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doc
- 文档编号:1706940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46KB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doc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
科学的魅力无处不在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有机会与大家交流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变”来“变”去的盐》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荣幸。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变”来“变”去的盐》这一课是《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物质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本课由“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制作一个蜡星星”3个活动组成,从感知物质的可逆变化到建立、明晰概念,最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仍然把它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科技史“青铜器的生产”和活动3的教学。
今天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在知识结构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研究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已经有了一些感知。
本册教材能力培养重点是在学生原有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能力。
基于以上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和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科学探究:
设计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验过程,建立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现象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五、教学难点:
判断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六、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性质,我遵循开放性、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以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教学准备:
(分组)纯净水、已消毒的筷子、一小包食盐、烧杯、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火柴、试管夹、(酒精灯与三脚架一定要配套,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太大的酒精灯卡在三脚架下拿不出来,存在安全隐患;太小的酒精灯火焰的高度就不够高)(讲讲盐的饱和度)
(演示)拉力器(弹簧)、香蕉、苹果、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可逆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合作探究、感性认识;概念生成、提升认识;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常言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而这样恰当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主体部分的学习。
教学开始了,我拿出一根拉力器上取下的弹簧,让孩子们回忆弹簧能够产生弹力,然后我介绍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了“拉力器”用来锻炼臂力。
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展示他的臂力,在他拉开弹簧后,我问其他的同学:
“这根弹簧还是原来的样子吗?
它怎样了?
”当他松开手臂,弹簧回复原形后接着提问“现在呢?
”刻意强调孩子们口中说出的“变”字,引出并板书课题“变来变去”。
“其实,弹簧变来变去还只是在外形上变变,有些物质本事更大,还可以把自己变“没”了!
”怎么回事呢?
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二)合作探究感性认识
《科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强调体验,本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开展两个探究活动,从中体验盐变来变去的变化过程。
探究活动1:
把盐溶解
这个环节,我首先会说:
“孩子们,请打开你们桌上的小纸包。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盐的特点。
”当学生观察时,要特别强调不要轻易尝试不知名的物体,进行安全教育。
然后我让孩子们试着利用桌上简简单单的材料(烧杯、水、消毒的筷子),做个变化的实验,“要把盐变没了,你会怎么做?
”学生纷纷开始做起了把盐溶解于水的实验。
实验中问学生:
“你发现了什么?
”(“盐不见了”“盐变成盐水了”“盐溶解与水里了”)。
当发现个别盐没完全溶解的组,及时引导:
你们组的盐怎么还看得见?
那你有什么办法尽快的让盐变得看不到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
启发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如何加快溶解速度”的方法。
实验后及时总结:
“你刚才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及时板书:
加水溶解
(板书:
盐盐水)
探究活动2:
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
(Ppt出示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
“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根据材料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分析变化过程感受可逆变化”)
“各位同学真不错,竟然能够像魔术师一样,把盐变没了。
魔术师们,你们能把盐变回来吗?
”在问题的指引下,进入本课的重要环节。
孩子们猜想后,开始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
讨论结束后,我让各组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们了解盐水中的水分蒸发后,可以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让水尽快的跑掉?
”比较沸腾和蒸发的效率。
在学生选择了沸腾的方法后,出示实验材料:
“这些材料可能对你们有帮助。
”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一、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二、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引导、梳理,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如介绍蒸发皿(ppt蒸发皿)的作用,完善实验方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ppt出示注意事项:
1、不要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2、正确使用酒精灯,水快干时,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在这个环节中特别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和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
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上,也为能够安全的、规范的进行实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时学生早已跃跃欲试,坐不住了。
实验开始时我会再次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分工合作,认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Ppt出示实验表格)。
在学生实验时,走到学生当中去,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引导改进实验细节。
实验后,请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发现,求证盐变回来了。
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亲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特别是,学生在实验开始前与他人合作中讨论、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
“各位魔术师把盐变没了,又变回来了,能够再变没吗?
”这样的提问,再次让学生对盐变来变去的过程与方法有一个完整的、深刻的印象,老师及时补全课题。
(ppt板书设计)
(三)建立概念提升认识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学生感知了可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到概念理论层次,“像盐和弹簧的变化过程,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现象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
”接着评价孩子们刚才的表现,“呵呵,你刚才汇报时表现很不错,老师奖励你们吃香蕉和苹果,每个小组请一个同学剥香蕉皮,一个同学把苹果平均切成四块,“盐能变来变去,那你们能把香蕉和苹果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经过思考辩驳,认为不可以,“像这样变过去却不能变回来的变化过程,就叫做不可逆变化过程。
”
因为可逆和不可逆就是在对比中建立起来的概念,离开了其中的一个空谈另一个是不完整的,所以提供这样的案例,让学生试着进行判断——这个变化过程可逆吗?
来掌握可逆变化过程和不可逆变化过程两个概念。
(四)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科学课堂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理念,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
在学生了解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举例生活中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的变化事例,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接着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并能加以应用,我用了判断题的方式来考考学生的运用能力,进一步分清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概念。
其中“种子发芽”的例子引起了争议,反复争论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变化过程是否可逆”的要点,区分了这两个概念。
在学生的恍然大悟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在练习题中反映生活,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我们的科学课堂生活的本色,让科学课堂向生活延伸。
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础上,拓展部分以“煮海为盐”的资料展示了人类灵活运用可逆变化过程的事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到我们开设科学课程的目的。
九、板书设计:
板书利用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随教学进程将盐变盐水、从盐水中提取盐的过程和方法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来,简化复杂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来变去 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