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81664
- 上传时间:2022-10-16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28.69KB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具准备
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同时着地。
)历史上谁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伽利略。
)
2.请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
1564年,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
1581年他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
在大学里,他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年仅25岁。
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33倍的天文望远镜。
在望远镜的帮助下,他发现了新宇宙,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却遭到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教会的迫害,以致被送上法庭。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科学,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不懂的问题,要记下来。
三、汇报交流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1)字音。
违背(wéi,不读wěi) 的确(dí) 更改(gēng)
(2)字形。
注意:
“释”左半部由“丿”和“米”组成,不要写成“采”。
(3)词义。
信奉:
信仰敬奉。
文中是指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表现出人们对权威的盲目迷信。
胆大妄为:
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文中指人们认为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竟敢反对他们深信不疑的亚里士多德,简直是胡作非为,胆子太大了。
磅:
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6千克。
2.课文主要内容。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们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四、默读课文
1.思考:
伽利略是经过哪几个过程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引发疑问(第3自然段)——反复试验(第4自然段)——公开试验(第5、6自然段)]
2.读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伽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
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念书时,就善于提出不寻常的问题,可见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重点句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伽利略——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他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从而使人们改变了盲目崇拜权威的观念的呢?
(引发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
二、自主学习(第26自然段)
1.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结合当时的背景加以体会。
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
结合上下文想象。
3.伽利略为什么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界“最博学的人”。
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
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17世纪的意大利人十分信奉他,把他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伽利略
就是对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权威人物产生了怀疑。
(1)怀疑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根据的。
因为两个铁球拴一起重量是10+1,而速度应是慢的拖住快的,也就是要小于10,即10+1<10;如果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的话,10+1=11,其落下的速度就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即10+1>10。
这样两个相反的结论显然说不通。
(2)体会:
伽利略通过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疑问,即使是人们极为信奉的哲学家,他也决不随声附和,可见他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3)补充资料。
当时科学界对权威绝对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
16世纪的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触怒教廷,到处流亡,多次被捕,但他仍宣传自己的宇宙观,最后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
可见伽利略敢于向权威质疑,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还要面对精神与生命的双重压力与威胁。
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文中为什么没有具体写?
(因为下文公开试验时会详写。
)他会怎样反复试验,想象一下。
(1)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0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11磅重的球既没比10磅的先落,也没晚落,而是同时落地。
(2)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同时着地。
(3)他又拿其他重量不同的两个球试验……
3.读一段话,出示幻灯片,读出亚里士多德的确错了的意味。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
(1)因为“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中,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十分崇拜,把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读出人们深信的态度。
)
(2)因为人们不相信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想看他的笑话。
有的说: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有的说: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读出人们对伽利略的轻视与嘲笑。
)
(3)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塔下的人们态度有什么变化,会说什么,做什么?
①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叹:
“啊……”
②人们会拍手叫好,把帽子抛向空中,相互拥抱……
③人们会说:
“我们错怪了这个数学教授!
”“这个年轻人真勇敢,能向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质疑,真了不起!
”“我们错了,看来亚里士多德也有说错的时候啊!
”……
五、总结提升
1.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要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怀疑要讲科学、讲证据;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
)
伽利略也正是由于这个试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才26岁。
2.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把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得十分传神。
)
六、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课堂作业
1.给多音字组词。
着 的更
2.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关联词。
(1)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谁(要是)怀疑亚士里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2)(因为)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所以)都忍不住呼喊起来。
(3)(如果)从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就)说明这个事实有问题。
3.将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1)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无法解释。
(2)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怎能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呢?
4.把下列的字重新组合成为四个不同的句子。
了 雪 下 大
(1)下大雪了。
(2)雪下大了。
(3)大雪下了。
(4)下了大雪。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认识本课生字。
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伽利略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执著、求实的精神。
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雕塑家罗丹的故事。
你对罗丹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简介罗丹生平。
)今天我们学习的《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又表现了罗丹怎样的精神呢?
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2.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里最能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
把有关语句画出来。
3.读有关的句子,说说体会和感受。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字音。
不禁(读jīn) 痴痴地(读chī)
2.新词。
(1)全神贯注: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
(2)端详:
仔细地看。
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3)仪态端庄:
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
文中用来形容罗丹塑的女像。
3.主要内容。
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来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在的事。
4.文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
(出示幻灯片。
)
(1)罗丹自己端详一阵……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茨威格已经拍手叫好的作品,可罗丹仍不满意,他仔细端详着,还自言自语地找毛病,并马上修改。
可见他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手不停地挥动……
罗丹的工作太投入了,你看他上前、后退、叽哩咕噜、
眼睛闪光、踩得地板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可见他已经达到忘我的地步,把全部情感融入其中。
想想他可能还会说什么,做什么,还会有什么神态。
(这样更好点儿,这儿还不行,不错,摇摇头,满意地微笑……)
(3)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罗丹这么长时间专注地投入工作,最后终于满意,表现了他的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
(4)罗丹径直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因为罗丹太投入地工作,竟把自己的客人忘记了,体现了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
(5)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就应该全神贯注。
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在罗丹这里他学到了做好工作的一种精神,那就是持之以恒、不懈追求、忘我投入。
5.罗丹认真执著、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令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部分,再来体会体会。
五、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2.课文是怎样把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表现出来的?
(1)抓住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
(2)运用比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七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