计、缩短工期、降低投资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在项目管理三要素(进度、费用、质量)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EPC模式的定义:
EPC总承包模式中的三个字母分别代表Engineering(设计)、Procurement(采购)、Construction(施工),是由一个承包商承担上述所有工作的工程承包模式。
EPC总承包合同双方是项目建设方和工程总承包商,他们之间通过签订EPC承包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法律权利和法律责任,这是一种全新的工程项目发包模式,是建设方为实现项目目标而采取的委托承包方式。
受委托的一方需要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阶段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委托方负责。
二、EPC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在EPC工程总承包中,建设方只需与EPC总承包商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把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服务工作全部委托给EPC总承包商负责组织实施,建设方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
EPC总承包模式同D-B-B模式相比,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1)强调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
(2)总承包商负责包括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开车服务等在内的建设项目,建设方只负责项目管理和现场控制的整体性、原则性、目标性三个方面;
(3)建设方与EPC总承方作为总承包合同的双方,责任及法律主体明确简单,建设方直接负责总承包商的项目施工进程和质量评估;
(4)大部分建设风险由EPC总承包商承担;
(5)建设方介入具体组织实施的程度较浅,EPC工程总承包商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三、EPC模式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1.EPC质量管理概念:
工程项目质量是指工程满足建设方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
EPC模式作为工程项目的特定承包形式,其质量管理概念符合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即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适用性,即功能,包括理化、结构、使用、外观性能等;
(2)耐久性,即寿命,是指满足规定功能要求使用的年限;
(3)安全性,是指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
(4)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5)经济性,是指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消耗的费用;
(6)与环境的协调性,是指工程与周围生态环境协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EPC质量管理目的和内容
EPC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有效地向用户提供符合建设工程总承包合同要求的建筑安装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的全部活动,对设计、采购、施工工作进行质量管理,最终目的就是要以较低的成本在合同期内向用户、使用单位交付符合合同、法规和标准要求,并使其满意的建筑安装工程。
为了能向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EPC总承包商必须贯彻实施国家的各种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实行全员、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以预防为主,加强过程控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实现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EPC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1)质量策划和质量计划;
(2)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3)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4)资源管理;
(5)设计、采购、施工质量的检查、检验和验收;
(6)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和质量分析;
(7)不合格项目的处理和质量改进;
(8)质量信息反馈。
3.EPC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1)明确的质量目标
明确的质量目标包含两部分,一是有明确的满足建设方最终质量要求的整体质量目标,是项目建设预期目的的概括总结;二是有明确的针对每个阶段工作的工作质量要求,是对总体质量目标的细化。
明确的质量目标是编制建设项目质量计划的基础,也是编制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方针的依据。
(2)明确的质量责任组织架构
EPC项目部作为EPC总承包商在项目现场的管理机构,是EPC总承包项目质量责任的承担主体,其质量管理机构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实施主体。
首先项目经理是项目质量责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并落实质量管理的方针、要求等;质量经理是施工现场的总承包商质量管理机构的代表,通过质量小组人员的管理对项目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专业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监控和管理;设计小组中的设计、校核、审核、审定人员是设计层级的基层质量责任人员;采购小组中的采购、采购校核人员、采购经理是采购层级的基层质量责任人员;施工小组中的工长、质检员、施工经理是施工层级的基层质量责任人员。
EPC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正是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责任组织架构完成对整个工程的EPC总承包商质量管理,提供组织资源保障。
(3)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EPC总承包项目部应首先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用来指导实施工程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应符合EPC工程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地实施方法及步骤,落实质量管理的内容,致力于质量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4)严格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质量控制是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情况进行监控、汇总,并与各个阶段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比对分析,对不合格项进行甄别并通过有效的控制方法进行纠偏;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项目的质量活动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
(5)具体的整改及持续改进的措施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求项目建设成果满足合同的要求、满足业主的使用要求、满足相关行业、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
质量控制立足于实施过程中按照体系执行,确保质量不偏离预定轨道,整改及持续改进是对违背体系或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优化和修缮得过程。
整改及持续改进需要通过强制性的措施给与保障,必须具备针对性地整改手段及使用PDCA(Plan-Do-Check-Action)流程持续改进的动力。
4.EPC模式下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1)全过程管理
由于EPC模式承包范围涵盖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及保修阶段,EPC模式下的质量管理也相应的涵盖了上述所有阶段。
全过程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不能认为是各个不同阶段质量管理的简单拼凑,也不能片面的按照专业进行分别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阶段质量管理。
(2)阶段性实施
建设工程项目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阶段依次开展相应工作的,尽管在EPC模式下各个阶段的界限并不似传统建设承包方式那样清晰,但仍存在某一时间段内的主要工作,即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的阶段性工作,上一个阶段的质量对下一阶段的正常开展及质量控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良好的初步设计工作是主要设备采购的前提,精细的施工图设计是施工阶段材料和施工组织的依据,材料的进场次序决定了施工计划编制。
(3)互相交叉影响
EPC模式发展的初衷就是发挥总承包企业内部各专业单元的有效组织协调,促使管理扁平化,有效地解决传统模式中大量的协调工作,为建设项目增值。
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采取边施工边细化后续图纸,及时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调整;在材料订购上,初步设计工作中的设计参数往往是理想状态下的,通过实际的订货,详细地设备参数将会对初步设计提供详实的数据方便施工图的设计,为施工图带来更为精确的结果。
(4)责任主体唯一
整个项目建设方仅与EPC总承包商签订总承包合同,合同双方简单明确,EPC总承包商作为项目的唯一承包商,对EPC项目建设质量及整个建设项目负责。
四、EPC市政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EPC总承包模式下,承包商的工作范围包括设计、工程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以及工程施工,直至最后竣工甚至运行管理。
因此业主将自身的风险固定化,降低了自身的风险,转由承包商承担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中的大部分风险。
而施工质量控制对于EPC总承包工程,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因此要确保实现工程的质量目标,必须做好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确定项目质量目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作为整个项目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主导思想,项目质量管理目标在项目投标前编制完成,并且在合同中明确。
编制质量计划:
EPC总承包项目的质量管理计划是指导开展项目实施阶段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活动的实质就是检查施工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定的计划、技术标准相比较是否存在偏差,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是否采取有力的整改措施,所以没有计划和标准,就无法进行控制。
EPC质量管理计划在总承包合同签订和项目组织机构确定后,由项目经理组织编制质量计划,将人们的质量管理活动纳入到按计划和技术标准进行中来,变不自觉的行动为自觉的行动,为施工控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依据,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工程概况。
主要描述项目特点、施工范围、主要工艺过程、施工技术及主要分包单位工程建设内容。
(2)控制依据。
包括总承包合同、分包合同及招投标文件、项目的可研报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管理体系文件。
(3)组织机构。
明确项目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人员组成及岗位职责。
(4)技术措施。
根据工程主要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对质量有关键作用的分部、分项工程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指导施工单位制定关键工序施工方案。
(5)质量检验计划。
对单位、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划分,制定工程的质量检验计划、明确W、R、H控制点,确定各分包商、班组验收项目的划分,报监理和业主审批。
2.设计文件的控制
设计质量控制,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龙头,是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关口。
对于工程的整体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又因EPC承包商承担设计和质量的责任,所以设计工作对于EPC承包商来讲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更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命脉。
3.材料、设备的控制
总承包商采购的设备通常委托施工供方代管、代验;施工材料通常由施工供方采购。
设备材料的质量控制,主要控制采购的材料、出库的设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达到了设计标准,需要现场校验的设备是否经过校验等,且均具备完善的相关手续。
严格按照材料、设备管理办法在施工现场设立材料进场验收岗,对进场材料、设备的相关手续进行检查核实,检验不合格、手续不完整,不予进场。
(1)材料检试验控制措施:
1)凡用于工程的材料、构配件等物资,必须由物资供应部门提供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原件(合格证、材质鉴定书或专门检验的技术数据等),无原件的应在复印件上标明经手人、原件存放地方,并加盖使用单位印章。
使用前必须取样检验,而且要有监理见证,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凡无合格证或合格证不符合实际情况者严禁使用。
对于不合格品,必须做出标识,并做好记录,依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处置。
2)建筑材料进场前必须先进行报验,并由监理见证取样,送到监理或建设单位指定的检测单位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不按规范规定检验批次报验或见证取样试验的材料一律不准使用。
3)凡在现场配制的各种建筑材料应按监理或建设单位认可的试验、检验化验部门签发的配合比配制,施工单位不可自行修改、随意套用。
如实际情况有变动,应及时通知试验、检验化验部门进行调整,重新签发配合比。
4)对需要做试验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试块、砂浆试块、钢筋焊接接头、焊缝等,必须通知项目部和监理按取样标准进行见证取样或监理旁站后,送到检测单位进行检验,并对检验报告进行登记。
5)混凝土试块和砂浆试块要作两组,一组是标准养护,另一组是现场同条件养护。
试块必须在标准养护室里进行养护,以保证其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现场同条件养护的试块抗压强度,作为下道工序施工的依据。
6)专业项目部在使用新材料、新构配件或其他特殊材料的代用时,事前必须经过试验、化验部门试验、试制和鉴定合格,同时征得监理或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在使用前制订专门的操作要点和技术要求。
7)原材料、构配件及试件的检验应作为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取样、送样到出检验报告,专业项目技术负责人要全程跟踪,有问题及时处理。
否则,对造成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
8)路基填料施工中的土工试验,管道中施工中的焊缝探伤,桩基施工的承载力试验等作为技术质量管理的重点。
9)组批原则及取样数量:
根据规范、规程严格取样。
(2)机械、设备报验控制措施:
1)控制进厂设备的开箱验收,按照EPC总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由总承包商组织监理方、施工方、供货方进行开箱验收,检查到货设备的型号、数量、开箱资料和设备外观有无缺陷等;
2)控制安装设备的校验,对于部分机械、电气化设备等施工方必须经现场校验合格后方可安装;
3)控制特种设备的质量检验,对于规程要求的特种设备,必须经过专业的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
4)各专业单位根据施工和技术要求需要,配齐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设备必须进行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均按公司《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分类、编号、检定管理规定》进行A、B、C分类和唯一性编号,建立《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明细表》,设备明细表及检定证书复印件上报技质部备案;
6)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严格按照设计规范采购,并且必须出具合格证等相关证件;
(3)改进措施:
施工现场发生材料、设备质量问题时,及时填写不合格品报告,分析不合格原因,快速处置。
物资设备不合格品处置应控制不合格严重程度,按返工、改进或让步接收、降级使用、拒收或报废四种情况进行处理。
其中,让步接收及降级使用必须经过工程业主的批准,但不能违反有关强制性标准。
对于不合格原因无论是采购原因、设计原因还是供方原因,都应及时发布通报,举一反三,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
对于制造质量问题,需要重新评价供方,严重时剔出合格供方清单。
目前,工程实施中,设备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很高,设备质量的控制难度很大,需要多方的努力。
4.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
(1)施工方案编审制度
1)各专业项目部负责编制施工方案及专项施工方案、作业设计,由专业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在收到图纸后3天内编制完毕。
报技质部审核,经项目部有关部门和主管领导批准,报监理及业主审批后,发至各专业项目部指导工程施工。
作业设计和施工方案力求先进、经济、合理,对工程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2)施工方案的管理,施工方案批准后,即作为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的指导性文件,不得随意修改,若施工情况确有变化,修改内容较多或涉及问题较大时,应报原审批单位核准。
项目部及各专业项目部技术管理部门负责检查其贯彻执行情况。
3)施工方案包括的基本内容: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3)施工布署(4)施工准备(5)施工资源配备、劳动力组织(6)施工进度计划(7)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8)质量保证体系(9)施工进度保证措施(10)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1)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保证措施(12)现场环境保护措施(13)雨期施工措施。
(2)初步设计图、施工图自审、会审制度
1)施工图纸与其说明书在内容上是否一致;施工图纸及其各组成部分间有无矛盾和错误。
2)建筑图与其相关的结构图,在尺寸、坐标、标高和说明方面是否一致,技术要求是否明确。
3)熟悉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掌握配套投产的相互次序和相互关系;审查设备安装图纸与其配合的土建图纸,在坐标和标高尺寸上是否一致,土建施工的质量标准能否满足设备安装的工艺要求。
4)图纸自审由专业项目部技术负责人主持,收到施工图纸3天内编制出图纸自审记录。
将自审结果书面报技质部,由技质部统一归纳、整理后,报业主批准并安排会审。
5)图纸会审由建设单位主持,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共同参加,形成“图纸会审记录”,四方共同会签并盖章,作为指导施工和工程结算的依据。
(3)技术交底制度
1)为使参与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对所担负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在工程施工前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为使技术交底工作得到切实贯彻实施,各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向工人班组交底时,要填写技术交底记录,一式两份。
施工班组和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各保留一份。
项目部要定期进行检查。
2)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邀请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设计交底由建设单位、监理、施工单位参加,项目部负责组织各有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3)施工技术交底应分级进行,凡由项目部组织编制的技术方案应由项目部向专业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专业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再向其施工班组进行交底。
4)班组长在接受各项技术交底后,应组织全班工人进行认真讨论,在明了交底要点后,应明确分工责任及相互配合关系,然后制定保证全面完成任务的计划。
对技术交底和施工意图尚有不明确的问题时,施工单位及班组应及时提出,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联系解决,在技术交底清楚后同意接受任务时,应在技术交底记录上签字认可。
5)各专业项目部的技术交底要按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包括:
施工内容、技术要求、质量要求、施工注意事项。
6)工程技术交底记录是存档技术资料,专业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收集管理,并应负责督促本单位技术交底制度的贯彻执行,项目部对施工单位实行不定期抽查。
(4)现场验收制度
1)各专业项目部技术人员认真填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等质量记录,组织对隐蔽工程的验收和分项、分部工程的评定。
单位工程及地基与基础分部、主体结构分部评定与验收,由项目部组织验收,各种技术资料表格必须由技质部审核签字后,再报监理和业主审批。
2)项目部及各专业项目部技术人员,要及时解决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组织对不合格品的评审,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督促责任人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如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要本着“三不放过”原则,会同业主、监理等部门,提出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5)施工过程接口控制:
严格执行施工过程各环节的检验程序和报验制度,避免出了质量问题,责任不清,责任人推诿扯皮;定期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分析上一期存在的质量和隐患问题,关于质量隐患,由总承包商及时组织完成整改,对于产生的质量问题及时组织讨论、研究,制定防范措施,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依程序做好每一步签证工作。
(6)做好质量通病的预防:
质量通病是指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
由于市政工程相对复杂,质量通病涉及工程的各分项、分部、各环节、各专业、各部位。
其原因也是多方面,主要有设计方案、材料、施工工艺、气候、环境等因素。
如果预防、处理不当会产生大的质量隐患,出现大的质量事故。
所以,各类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必须在施工方案、作业设计、技术交底和各环节、各专业、各部位质量计划注明,对于大的质量通病,编制相关专业、可行的应预案,在对应质量通病发生时启动。
5.加强过程工序的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应当从计划、组织到原材料、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执行EPC总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关程序文件的规定,满足现行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控制质量检查、质量验收、质量活动记录。
(1)过程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
1)控制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开工条件,着重审查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作业指导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质量、安全通病是否采取了预防性措施,对易发生质量通病和施工工艺容易放松的项目及结构部位进行重点控制;
2)控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必须具备权威部门的技术鉴定证明;
3)控制各类资质,定期检查施工分包商的试验人员、测量人员和特殊工种的资质、资格证件及重要、大型机具的准用证等,检查试验仪器、计量器具的检验证明是否在规定的有效期内;
4)控制施工技术,定期、重点检查施工人员预防措施;
5)是否按照设计图纸、规程、规范、施工作业指导书和施工工艺标准进行施工,检查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原始记录和自检记录是否完整;
6)控制质量检验,按照施工质量检验计划划分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及w、H、R点进行质量检验,每个分项、分部、单位工程施工完毕,要求施工人员自检,技术人员复检,施工供方质检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进行报验;按照项目执行的标准和珠海地区相关要求,每个分部工程完成后,工程总承包商组织业主、建设单位、监理和质监站等单位进行联检查,对报验项目进行验收,并按照规定的表式进行评定、记录和签署。
总承包方施工专业工程师负责进行监督检查,施工现场质量负责人每日填写《施工检查日志》,发现质量问题随时协调、跟踪处理;
7)控制特殊过程的质量,例如:
焊接、热处理、混凝土浇注、防水、防腐和地下工程施工;
8)定期检查需移交的竣工资料编制是否合格且完整(按照分部工程检查),指导、监督施工分包商及时完成竣工资料的移交工作;确保施工图纸质量控制、设备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质量控制工程施工上三个环节的过程质量控制。
(2)改进措施:
施工中发现质量问题或事故时,按照不合格品管理程序严格控制不合格品。
对检验中发现的不符合,应按规定进行鉴别、记录、评价、隔离和处置。
构成等级质量事故的不合格,应按质量管理制度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处置。
不合格处置程序为:
对各类不合格发出整改通知或停工通知,责令限期整改;责任方应分析不合格原因,落实责任,责任人应有书面认识报告,制定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报总承包商、业主/监理批准后方可开始整改;整改完成重新报验,验收合格后方能关闭不合格品控制。
无论是设计、物资还是施工,不合格品必须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不合格品评审,对改进或返工后的工作,应按规定重新进行检验,并保存记录。
6.预防措施
对施工过程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及时反馈、通报相关单位,项目部进行相关问题的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类似 EC 市政建设 项目 认识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