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9537867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83.86KB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2012-6-13
一
1、说出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的生理基础
⏹感觉、知觉与注意
⏹学习心理
⏹心理的发展
⏹心理的个别差异
⏹动机与情绪
⏹社会心理
⏹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
2、解释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部的心理活动支配;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3、深刻理解心理的实质。
v心理是脑的机能
v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v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记住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其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用自己的话说出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格式塔学派: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行为主义:
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
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即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渲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以人的认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和流派,包括:
格式塔学派;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皮亚杰学派的结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等。
信息加工心理学也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代表着当前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主流,旨在解释人接收、存储、提取与运用信息等过程,受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较大。
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6、简要说说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调查法: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测验法:
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实验法: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7、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
被试、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等。
二
1、理解注意的定义及基本功能。
⏹注意(attention):
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选择性、方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
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基本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2、理解注意的类型及其规律。
⏹类型及其规律: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能说出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2.注意的广度:
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
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4、了解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对注意的研究。
P59.
三
1、正确理解及掌握感觉的定义、感觉的意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意义:
1.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3.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2、了解感觉的基本分类。
分类:
1.外部感觉:
视、听、嗅、味、皮肤
2.内部感觉:
运动、平衡、内脏
3、理解:
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对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能觉察出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
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加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K=ΔI/II为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加量
K为一个常数,被称为韦伯分数
4、理解刺激的物理强度和心理强度的关系。
心理物理定律
刺激强度的变化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感觉的变化要比刺激强度的增长慢,即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
5、理解并能说明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联觉等现象。
⏹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的暂留现象。
⏹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而使人产生连续感觉的心理效应。
四
1、知道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理解过去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人的过去经验。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3、理解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相同点:
人脑对当前刺激的反映;感性认识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
⏹区别:
1.影响因素不同。
2.性质不同。
3.反映事物的内容和水平不同。
4、能正确理解和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知觉的组织性)
2.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性):
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意义性)
4.知觉的恒常性(perceptualconstancy):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常性)
5、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的主要规律。
⏹空间知觉:
是指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的结果,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动觉等经验及其相互联系,对空间知觉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二是时间知觉没有固定的感觉器官。
6、了解运动知觉的类型。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主动运动和诱导运动。
7、了解错觉的类型及其原因。
类型:
线条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奥伯逊,戴勃福,赫尔岑,佐尔纳,楼梯错觉。
产生的原因:
1、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解释,包括动眼理论和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认为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与了错觉产生的过程。
2、从心理学方面解释,如深加工或恒常性误用理论,认为人的错觉纯属心理活动的结果,错觉的产生是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是人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经验之间产生矛盾而作出思维推理的过程。
五
1、记住记忆的定义。
记忆(memory):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
2、能说出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记是忆的前提;
⏹忆是记的结果。
3、理解识记的种类、规律及其应用。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内容的不同)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根据个体在信息提取时的心理经验)
⏹语义记忆与情境记忆(图尔文)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4、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能领会运用。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5、知道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时间。
②材料的重要性。
③材料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的量为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效率最高)
⑤材料的序列位置。
(首尾易记,中间易忘)
6、知道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7、记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各自的特点。
⏹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
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特点: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3、容量较大
4、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
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特点:
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
3、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
4、还具有操作功能
5、信息可被意识
⏹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
信息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特点:
1.保持时间长
2.编码方式主要是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3.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4.容量非常大
8、能有效运用学习中增进记忆的方法。
1.谐音法,2.歌诀法,3.直观形象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浓缩法,7.图表法,8.提纲法
9、了解信息加工理论在记忆问题上的一些经典研究。
P133.
六
1、能说出表象的定义、特征及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image):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所留下的形象。
特点:
1.直观性(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
在思维中的作用:
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2.促进问题解决,3.表象思维。
2、能区别表象与知觉映象。
清晰性
稳定性
完整性
表象
暗淡模糊
流动易变
残缺片段
知觉映象
鲜明生动
持久稳定
完整详尽
3、知道想象的分类及想象的作用。
想象(imagination):
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分类:
作用:
1.超前功能。
它是以形象方式对现实进行的超前反映,有预见作用。
2.补充作用。
可以补充知识经验。
3.代替作用。
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
如心理咨询
4、理解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含义及发展条件。
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提示,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发展条件:
①丰富表象贮备。
②正确理解词与各种标记的意义。
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发展条件:
①激发创造动机。
②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贮备。
③积极的思维活动。
④灵感
5、了解睡眠的基本过程。
入睡时先出现非快速眼动睡眠,大约过了90分钟左右快速眼动睡眠才开始出现,维持几分钟后又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如此交替往复直至觉醒。
从入睡到清醒,两种时相通常交替出现3-5次,只是在睡眠后期,快速眼动睡眠的持续时间相应延长。
6、了解梦的主要理论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有精神分析的理论、生理学的理论以及认知的理论。
七
1、知道思维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间接性是通过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外界事物。
●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正确理解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思维的基本过程。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最关键的步骤。
4、具体化。
●分析:
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
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是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比较:
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两类:
1.同类事物间的比较。
2.不同类但相似事物间的比较
3、掌握思维的不同角度的分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的凭借物的不同)
2.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思维过程有无清晰的意识)
4.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4、了解思维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观点。
P154.
5、能正确表述感知觉与思维的联系与区别。
反映内容
反映形式
反应对象
感知
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
直接的反映
客观现实
思维
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客观事物
6、了解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学生过去的经验,2.学生的认知能力,3.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4.变式,5.下定义,6.概念体系
7、信息加工理论是如何看待问题解决的。
P164.
8、清晰表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策略。
影响因素:
1、知识经验(迁移)。
2、定势(set,又叫心向)(积极的;消极的)
3、功能固着(functionalfixedness)
4、动机和情绪。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5、酝酿效应。
6、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
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策略:
1.机械式问题解决。
2.理解式。
3.启发式。
4.顿悟式。
9、知道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区别。
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特点:
1.新颖性,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
一般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0、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
八
1、能说出情绪的本质。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说明:
1、情绪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
2、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关系的反映。
3、情绪情感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成分构成的。
2、理解情绪的功能。
P206.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
(交流功能)
3、能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P208.
二者可以笼统地称为感情(affection)。
但通常情绪指感情的活动过程,情感指感情的情的方面,强调体验和感受。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4、能说出心境、激情和应激的特点。
心境(mood):
一种比较微弱的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intenseemotion):
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stress):
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
(急速而高度紧张)
5、说出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6、了解不良情绪主要表现形态及其调节方法。
基本情绪:
(快乐:
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后继之而来的情绪体验。
)
悲哀:
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而引起的情绪体验。
愤怒:
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或顽固地,一再地受到妨碍,积累而成的情绪体验。
恐惧:
由于缺乏处理或缺乏摆脱可怕的情境的力量,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
7、了解情绪的主要理论。
P219.
九
1、掌握气质的定义。
气质(temperament):
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传统的四种类型及其典型的行为特征,并能据此判断人们的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1)胆汁质——急
2)多血质——活
3)粘液质——稳
4)抑郁质——忧
3、理解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
类型
行为特征
兴奋型
胆汁质
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
活泼型
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换、具有外向性
安静型
粘液质
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向性
弱型
抑郁质
行动迟缓而不强烈、孤僻、情绪体验深刻、感受性很高、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
4、正确认识气质的类型,并理解气质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P302.
气质类型:
1.传统类型,2.外向型和内向型,3.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型(introversion)。
其人格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有适应困难。
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型(extroversion)。
其人格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场独立性的人比较容易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场依存性的人很难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
5、了解气质测验。
P309.
1.观察法,2.问卷法,3.实验法
十
1、理解性格的定义及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性格(character):
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气质与性格不是一一对应。
气质
性格
起源
受先天因素影响大
主要在后天形成,具有社会化
可塑性
变化比较难、比较慢
变化比较容易和快
评价意义
无好坏善恶
有好坏善恶
联系:
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1)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色彩。
(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特征,渲染性格特征)。
2)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2、掌握性格的结构(尤其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
3、理解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
⏹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结合。
⏹性格具有可塑性
4、能说明几种主要的性格理论。
P321.
类型理论和特质理论
5、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个人的主观因素
6、了解自陈式测验与投射测验及各自的优缺点。
自陈测验:
是运用自陈量表来进行人格测验的一种方法。
优点:
①实施简便;②评分客观,容易数量化或绘制人格剖面图。
缺点:
①被试容易受社会期望的影响或隐瞒自己的缺点;
②被试对自己人格特征的认识不一定正确。
投射测验(projectivetest):
让被试在无确定含义的刺激面前,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应出来的一种测验。
优点:
①不易发现研究的目的。
②反应方式自由,有变化,有可能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多方面的解释。
缺点:
①难以进行客观的记分,解释中往往带有主观性。
②个别测验为主,难以收集许多资料,且施测者态度对被试的反应容易产生影响。
十一
1、掌握能力的定义。
能力(ability):
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了解能力的多种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
3、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总之,能力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
区别:
知识与技能
能力
生理机制
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动力定型
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特点
内容和结果
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概括
心理过程的概括
形成与发展
不断积累
形成、发展、相对衰退
迁移的特点
范围较窄
范围广
4、能理解能力结构的各种理论。
P360.
5、知道智力在全人口中的分布情况。
IQ分数在全人中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正态分布
6、识记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名称。
智力测验:
在一定的智力理论和测量理论指导下,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1.比奈—西蒙量表,2.斯坦福—比奈量表,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7、知道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8、领会能力个别差异的表现。
⏹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9、能分析能力形成的条件。
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素质)(自然前提),2.环境
3.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心理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