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教育学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3409904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0.34KB
华师教育学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华师教育学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教育学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罗马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育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该书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在教育学史上矗立起一座丰碑。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规学科形成的标志,教育学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保守”的教育思潮,提出“回到传统”的口号。
第二章
●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
(1)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辨析题)
教育不仅要把有目的地培养人作为其本体功能,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还应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这是由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这种主体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的凸显所决定的。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一般说来起着主导性作用。
(辨析题)
1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A、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原因之一。
B、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与环境决定论是有根本区别的。
C、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C、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D、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E、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3 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不是万能的
教育万能论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人看做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这是不可取的。
B、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的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
4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 重功利轻发展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2 重共性轻个性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3 重服从轻自主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4 重认同轻创造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这里所说的人,特指教育中的受教育者。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的实施和变革要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依据。
(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2)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3)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4)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5)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属性。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
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
(2)教育具有能动性
(3)教育具有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对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的人的总体设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是综合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并依据教育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来制定的,并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发展情况和教育思想的不用而异。
●(理解)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的涵:
完整发展;
和谐发展;
多方面发展;
自由发展。
(2)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弄清楚意义)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就是主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教育目的的理论。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的理论。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绝不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
●“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第六章
●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特征
(1)专业知识特征
教师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较明显的双专业性,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2)专业道德特征
●教师专业素养
(1)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2)渊博的学科知识和宽厚的文化底蕴
(3)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育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
(1)“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2)“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
(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以教师教学表现作为划分阶段的依据
(2)以教师的关注焦点作为划分阶段的依据
●(了解)学生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结合体,是教育活动的客体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法定权利:
生存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
●师生关系的基本容:
教学关系;
伦理关系;
情感关系。
●根据教师的教学领导方式,可以把师生关系分为权威型、自由型和型。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需要进行充分交流、对话和沟通。
第七章
●(简答题)课程的概念(无统一定义)p189-190
●课程的类型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课程决策层次为标准)
(2)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所教课程、所学课程和所得课程(以课程运行层次为标准)
(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整合课程(以课程组织形式为标准)
(4)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以课程容排列方式为标准)
(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为标准)
(6)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空课程(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主要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八章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中心。
●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引导学的人为着特定教育目的、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为着特定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
现实方面,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的活动过程。
价值方面,教学是教师引领下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过程。
●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基本作用
(1)授受基本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现代教学的趋向
(1)从重视教师向更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更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更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发展向更重视整体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更重视过程转变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的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
(3)感知教学材料
(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
(6)运用知识经验
(7)教学结果检查、测量与评价
●(理解)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7)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九章
●教学方法
(1)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理解);
(2)探究-自主型教学方法;
(3)合作-任务型教学方法。
●综合各种研究和实践成果,教学组织形式可划分为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
●当今社会条件下,最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和批改;
(4)课外辅导;
(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常见的教学评价
(1)他评价与自评价
(2)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差异性评价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第十章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了解)德育的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 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 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3)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 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2 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了解)德育与公民教育
在现代社会里,公民教育受到广泛重视。
公民教育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强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这与我们所述的德育是极其相似的。
不过,倘若从个性发展、教育价值、终身教育等角度出发,公民教育与德育相比较更具工具性价值,而德育则兼具工具性价值和终极性价值。
因此,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尽管可以将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乃至通过推进公民教育来促进德育的实施,却并不能以此来代替德育。
●(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