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群体与通俗文化的联系.docx
- 文档编号:8191286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39KB
论大学生群体与通俗文化的联系.docx
《论大学生群体与通俗文化的联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学生群体与通俗文化的联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大学生群体与通俗文化的联系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生签名:
日期:
年月日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学生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一、绪论1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1
(二)研究现状1
(三)研究方法1
(四)研究内容1
二、通俗文化的概述2
(一)通俗文化的含义2
(二)通俗文化的特点3
三、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和联系5
(一)大众文化的特征5
(二)通俗文化的特征6
(三)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联系7
四、通俗文化的嬗变8
(一)由经典文化向通俗文化过渡8
五、大学生群体中的通俗文化类型9
(一)网络流行文化9
(二)歌曲文化10
(三)社交文化10
六、大学生对通俗文化的作用11
(一)大学生群体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11
(二)通俗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11
(三)大学生应该对通俗文化进行理性接受12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论大学生群体与通俗文化的联系
摘要
在现今的社会,通俗文化随着现代传媒的普及而迅速广泛地浸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通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形式,由于其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备受人们的欢迎,尤其是作为青少年的大学生群体欢迎,有了大学生群体的支撑,使通俗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和类型,以及介绍大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大众文化嬗变通俗文化类型影响
Thetheoryofcollegestudents'groupinpopularculture
Abstract
Intoday'ssociety,popularculture,withthepopularizationofmodernmediawidelypenetrationinallaspectsofsociallife,popularculturehasbecomethemainformofculture,becauseofitseasytounderstand,hasadistinctera,isthewelcomeofpeople,especiallycollegestudentsbeingateenagergroupswelcome,haveagroupofcollegestudents,makethedevelopmentofpopularculturehasbeenbooming.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differencebetweenpopularcultureandmasscultureandtype,andintroducesstudentstothepromotingfunctionofpopularculture.
Keywords:
MasscultureevolutionPopularculturetypeimpact
一、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通俗文化是时下主流的文化形式,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通俗文化凭借着通俗易懂,接近人们的生活而受到喜爱。
本文主要讨论通俗文化跟大众文化的区别,以及大学生群体对通俗文化有什么作用而通俗文化又反作用于大学生群体,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什么影响。
(二)研究现状
通俗文化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已经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但是某些大学生缺乏对通俗文化的批判以及辨别能力,被通俗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改变了价值观,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主要阐述本文论点。
(四)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阐述通俗文化的涵义,以及通俗文化跟大众文化的区别,大学生面对通俗文化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剔除通俗文化中的不利因素,为自己所用,是通俗文化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带领时代进步。
二、通俗文化的概述
(一)通俗文化的含义
提起通俗文化的含义,很多人就联想到就是众人喜爱的文化、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有意迎合大众口味的文化,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受欢迎,却是低俗的文化,那么真正的通俗文化是什么呢?
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从电影的制作传播,然后网络的信息互通,各种各样的明星扎堆荧屏,洋快餐走进中国市场,通俗小说的泛滥。
这一切一切,都是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因此就叫做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没有官方的定义,在人类群体中,“大众”才是真正的绝对概念,而“精英”永远只能是相对概念。
正因为“大众”是永恒的绝对多数,,因此通俗文化将永远存在。
再来看“俗”这个字,从人从谷,两山之间水流也,长流不息、无止无休,极为形象的说明了人本身就像浸润在永不间断的流水中一样,生活在“俗”之中,所以说“俗”才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通俗文化代表着大众最基本,也最能通俗易懂的文化,也是大众沟通的桥梁。
就拿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红楼梦》而言,在产生的当初,就是不折不扣的通俗小说,真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而在今天,却成为了让人肃然起敬的“高雅文学”?
美国的“蓝调音乐”今日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高级音乐范式,都说明着通俗与高雅在时间因素中的奇妙的相互转化。
从空间因素来看,随着不同地域尤其是国家的变化,通俗与高雅艺术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
比如,名满天下的《飘》,在美国人眼里大概只是部家庭妇女读读的通俗小说,然而传入中国以后,就俨然成了美国文学的代表之一。
再比如,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大师伏尔泰,他极为欣赏并改编为歌剧的《中国孤儿》,它就取材于我们的元杂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而这样的作品,本就是在戏班子里演给老百姓看的,这不是通俗文学又是什么?
因此,通俗文化具有很深的矛盾性,它会随着时间和地域发生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它的确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主导着大众的文化倾向。
通俗文化是对精英文化、经典文化而言的。
在众多的关于通俗文化的论述中,对通俗文化的描述也是见仁见智,众说不一。
在西方,通俗文化也被称作大众文化。
早期的大众文化具有贬义色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曾兴起一股文化批判思潮,当时像法兰克富学派及其它一些学派组织对大众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当时谈不上说理与研究,而是偏激式的否定。
所以,在一般人们的认识中,通俗文化仅仅是时代的“亚文化”,成为社会精英们不屑一顾的文化形象。
通俗文化除了接受者的“大众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受商业利益驱动的特点,特别是在大众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通俗文化的商业特点更是明显。
也正是因为通俗文化对商业利益的追逐,通俗文化产品的娱乐性也特别强烈。
(二)通俗文化的特征
通俗文化跟经典文化是对立且共存的,有着相互促进作用,相互转换的关系。
通俗文化的产生既有自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类型由处于权势地位的人文因素,也有作为普通民众把它作为一种对自己的兴趣和体验方式的自我表现而产生的因素。
在西方古典文化类型中的经典文化是以其自身的优雅和精致等特征对史前文化、原始文化的粗糙和简单的超越和否定,它们被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它们是为了让掌握权利的统治阶级有效地控制和运用权力,维护它们的权利的利益而进行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而民俗文化成为农民阶层的消遣娱乐,被当作低级文化。
西方古典文化类型中的经典文化又是跟民俗文化对立的,古典文化否定了原始文化。
而到了现代社会,出现了与古典文化类型相对立的现代文化类型,现代文化类型中现代主义艺术被称为精英艺术、先锋艺术,把古典文化类型中的经典艺术全部视为庸俗艺术,并对它的通俗性、附庸性和非艺术性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
而内在原因是大众具有下层性、边缘性、非主流性的特点,从追求自身解放的利益出发,他们往往能够提出新的思想与价值,这也难怪许多学者愿意从中汲取营养。
另外,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大众文化的配方程式及表现手法,我们还会发现它既是大众认识的世界的独特方也是对某种感情、观念的组织与表达方式,有着极为广泛的受众基础。
通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的崛起、与消费紧密相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文化几乎成了可以无限复制的,这一事实向有关文化和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值得重视的问题。
文化以商品的形式出现,通俗文化也被工业化的形式制造出来,电影和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在为大众文化争论提供条件方面起了自己的作用。
像电影这样的文化不可能像人们需要穿着的衣服一样大批量生产,只要在电影院或者在电视台进行播放就能够接触到广大的民众,简单地说,所以这些还必须以民众的经济为基础,如果没有钱作为消费的资本,他们就不可能接触到这些产品,电影等一些经纪商品的文化传播也就达不到通俗和流行的目的。
人们选择消费的同时必定限制在他们能够承受的经济范围之内,以及他们所选择的消费对象,它们集中于身体及其知觉而不是头脑及其意识,因为身体的快乐提供了狂欢式的、规避式的、解放性的,他们形成了一片大众地带。
在后现代状况下,越发难以把经济和通俗文化分开。
消费领域正日益受到通俗文化的影响,消费与通俗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因为通俗文化日益决定消费。
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为更多的人们所能消费的物质和内容就提供了条件,自然这就为通俗文化的大众化提供了基础。
可见,通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的崛起、与人民大众的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文化不可能在没有社会基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发展。
就前卫艺术而言,这种文化是社会统治阶级中的一个精英阶层所能提供的,而前卫艺术则假定它自己被这个社会所背弃,而它又总是通过一条金钱的纽带依附着这个社会。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大众对图像的消费也成为一次性的精神消费。
当消费成为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激活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也成为一种心理现象,不仅是商品,任何一种事物,只要是大众所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来消费,事物的价值都是通过人为构建出来的,它可能具有任何价值,也可能什么也不是,这使得消费文化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快餐文化、一次性消费也是消费文化的体现,生活节奏的加快,科技为人类生活的造福,让人亦喜亦忧。
反映到绘画中,艺术的形象大打折扣,雅俗共存。
从对置于博物馆内艺术品的顶礼膜拜到对日常生活中艺术品的较为纯粹的感官刺激,都表明了当代审美意识的转型。
三、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和联系
大众文化的最初概念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那种通过大众传媒普及与社会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并且对大众文化坚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带有很浓厚的商业气息,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不具有个体创造性和社会批判性,它操纵了大众的意识,扼杀了大众的个性,限制了自由,其特有的娱乐性使大众忘记社会责任并安于现状,在审美意义上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虚幻的享受。
人们普遍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通俗文化,也因此认为当地通俗文化范畴中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也属于大众文化范畴。
(一)大众文化的特征
传播媒介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与人的信息传递越来越方便,而促进了传播媒体的发展。
传播媒介一般包括书刊、广播电台、电视、网络等领域,它们有着覆盖面广、普及率高、重复性等特点。
几大媒介共同组成了社会文化传播的网络,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大众性
大众文化是指大众文化的存在形态是大众化,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为大众而产生的文化,以大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产生。
这种形态的大众文化是较为多见的,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典型的要算新写实主义小说了,新现实主义把表现的对象与大众意识对接起来,极力消除崇高,而以一种无意义、反严肃、反英雄等后现代主义作为自己的鲜明标记。
因此存在着这样的悖论,一方面认为大众文化庸俗、低级趣味,此种观点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断积极地生产这种低级趣味的大众文化。
二是大众自己生产的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电影文化。
导演在电影中,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角色,也有不同的故事,从中反映出导演的内心世界,导演所要表达的文化需求,这就是大众自己生产的文化,源于大众,又作用于大众。
通俗性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是指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是通俗的,娱乐的,让人们喜闻乐见的。
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是大众,接受者同样是大众,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是就大众文化与其受众的关系而言的,是一种较为容易接受并且被乐于接受的文化,它接近人们熟悉的生活,这种通俗性与大众性一脉相承,其受众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但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它往往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或以强烈刺激的灯光,或以逼真动感的形象直接面对受众,以造成他们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愉悦。
它打破了精英文化、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理性、崇高、个性意义的探索与追寻的格局,而由于接受者众多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潮流,一种精神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文化样式。
(二)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联系
提到大众文化,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通俗文化,甚至有的人认为二者是同一种文化,从概念意义上来讲,大众文化注重对现代社会尤其是都市大众传媒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审美各个方面的研究。
通俗文化则是传统的从乡村到城市的民间文化的审美把握,通俗文化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化,具有稳定的文化体系,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就其表现形式上讲,通俗文化还有一定的通俗性、大众性,通俗文化来源于民间,并依赖民间而广泛流传,因而其表现形式是简单化和通俗化。
通俗文学流传于民间,表明了通俗文学所包含的文化特质和构成方式既简单又通俗。
(三)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联系
通俗文化跟大众文化产生于两种不同的历史形态,通俗文化产生于前工业社会,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民间文化其传媒方式是口授,到工业社会是印刷、纸质,到后工业社会则是数字化的传媒方式,口授的文化传播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地域特征明显,工业社会的纸质和印刷也有非常明显的限制性和地域性。
如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所选用的宣纸一般以安徽产的最佳,同时以人们必须识字为前提,少数人可以利用纸质,多数人还是利用口授方式。
进入后工业社会、数字化的时代,文化才真正实现了全球化,英特网可以接受任何网站的信息,大众文化依赖于科学技术,不仅仅是文字,还有数字、图像等,传媒既是文化的技术载体,也是文化本身,传媒形成了交流,是语言的沟通方式。
现代传媒方式如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有力地扩大了人们的交流。
这不只是交流的方式,也不是传统传播方式可以比拟的,同时也是文化内容发生变化的标志。
审美倾向的差别。
大众文化对生存当下性的极力认同,带有非常明显的现实生存的利益满足与追求,不关注未来,这与前二者文化形态价值取向不同。
自有文化以来,文学艺术在人类文化创造过程中形成一种特点:
鄙视当下性、追求未来性,这是各民族文化的共有特点,他与宗教内涵极其相似,认为人生、社会的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这是人类社会追求美好未来而不可避免地形成的文化,它成了人们表现生活的基本模式,不满意此岸,追求彼岸,而把追求放在当下变成了庸俗、低级。
大众文化恰恰以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相反的方向构建了自己的意义,追逐当下,满意当下。
人类社会经过了漫长的文化发展,终于在现代、后现代社会发现,当下社会就是人们寄几千年来追求的未来社会,因而大众文化追求当下性,沉湎于现实,对自身生活的贴近,而不依赖于对他者的幻想,造梦性较少。
正是由于在大众文化的研究上,人们往往忽略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研究,因而对大众文化一直抱持批评态度,而同时将传统的通俗文学以及当代的言情、武侠小说等,统统归入到大众文化范畴中。
在艺术的功能上,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都具有消遣、游戏功能。
而通俗文化。
尤其是通俗文学为了满足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和愿望,以求心理补偿。
大众文化的娱乐建立在狂欢性上,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反抗性,从而解构其他形式的文化如统治阶级文化、精英文化。
大众在娱乐和消遣中消除等级、尊卑,这种平等化的要求在各民族的狂欢因素中都存在这种倾向。
四、通俗文化的嬗变
(一)由经典文化向通俗文化过渡
通俗文化跟经典文化的产生,实际上是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与自然的交流或者斗争的产物,是社会生活长期以来孕育的文化成果,是人类独特的文明表达方式。
通俗文化在传播、普及的同时,也是对通俗文化进行优胜劣汰的过程。
社会是不断进步,因此文化消费者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通俗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大众的接受能力。
而通俗文化也在最初的雏形逐渐发展成熟,由粗糙变细腻,由低速变高雅,甚至有的作品登上了优秀文化的殿堂,成为经典的文化作品。
综观中国文学的发展,通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像小说、戏曲、弹词、话本等均应属于俗文学的范围。
俗文学与同时代的正统的、经典的文学相比,后者的范围和领域越显其小。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诗与散文是最早列入中国正统的、经典的文学样式。
,然而,诗与散文的发展,也是在通俗文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孔子创作的《诗经》,其中大部分素材是来自于民间流传的民歌民谣,而后来出现的无眼、七言律诗也是在民间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当社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在当时的学者可能对这些新生的文化现象不屑一顾,但并不代表所有学者都是这样。
一部分有远见的学者,大胆地采用这些新产生的文化,加以完善和改造,逐渐将这种文化转变为适合自己风格的文化,也正是这样,才有了罗贯中、施耐庵这样的学者,也才有了今天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
在文学发展史上,不管是通俗文化还是经典文化,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气象万千的大自然。
经典文化是最初人们历史沉淀下来的产物,经典文化只是经过历代文化精英的锤炼和改造,融进了精英们的学识和精神。
在了解了通俗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后,清楚地认识到通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夹杂着侵蚀人们健康的消极因素,在某些方面显得粗糙。
因此在接受通俗文化的流行时,要有时代的评判标准,对通俗文化中不利于人们发展的因素清除,引导通俗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由经典文化向通俗文化的过渡,成为人们时代文化的标杆。
五、大学生群体中的通俗文化类型
(一)网络流行文化
互联网一直受到年轻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因其信息交流快,资讯丰富,能够接近人与人的沟通,使得在大学生群体中能够传播开来。
其中,网络流行文化则体现着大学生群体的通俗文化的流行性。
在网络流行文化中,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如在大学生群体很流行的网络用语。
这些网络用语的出现往往有一个故事,有的大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了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还原出这个故事,因此受到大学生群体的追捧,这种简洁明了的用语满足了大学生群体用词丰富的需求。
这些网络用语成了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可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是很巨大的。
网络流行文化还体现在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工具,通讯软件如QQ、微信、微博,娱乐软件如天天动听,土豆网,翻译软件如有道翻译、XX翻译等,这些软件的面世,标志着我国通俗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俗文化正在适应着人们的各种需求,逐渐完善成为主流的文化形式。
大学生在使用这些网络工具的同时,实际上是对网络通俗文化的传播,在了解到它的方面之后,大学生们争相使用,使得网络通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流行,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
(二)歌曲文化
大学生群体普遍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怀旧的歌曲,流行歌曲宣扬着一种青春理想、爱情以及亲情的主旋律,十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因此也会产生共鸣,从而更加喜爱流行歌曲。
现在歌曲的创作者都是年轻有活力的,创作歌曲中不再使用文绉绉的语句,而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有谐音的语句,达到了一种倾向普罗大众的效果,更能获得大众的喜爱。
通俗文化通过以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显示了通俗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很深,可以说已经去到根深蒂固的地步。
另一方面则说明通俗文化已经很好地从经典文化过渡,逐渐成为人们主流的文化形式。
大学生在欣赏流行歌曲的同时,也将通俗文化再一次展示在大众面前,体现了通俗文化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
(三)社交文化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年轻活跃的群体,社交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还能使人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建立深厚的友谊,对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在通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文化也有了丰富的内涵。
在这种通俗文化的环境下,大学生聚会通常在酒吧或者咖啡厅,一边享受茶点,一边互相交流,体会交友的乐趣。
也可以举办烧烤活动、看电影来达到沟通的目的,以这种形式体现大学生的社交文化,具有普遍性,也能体现通俗文化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通俗文化与大学生群体息息相关。
六、大学生对通俗文化的作用
(一)大学生群体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俗文化是一个时代的载体,文化发展到今天,只有通俗文化能够日催成熟,并建立在普罗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占据主流文化的位置,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
通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并被大学生群体接受,而大学生充当通俗文化的传播者,使更多的人了解到通俗文化,使用通俗文化。
大学生相当于通俗文化跟普罗大众沟通的桥梁,将通俗文化与大众相融合,使通俗文化更加贴近生活。
大学生接受通俗文化,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主观上则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满足个人知识的求知欲,使得通俗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惑力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
(二)通俗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群体都普遍接受了通俗文化,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有着通俗文化的影子。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通俗文化也不例外。
某些大学生只看到了通俗文化的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通俗文化中不利于人们的发展甚至影响人们价值观的一面。
对通俗文化缺乏理性思考,往往不加以选择地吸收,过度的舆论自由、缺乏引导致使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出现偏差。
例如在网络上出现的外来色情文化,大学生普遍都没有对色情文化的鉴别能力,致使大学生陷入迷茫的情况,荼毒着大学生的心灵,歪曲了大学生是非鉴别能力。
还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虚度了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分沉迷于网络,却忘了网络游戏的最初初衷——放松自己,现在成了放纵自己。
这些反映出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于虚拟世界的成功而忽视了对流行文化的理性思考。
因此,通俗文化的怎么使用,决定着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
(三)大学生应该对通俗文化进行理性接受
我们了解到通俗文化的两面性,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通俗文化呢?
大学生应该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文化,更好地满足自己的主观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于通俗文化中的不利因素,不利于人发展的东西,要进行批判并且剔除掉,将剩下的健康的、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东西保留并加以利用,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通俗文化中的糟粕影响到人们的心身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各种文化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大学生应该培养出辨别先进文化的鉴别能力,抵御通俗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群体 通俗 文化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