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美德即知识教学文档.docx
- 文档编号:23837138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40KB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美德即知识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美德即知识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美德即知识教学文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美德即知识教学文档
美德即知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2.“认识你自己”原来是一句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其用意是( )
A.神赋予了人独特的禀赋和价值
B.面对神灵和社会,人要有自知之明
C.人应认识自己,摆脱神的控制
D.因为人难以认知,所以要放任自我
3.他追求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方向——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
该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4.“苏格拉底论证道,以相同的模式,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外的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
“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是指()
A.民主原则
B.理性原则
C.法制原则
D.平等原则
5.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6.黑格尔指出:
“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有思维的人”。
在此,黑格尔强调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要有高尚的道德
C.要肯定人的价值
D.人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7.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这说明(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8.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新”的含义是( )
A.开始实事求是地说明事物的内在原因和本质
B.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人类社会上去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
这主要是指他( )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D.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10.苏格拉底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
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智者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道路
11.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这一观点( )
①扩展了希腊哲学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②主张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③体现了他对理性的尊重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④是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
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
A.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B.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C.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D.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13.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这表明他( )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14.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这主要表明他( )
A.主张不断认识自我
B.追求理性的价值
C.倡导提高生活质量
D.强调生命的意义
15.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知识即美德
B.拯救人类心灵
C.认识你自己
D.追求生命价值
16.古希腊的圣贤先哲从客观实际出发,俯察人生,对人的价值做出了许多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阐述。
其中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 )
A.“自由是天赐的”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认识你自己”
D.“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17.一位古希腊先哲认为:
“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
”这位哲学家最有可能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克里斯提尼
18.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就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19.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
“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20.“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提倡这种“知德合一”的先哲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泰勒斯
D.苏格拉底
21.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乃是出于无知”,主张“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22.下图为希腊哲学发展简图,由甲图转向乙图的关键人物是()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3.苏格拉底说:
“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利,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强调()
A.一切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
B.否认绝对权威
C.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D.重视道德修养
24.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舍善而趋恶不是人类的本性”
25.古希腊一位哲人说: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他是()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亚里士多
D.柏拉图
26.康德说: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此语反映的思想源于()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董仲舒
D.伯利克里
27.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
A.反对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蔑视雅典城邦制度和法律权威
C.承认神灵的权威,反对发现“自我”
D.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28.“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下列言论与此思想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D.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带来坏处
29.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向他求教。
唱歌的犯人很吃惊:
“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呢?
”苏格拉底回答说:
“这样我死的时候就会多一首新歌。
”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30.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
“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格拉
31.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
“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
”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
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
这个故事反映出( )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理念是万物本源
32.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主张( )
A.让每个成年男子都参与国家管理
B.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C.国家应由少数精英分子来治理
D.人类是有能力认识自然的
33.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
”该思想家(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3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利,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古代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提出的伦理主张。
(3)观察图三,苏格拉底临死之前,还在与学者们探讨人与灵魂的关系,说明了什么?
苏格拉底坚定地面向死亡,支撑他的是什么精神?
(4)联系“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文精神的贡献。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直至真善美的概念水落石出,从而为个人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
……结果却是将他自己置于了城邦及其人民的对立面。
——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到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被判有罪,处以死刑。
苏格拉底以公民应服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
当卫士向他递上毒汁时,他一边接碗,一边与学者们探讨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有人把苏格拉底之死比喻为一次“壮丽的日落”。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你如何评价苏格拉底以公民应服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苏格拉底哲学的原则是)“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
这就是意识复归于自己。
”
——黑格尔
概括材料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感觉的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XX百科《苏格拉底》
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
答案解析
1.A
【解析】题干中“没有人愿意用抽签……”表明他反对抽签的制度,而这恰恰是直接民主的体现之一。
B项是柏拉图的思想;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A项。
2.B
【解析】人独特的禀赋和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神赋予的,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把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表明他认同神灵和社会面前的自知之明,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的思想未涉及摆脱神的控制,故C项错误;按照“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人是可以认知的,故D项错误。
3.A
【解析】材料表明该哲学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再由“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判断为苏格拉底。
4.B
【解析】本题可根据所学回答,苏格拉底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认为理性是人的最重要的品质。
联系材料,本题选B项。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中没有涉及民主、法制和平等等原则。
5.D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人做美而好的事情(理智本性),是因为他是智慧的人,智慧来自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道德本性)。
因此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希腊人文精神之源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苏格拉底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的人的理性。
7.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死后,人们认同其学说,正说明人文主义得到传播,不是泛滥,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苏格拉底学说得到许多人认同,说明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故D项正确。
8.C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B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因此答案为C项。
9.D
【解析】本题结合苏格拉底的贡献进行分析。
A项和苏格拉底无任何关系;B、C两项是智者学派的贡献;苏格拉底重视对人本身的研究,将对人本身的研究引入哲学领域,D项正确。
10.D
【解析】A指的是自然哲学家的贡献,B、C与智者学派相符。
苏格拉底强调了
知识的重要性,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
故选D。
11.C
【解析】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矫正,扩展了希腊哲学研究的领域和方向,故①正确;“认识你自己”主张认识正确的自己,也要认识不正确的自己,体现了理智本性对道德本性的纠正而不是同一,故②错误;“认识你自己”体现了对理性的尊重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故③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C项不符合苏格拉底的主张;A、D项本身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选B。
13.C
【解析】注重提升公民素质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说明对雅典民主不满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只是指出,而不是采取措施,故D项错误。
14.A
【解析】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活在世上不能茫无目的的过,要不时地审视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主张不断认识自我。
15.C
【解析】知识即美德强调人的内心是有善性存在的,但是要通过学习知识才能体现,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心灵的信息,故B项错误;“反求于己,研究自我”表明了主张理性地看待自己,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故D项错误。
16.C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因此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
故应该选C项。
17.B
【解析】材料中“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强调知识的作用,是苏格拉底的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
18.B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如果苏格拉底被处死,对古希腊民主会造成很大的残害。
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项错误;而苏格拉底的作用就是像那只牛虻一样,“唤醒”“说服”“指责”等词都显示是突出在思想方面,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雅典的司法不公,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的专权暴政,故D项错误。
19.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这两句名言可判断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想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故B项错误;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名言没有体现对神灵的批判,故D项错误。
20.D
【解析】题干中的思想主张为“知识即美德”,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
21.A
【解析】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2.B
【解析】从图片上反映甲关心的重心为自然物质至乙的人的内心,以图中“灵魂”、“未经反省的生命不值一活”等可知,此应为苏格拉底,他重视道德,崇尚理性。
23.D
【解析】苏格拉底强调要注重“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这都直指道德修养。
24.B
【解析】古希腊哲学家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5.A
【解析】“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思想对重要内容,“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就是要想主宰天下人,让天下人听你的,须先主宰自己,也即认识你自己,选择A项
26.B
【解析】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人自己”。
27.D
【解析】由于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了人的道德,导致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结合苏格拉底的主张,可知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不符,故排除。
28.D
【解析】材料出自苏格拉底,反映了美德即知识的思想,选择D项。
A项是智者学派的思想、B项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C项是文艺复习时期的人文精神。
29.C
【解析】苏格拉底临死不忘学习知识,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美德即知识”的主张。
A项是智者学派的主张,D项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30.C
【解析】从材料中的“求知,智慧,向善”等可知此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最契合,选择C项。
31.C
【解析】材料中苏格拉底让学生闻苹果,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而苏格拉底并没有告诉学生是什么味道,因此不能体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可以看出,其他学生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感觉说出感受,故B项错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许多学生却闻出了香味,说明这是一种心里上的盲从,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只有柏拉图坚持诚实的美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世界的本源进行探索,故D项错误。
32.C
【解析】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治理国家,而不是所有的人,针对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泛滥的弊端。
因此他主张由少数精英来治理国家。
33.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灵魂”、“善”、“智慧”可知该思想家不仅研究人的道德,还研究人的内在灵魂,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道德约束,与材料观点相悖,故A项错误;材料提倡人们学习智慧来追求善,并没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故C项错误;由材料观点可以推断该思想家应为苏格拉底,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并未取得卓越成就,故D项错误。
34.
(1)突出特点:
神的人格化。
文化特征:
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2)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探究的重要问题;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倡善良的道德,知德合一。
(3)他追求知识,探索新知,改善自己的灵魂和信念。
捍卫人的理性尊严和思想自由的精神。
(4)“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以人为衡量一切万物的标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
苏格拉底将其发展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认识自己,追求知识才能产生美德,有了理性才能产生尊严。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古希腊苏格拉底人文精神的考查。
第
(1)问联系教材知识可直接回答突出特点是神的人格化,文化特征是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第
(2)问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归纳。
第(3)问从人文精神方面考虑回答。
第(4)问主要回答苏格拉底人文精神的内容。
35.
(1)主张:
提出“美德即知识”,反对忽视道德;强调人类理性,否定绝对权威;“认识你自己”。
价值:
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2)苏格拉底之死既遵守了城邦法律,又捍卫了他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使其永远闪耀着诚实与正义的光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第
(1)题考查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认识,依据课本知识作答。
第
(2)题据材料二,注意相关的文字提示,从“苏格拉底之死”来阐释苏格拉底的伟大精神。
36.观点: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版高二 历史 必修 同步 精选 训练 美德 知识 教学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