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大纲.docx
- 文档编号:23742941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2.81KB
中医诊断学大纲.docx
《中医诊断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绪 论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4.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5.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6.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简介《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沿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 望诊
[教学内容]
1.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
2.望神: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望色:
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
4.望形:
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态:
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
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望肢体:
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8.望二阴:
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望皮肤:
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水疱、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10.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1.望舌质:
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
舌神的荣枯判断;舌色:
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
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
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2.望舌苔:
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
13.舌象的综合分析:
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
14.望小儿指纹:
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
15.望排出物:
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全身望诊
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表现。
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
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形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二、局部望诊
1.熟悉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
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
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
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
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
了解前阴、后阴、皮肤水痘、疮疡等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舌诊
(一)舌诊概述
1.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
2.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与舌苔;舌的形态结构。
了解舌的组织机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
3.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4.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
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5.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
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
(二)望舌质
1.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
2.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
3.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
4.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望舌苔
1.掌握舌苔薄厚、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四)舌象综合分析
1.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
2.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
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
四、望小儿指纹
1.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2.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3.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五、望排出物
1.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幻灯图片、影像、挂图、舌象图片以及学生自身的真实舌象等,让教材内容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理论联系实物,部分内容学生自学。
第二章 闻 诊
[教学内容]
1.听声音:
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暖气、肠鸣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
2.嗅气味:
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听声音
1.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呼吸音、胃肠声音、心音异常的临床意义。
2.掌握发音、音哑与失音、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语、夺气、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
3.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
二、嗅气味
1.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
2.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时教师可模拟某些异常声音或听取异常声音的录音。
第三章问诊
[教学内容]
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2.问诊的内容:
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3.问现在症:
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问男子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
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
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
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
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
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
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
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
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
5.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
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
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6.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
三、问现在症
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
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
3.掌握问汗的内容;无汗、有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
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
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
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了解问疼痛的要点。
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的含义。
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
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
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
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
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
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
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
11.了解阳痿、遗精、早泄等含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中重点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
第四章 切 诊
[教学内容]
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2.诊脉部位:
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3.诊脉方法:
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
4.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
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
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
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
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9.按诊的体位、方法、注意事项。
按诊触、摸、按、叩等法的操作方法,按诊的意义。
10.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的方法、内容与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脉诊概说
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
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
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
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
二、正常脉象
1.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
2.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三、常见病脉
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对举脉的内容。
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
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
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
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床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
四、脉诊的临床意义
熟悉脉诊对判断病变性质、辨别病证部位、分辨邪正盛衰、推断病证进退预后的意义。
五、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熟悉按诊的含义和意义;按诊的体位、手法、顺序。
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
六、按诊的内容
1.熟悉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临床意义;按胸部、按乳房、按胁部的一般临床意义。
2.掌握腹部按诊的一般方法;脘腹部位的划分;按脘腹异常变化的意义;腹满、腹水、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3.熟悉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尺肤的部位和诊尺肤的临床意义。
4.熟悉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
5.了解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诊断各脏腑病变常用的腧穴名称。
[教学方法和手段]
脉诊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采用演示法、取类比象法等方式,尽可能使内容深入浅出,给学生现场演示,在实践操作中训练诊脉的方法和体会脉象特征。
按诊主要为示范性教学,边讲边操作,部分内容学生自学。
第五章 八纲辨证
[教学内容]
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辨证的意义。
2.表里辨证:
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
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证候寒热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
4.虚实辨证:
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证候虚实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
5.阴阳辨证:
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教学要求]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意义与源流。
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
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
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掌握真寒热证与真假热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熟悉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
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
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熟悉证候真假的概念;掌握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熟悉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
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熟悉证候相兼的概念;证候相兼的常见证型。
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了解证候错杂的概念;证候错杂(夹杂)的常见证型。
熟悉证候错杂中,矛盾的双方均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
3.熟悉证候转化的概念;证候转化的三种类型;表里出入的含义;里邪出表、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
掌握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以问题、病案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第六章 病性辨证
[教学内容]
1.病性及病性辨证的概念、意义。
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3.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4.气病证候、血病证候、气血同病证候的分类,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5.痰证、饮证、水停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教学要求]
一、辨六淫证候
1.掌握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熟悉内风与外风、伤寒与中寒、内湿与外湿、寒湿与湿热、内燥与外燥的区别。
二、辨阴阳虚损证候
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掌握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汗出特征,了解其证候分析。
三、辨气血证候
1.了解常见气病证候的分类。
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了解常见血病证候分类。
掌握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血瘀证的成因。
3.了解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
熟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的概念、证候表现的原因、病机。
四、辨津液证候
1.掌握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2.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概念、病位及临床表现,了解饮证的证候分析。
3.了解病性“水”的特征、形成机理。
掌握水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4.熟悉痰、饮、水、湿的异同与关系。
5.掌握津液亏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了解津亏与液脱的一般差别。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病例式、情境式、团队式教学和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分析。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教学内容]
1.脏腑辨证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意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心和小肠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3.肺与大肠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肺与大肠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4.脾与胃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脾与胃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5.肝与胆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肝与胆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6.肾与膀胱病的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病机特点,肾与膀胱病各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7.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各脏腑兼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教学要求]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熟悉心与小肠的病变范围;心和小肠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小肠实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痰蒙心神证、热闭[扰]心神证与痰火扰[闭]神证的鉴别。
熟悉心火亢盛证临床表现的几类特点;引起心脉痹阻证的常见原因及其各自的证候特点。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熟悉肺与大肠的病变范围;肺和大肠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蕴肺证、寒痰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搏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大肠湿热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虚滑泻证、虫积肠道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风寒犯肺证与风寒束表证,风寒犯肺证与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肺热炽盛证与痰热蕴肺证的鉴别。
三、脾与胃病辨证
1.熟悉脾和胃的病变范围;脾与胃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寒滞胃脘证、胃热炽盛证、食滞胃脘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脾阳虚证与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熟悉胃阳虚、胃气虚证与脾阳虚、脾气虚证,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的鉴别。
四、肝与胆病辨证
1.熟悉肝与胆的病变范围;肝与胆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凝肝脉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胆郁痰扰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四证的鉴别。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熟悉肾与膀胱的病变范围;肾与膀胱病的常见症、征。
2.掌握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掌握膀胱湿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肾阳虚证肾虚水泛证,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的鉴别。
六、脏腑兼病辨证
1.了解脏腑兼病证候的概念。
2.掌握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熟悉心肾不交证与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经]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与胃肠气滞证,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的鉴别。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中以问题、病案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病证之间的鉴别比较以及病例的分析,在进行某些教材内容和病例分析时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
第二节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教学内容]
1.六经辨证的概念,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六经病证的传变。
2.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3.三焦辨证的概念,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三焦病证的传变。
4.经络辨证的概念,十二经脉病证、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
[教学要求]
一、六经辨经概要
1.熟悉六经辨证的概念。
2.熟悉太阳病证[太阳经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腑证]、阳明病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厥阴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3.了解六经病证传经、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直中、合病、并病等概念。
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1.熟悉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2.熟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了解其证候分析。
3.了解卫气营血证的顺传、逆传等概念。
三、三焦辨证概要
1.了解三焦辨证的概念、临床实际运用。
2.了解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
3.了解三焦病证传变的顺传、逆传等概念。
四、经络辨证概要
1.了解经络辨证的概念。
2.了解十二经脉的病证特点。
3.了解奇经八脉各自的病证特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结合学生自学。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或编)次
讲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绪 论
2
2
望 诊
14-20
14-20
闻 诊
3
3
问 诊
8-14
8-14
切 诊
7-11
7-11
八 纲 辨 证
6-8
6-8
病 性 辨 证
9-12
9-12
病位 辨 证
20-26
20-26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3
3
合计
72-99
72-9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诊断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