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级地理总复习提要.docx
- 文档编号:9982065
- 上传时间:2023-02-07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5.24KB
六七年级地理总复习提要.docx
《六七年级地理总复习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七年级地理总复习提要.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七年级地理总复习提要
七年级第一部分地球及其陆地和海洋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证据有:
①海边看远方来船;②月食时,投在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圆的(七上P3-4“活动1”);③站得高,看得远;④麦哲伦的首次环球航行;⑤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个漫长的过程,具体见:
七上P2图1.1
(2)地球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详见:
七上P3的图1.2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4第1题、P17第1题、P24第2题、P25第11-12题、P64第1题、P67第34题
2、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公转的区别: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
地球绕着太阳不停的转动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旋转周期
24小时(1天)
1年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旋转轨道
(无)
椭圆形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方时的差异(偏东地的时刻比偏西地的时间早);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带的形成和四季的变化
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寒带(南北纬度66.5°~南北纬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温带(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详见P12图1.20
四季的产生:
P11的正文第二段和图1.19
日期
阳光直射点位置
昼夜情况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3月21日(春分)
赤道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春季
秋季
6月22日(夏至)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夏季
冬季
9月23日(秋分)
赤道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秋季
春季
12月22日(冬至)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冬季
夏季
(3)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是不同的:
冬季:
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是一年中最短的;夏季:
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是一年中最长的;春、秋季:
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比冬季长,比夏季短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5第14-15题、P17-18第3题、P18第8题、P25第14-15题、P27第22题、P65第11-12题、P67第31、35、41题、P68第42题
3、地球仪(七上P4图1.5,是个正球体)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及其划分:
经线与纬线
纬线
经线
概念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方向
指示东西
指示南北
形状
一个圆(除南北极点外)
一个半圆
长度
不相等: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其余纬线的长度从中间赤道分别向北向南递减,到南北极缩小为点
全部相等
平行
平行,不相交
不平行,所有经线都交于北极、南极点
中心
赤道
本初子午线
经度与纬度
纬度
经度
起点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变化
规律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且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
由0°经线向西和向东逐渐增大到180°经线,且经度沿0°经线两边对称。
最大
度数
90°(南极90°S、北极90°N)
180°经线
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
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
划分
半球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西经20°和东经160°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为界来划分东西半球:
西经20°以西到东经160°是西半球,西经20°以东到东经160°是东半球
(2)认识赤道、两极与地轴:
七上P5的图1.7
(3)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在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某点的经纬度(一般数字从上往下变小,说明是北纬,数字从上往下变大,说明是南纬;数字从左到右变小,说明是西经,数字从左到右变大,说明是东经),再判断该点的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和所属的高、中、低纬度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9第12、18题、P24第1、3-4题、P64第2、4-7题、P65第10、13-14题、P67第40题
(二)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七上P13图1.22)
(1)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本运用方法: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内容的关系:
地图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的比例尺小;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大。
比例尺(分数)大小比较:
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七上P20正文第一段和P23活动“3
(1)”)
地图方向的运用:
七上P14正文第二段
图例和注记:
七上P14的正文最后一段和图1.24
(2)会运用地图判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判别地图上的方向:
(1)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没有指向标,没有经纬线,则根据默认情况: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量算距离:
先用直尺量出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地图比例尺,运用公式: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得出答案
海拔和相对高度:
七上P16的正文第二段和图1.27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4第3题、P17第34题、P19第13、17题、P24第6题、P25第7题、P64第3题、P67第29、36-37题
2、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和相对高度:
七上P16的正文第二段和图1.27
(2)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用来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起伏和山峰、山脊、山谷等: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凹入;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陡崖:
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的圆圈,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
(七上P16图1.29)
(4)五种基本地形特征:
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七上P17的“活动1”和图1.30,平原:
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广阔;高原:
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山地:
海拔较高,起伏大,坡度陡;丘陵:
起伏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5)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
七上P20正文第二段和图1.34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4第4题、P16第29题、P18第7题、P21第38题、P25第8、13、16、19题、P26第21题、P64第3、9题、P65第15-16题、P66-67第26-28题、P67第39题、P68第43题
(三)陆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1)全球海洋陆地所占比例:
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海陆分布特点: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相等大小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括:
详见七上P28图2.5和P29正文部分和图2.6
七大洲(按照面积大小排列顺序):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按照面积大小排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
白令海峡;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20第20题、P21第39、41题、P25第9、17题、P64第8题、P65-66第17-21、23-25题、P67第32-33、38题
2、海陆变迁
(1)“沧海”和“桑田”会相互变化的,说明海陆会变迁:
七上P33“活动”
(2)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七上P37图2.19);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南极洲板块跨的经度最广
(3)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与全球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
板块拉张,地表出现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板块继续拉张下去,大陆解体,出现新的海洋,如红海;随着板块的继续拉张,新的大洋形成,如大西洋(七上P35图2.15);海洋继续会扩大,但到了一定程度,海洋面积就可能缩小,板块之间就出现了挤压。
板块挤压,大陆和大陆就慢慢靠近,海洋面积缩小,如地中海;随着挤压的继续进行,大陆之间越来越靠近,地表开始隆起,出现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最后就消失了。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24第5题、P25第10、18题、P26第20题、P67第30题
七年级第二部分天气与气候
1、天气与气候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看懂天气图、卫星云图:
七上P46-47“活动1-2”;天气预报包括一日内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详见:
七上P45图3.4
(3)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详见:
七上P48正文部分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8第6题、P19第14题、P20第33题、P66第22题、P28第2-3题、P29第11-13、21题、P30第22题、P69第1-2、4题、P71第31-32题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气温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地形
(2)阅读与分析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七上P51“活动2”和P55“活动2”
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七上P50“活动”;气温变化情况:
七上P51图3.12和图3.13
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详见:
七上P55正文部分和图3.19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5第5题、P18第5题、P28第4-5、7题、P29第14-16题、P30-31第23题、P69第3、5-10题、P70第12-14、16、18-22、24题、P71第33-36、38题、P71第41-42题
3、主要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区:
七上P58图3.23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气候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两侧
终年高温,一年降水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
终年高温、一年降水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
终年高温干燥
亚热带季风、非季风性湿润气候
在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以欧洲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在中纬度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湿润
温带季风气候
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内部地区
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
寒带气候
北极圈附近大陆及其岛屿,格陵兰岛、南极大陆
终年寒冷干燥
高原山地气候
世界上的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美洲西部山区等地
夏季凉爽,冬季漫长而严寒,降水不多
(2)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七上P59-60正文部分和“活动1-4”
(3)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最易受气候影响;此外,人们的衣着、饮食、住房、交通等方面也受气候影响;详见:
七上P60-61的正文部分和“阅读材料”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28第1、6题、P29第8-10、17-20题、P69第11题、P70第15、17、23、25题、P71第26-30、37、39-40题、P72第43题
八年级第三部分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优越的位置
(1)根据八上P2图1.1,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我国纬度位置:
南北跨越的纬度很广,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只有高山地区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太平洋(世界最大洋)的西岸,海陆兼备的国家
(3)地理位置优越性:
见《能力自测》P33第21(4)题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32第3题、P33第21题、P73第4题
2、辽阔的国土
(1)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2)根据八上P4图1.4,中国陆上国界线:
20000多千米,是个陆地大国,14个陆上邻国:
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西南面和印度、尼泊尔、不丹接壤;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中国大陆海岸线:
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有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黄海、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和南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最大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3)四至点:
八上P4图1.4,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因东西跨度大,两地存在着晨昏差异(差4个小时);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存在着季节差异,八上P5-6“活动1-3”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21第34题、P32第1-2、4-6、8-10、15-16题、P73第1-2、5-10题、P74第11-12题、P75第32题
3、34个省级行政区
(1)我国的行政区划有: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自治州、市)和乡(民族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能在八上P7的图1.7和P10的相关表格上,找到34个省级行政区,以及全称、简称、行政中心、轮廓特征和位置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6第26题、P32第12题、P33第18、20题、P34第24题、P73第3题、P74第13-16题、P75第24、28、31题、P76第33题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我国人口数量:
12.95亿(2000年),约占世界人口1/5以上
(2)根据八上P11的图1.9,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趋势及原因:
《能力自测》P76第34题
(3)我国的人口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八上P11-12的正文第二段、“活动1”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33第19题、P34-35第25题、P74第17-18题、P76第34题
2、人口东多西少
(1)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2)根据八上P13图1.11,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匀,大致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多,西部少,两者之间在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差异见:
P13图1.11和P13-14“活动1”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5第12题、P32第7题、P33第23题、P74第19-20题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56个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2)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节日、文化特色:
P16-18的正文第二、三段和“活动2-3”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32第11、13题、P33第22题、P74第22题、P75第25-27、29-30、31题
2、民族的分布
(1)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的民族政策: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央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5第6题、P20第28题、P22第44题、P32第14、17题、P74第21、23题
八年级第四部分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的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势主要特点:
八上P22图2.2
(1)我国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我国地势特点: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上,主要分布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和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上,主要分布有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主要分布有平原和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3)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的影响:
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夏季风)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有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地势西高东低对河流、交通的影响:
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落差大,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使大河滚滚东流,便于东西部之间的交通往来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20第23题、P36第1-2题、P77第1-3、5题、P80第31-32题
2、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1)我国地形特点: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根据八上P24图2.4,知道我国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布
(3)四大高原的自然、人文景观差异:
八上P25图2.5,青藏高原:
草场分布、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高寒牧场;内蒙古高原:
地面平坦,起伏不大,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茂,盛产三河牛和三河马,草原牧场;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云贵高原:
地面崎岖
(4)我国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每一种地形内部,地貌景观差异很大,进一步加深我国地形复杂的程度,给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和走向:
八上P26的图2.6,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喜马拉雅山脉-南岭;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小兴安岭
(5)山区(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在发展旅游、采矿、落差大处发电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很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但山区地貌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山区灾害频繁发生(八上P29图2.10)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6第21题、P36第3-6题、P38第21、26-27题、P77第4-9题、P80第33、41题
(二)中国的气候
1、我国气温的主要特点与温度带
(1)我国冬季气温特点:
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影响因素:
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
我国夏季气温特点:
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造成青藏高原与周围其他地方气温不同的原因:
青藏高原海拔高
(2)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
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
新疆的吐鲁番;
1月0℃等温线的分布:
八上P31图2.13
(3)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八上P33正文第一段;温度带分布图:
八上P33图2.15
(4)不同温度带内的水果、作物成熟次数以及居民建筑特点的差异:
八上P34“活动2”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5第7题、P36第7题、P37第8-9题、P38第22题、P39第28题、P78第10、13题、P80第34题
2、我国降水的主要特点与干湿地区
(1)我国降水分布规律:
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八上P35图2.16);影响因素:
海陆位置;形成原因:
东南地区距离海洋近,易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带来大量降水;而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受高原山地的阻挡和海陆远近的制约,降水较少
(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
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区: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3)干湿地区划分依据:
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的湿润程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说明气候湿润;反之说明气候干旱;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和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
八上P36图2.17
(4)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农业类型、饮食习惯的差异:
八上P37-38的“活动1-2”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38第23题、P78第11-15、18题
3、季风气候显著
(1)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形成原因:
夏季,我国东部和南部的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压高于陆地,风从暖湿的海洋吹到陆地,形成夏季风(偏南风),给我国带来大量降水;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压低于陆地,风从北方严寒干燥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吹向海洋,途经我国,形成冬季风(偏北风),给我国带来严寒和干燥
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八上P40-41的“活动3”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八上P39的图2.21)
(3)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八上P40“活动1-2”和P42图2.26、正文部分
(4)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每年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夏季风交汇,势均力敌,形成锋面雨(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降水)在此徘徊,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称为“梅雨”;7-8月,冬季风北退,夏季风北移,雨带也随之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出现晴朗干旱的天气,称为“伏旱”,北方地区则因为雨带的北移,造成降水
(5)我国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八上P42-43正文部分、“阅读材料”和“活动2”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5第8题、P16第28题、P21-22第42题、P37第10-13题、P38第23-24题、P78第16-17题、P19第19-20题、P80第35-37、40、42题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内流河和外流河
(1)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外流河:
八上P44图2.28;主要河流的特点:
八上P45正文部分和图2.30
(2)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
八上P44图2.28
(3)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与河流汛期长短的关系:
越往北,雨季越短,河流汛期越短
相关习题在《能力自测》P16第22题、P37第14-15题、P7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七 年级 地理 复习 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