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docx
- 文档编号:23855373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26KB
浅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docx
《浅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浅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2011-06-11来源: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兴旺和发展的源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教育的精髓所在。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简要的分析。
Abstract:
Innovationisthesourcepowerforanationtobeprosperousanddevelop,withthedeepeningofthenewcurriculum;thespiritofinnovationhasbecometheessenceofeducation.ThisarticleanalyzedbrieflyhowtocultivatestudentscreativityinseniorhighschoolChineseteaching.关键词:
高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Keywords:
Chinesecourseinseniorhighschool;innovationthinking;creativeability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4311(2010)36—0309—0l
1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现状
1.1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仍然绝对主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考试,这种由分数决定一切的教学模式。
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对文学、语文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同学,否则一般的同学只能将语文当做一门待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教师要求掌握知识点,考试取得满意的分数。
教师中心主义在语文教学中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学生对于语文兴趣不足、参与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语文创新。
1_2语文教学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者,五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语文教学的身上。
但语文教学不是历史教学,不是将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对名家名作的理解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而对之不加以思考。
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参或者标准答案来讲授,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那么,学生也只能在旧框架内因循守旧、徘徊不前。
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将必然会止步不前。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汉字、生词、语法的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人文性的培养目标要远远重于工具性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没有工具性属性,某些文学知识还是要进一步学习并加以牢记。
京都名师论文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最顶级的论文工作平台,致力于为全国各类客户提供论文指导、发表论文服务,以提供高品质教育论文服务为己任,是全国唯一一家依托北京各大高校学术资源、设置在北京大学校内的论文发表服务机构。
一直以来,京都名师论文网致力于对高品质教育学论文、教育管理学论文的传承与传播,对中国高品质原创论文事业的推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首先要解决所谓“人才观”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的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学生。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涉及到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笔者曾在很多场合听到这样一句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他在客观上却能体现出,如果用狭隘的一种智力模式去对具有各不相同智力倾向的所有学生做好与坏、优与差的评价,只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就是要尊重和激活每个学生的个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创造性的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而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最适合他自己走的路。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的问题。
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后面再议,这里只涉及观念,即指导思想的问题。
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根本上扭转“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
一是不能“单向”,即在刨新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倡导师生互动:
二是切不可再搞满堂灌,即使是知识的教学,也应着眼于让学生掌握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三是关于“知识”的内涵也要有新观念,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知识既包括教材提供的知识,也应包括教师和学生所了解的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以及在教学教材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第三个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以知识经济的产生为背景而呼唤出来的创新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教育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逐步形成,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相处、积极互动、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教师要树立现代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理念。
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学生,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要求学生围着教师进行一切活动。
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由于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各自的差异。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师教学的态度和蔼可亲、富有幽默,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理解,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收知识,发展能力。
2.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要鼓励、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
在语文基础知识训练、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均可精心设疑。
让学生去思考分析。
诱发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新见解、新命题,设法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思路思考。
突破常规去探根究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获得新知识。
对于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都要尊重,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具有创新意识的资优学生,往往他们跟别人看同样的问题却能得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即使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成熟的见解,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情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逐渐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的融人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
尽可能的为学生刨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郅君改.创新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10(6).
[2]何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IJ】.成才之路,201O(18).
[3]尹功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IJ1.散文选刊:
下旬刊,2010
(2).
[4】陈明霞.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我见[J】.魅力中国,2010(15).
『5]李梦静.论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J1.时代教育,2OLO(8).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
苏通(高中语文 陕西高中语文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1/47 发表日期:
2011-04-0216:
46:
41
创新学习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
创新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2、动作技能的学习;3、心智技能的学习;4、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
我们说的学会学习应指学会这四种类型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卷面可以测试得出来的知识学习。
比如第二类动作技能的学习,包括掌握技术操作,如开车、开车床、各种运动,还有学生在课堂的听课、讨论、完成练习等等,如果我们把学习看得太窄,就只能培养出死读书的教条主义书呆子。
比如第三类心智技能学习,就是要学会思考,运用思维技巧,会作求同、求异、逆向、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会联想、会推理、会综合、会顿悟等等。
而第四类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则是教人如何交往,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使你能团结人与人和谐相处,获得支持,使你进入社会之后少阻力多助力,成为一个受欢迎、有吸引力和有魅力的人物,从而获得成功。
只有真正善于学习才会有成功的人生。
善于学习本质就是创新的创造的,因此可称之为创新学习。
在中学时代,如果具有创新学习的能力,不仅对学习有作用,而且对于将来投身社会也获益无穷,毕生受用。
一、什么是创新学习?
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能力?
何谓创新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学习是指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发现性探索性的学习,是与纯粹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类型。
它和科学家的探索不可相提并论。
布鲁纳认为:
“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
”
比如诵读诗词,要满怀感情,抑扬顿挫,大声朗读,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的感悟获得文章的内涵。
如《再别康桥》,如果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学生听完过几天就忘了。
如果我们给诗词配上音乐,与学生一起忘情地大声诵读,一起领略康桥的秀丽风光,感悟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的知识会让他记忆更加深刻。
最早提出创新学习的是国际未来学会主席马哈蒂·埃尔曼杰拉。
他主张用“创新学习”取代现在的“维持型学习”。
所谓“维持型学习”就是向过去学习,在时间方面表现为历史上的远,在空间方面表现为现实的远。
都是离开现实和未来的眼光。
他在《知识文明中的人类资源》一书中指出:
“创新学习需要两个先决条件:
参与、预见。
”
创新学习的两个条件:
参与、预见。
参与就是不仅仅吸收现成,承认现成,更重要的还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老师教什么就记什么,你自己要动脑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又要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在学习中,学生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问题。
如果时时这样学习,就会成为一个创新人才。
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对“游园不值”的原因的分析,有的学生认为“主人不在家”,有的学生认为“主人闭门谢客”;并阐述各自的理由。
“主人不在家”的理由可以有多个,如,因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主人的心情自然是喜悦的,哪会放过更加美丽的大地“春色”?
表现了主人放旷自然的积极心态;也可以从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苍苔”说明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主人不在家。
“主人闭门谢客”的理由也可以多个,如,若主人外出,“门”自然要上“锁”,见“锁”客人自然不会“小叩”且“久”;也可以是主人正在欣赏“满园”“春色”,不想让客人打扰他欣赏“春色”的雅趣。
通过这样的学习,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这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对于这种学习,学生充满自信、充满好奇、充满探究,可以预见他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的明显性。
二、创新学习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对“问题”研究论述较多,但实际上,学生能真正使用“问题”学习的却不多见。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关键是考试评价的影响。
学生往往为了追求考试有好的成绩,觉得背诵记忆省时省力,于是提问就少了,久而久之,难以养成提问的习惯。
杨振宁博士对中美教育进行比较时曾经谈到,中国学生有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提问的缺点,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也有类似的评价,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的动力。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
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
比如,我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让学生通读全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掌握的内容和未掌握的内容各是什么,或任选一个方面,在黑板上分别列出。
学生自认为掌握的颇多,自然也有不解的地方,其中有位学生写道:
苏轼夜游赤壁,借酒浇愁不是愁更愁吗?
问题一提出来,学生谈兴盎然,有人支持这位同学的说法,认为借酒浇愁是不可取的,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不应该因一时受贬而气馁;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古代许多文人骚客,诗(词、曲)酒不分家。
最出名的当属李白,许多名作就是酒后的产儿。
喝酒并不代表消沉。
学生通过质疑、探疑、辩疑、解疑,问题意识十分强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诱导问题的出现。
问题,是学生掌握探索奥秘的动力,问题能激发其进取创新的欲望。
2、“问题意识”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如不会提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不应机械地背诵零碎知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应从整体上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全面辩证地去思考问题,能举一反三,提出多种不同的答案。
在教学中也可尝试先让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同一思路去解决,再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能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3、“问题意识”有利于对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创新活动不仅要有智力因素,而且需要优良的创新个性品质,即非努力因素的参与,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因为创新来源于各自有色彩的生命个体,来源于具有独创精神和思维个性的人。
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通常包括兴趣、动机、信念、情操等,而这种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个性品质却需要靠教师的培养才能形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可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也有赖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发现问题要有最近的学习空间距(认知“冲突”),学生从发现问题到明确问题,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界定问题的存在,自主地分析问题情景,自主地构建解题思路和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
如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作文有跑题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给予引导,经过训练,有的学生发现跑题时,能笔锋一转,转向主题、转回话题,在危急关头能“力挽狂澜”,而且不露蛛丝马迹,结果还换来老师的“欲扬先抑”或“故设悬念”的好评。
所以有些学生习作即使有跑题的危险,也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老师给予指导,便可峰回路转,让学生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回忆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问题意识”就是创新意识。
通过对问题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可激发其追求成功的健康心理,经得起挫折与失败,并理智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另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问题的探讨与合作,实际操作与思想情感的交流,又能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指出: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勇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精神,需要靠教师的培育。
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加强合作交流,坚持教学的民主化,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中萌发的创新萌芽要加以呵护与扶持。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
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改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最能胜任这一时代重任,高中语文教学最能形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应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信息过程。
即从一个基本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如同一个车轮,从一个轴心出发,向周边引出许多辐条一样。
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灵活、巧妙、敏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给准可让学生极力发散思维的点,并且通过点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思维的乐趣,从而逐步形成习惯。
2、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品质,其中评判活动就是一种批判性的创新活动。
这也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最缺乏的一种思维品质。
而这种思维,最宜培养、发展人的个性,是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阿Q正传》中的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这种性格特征是鲁迅先生所不能容忍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阿Q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对此,有的学生认为,在那样的大环境下,阿Q们连三餐都无法保证,哪里谈得上“幸福的未来”?
也有的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仍有它的积极意义,不能一概否认。
因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身处逆境时来点自我安慰,等待时机成熟,东山再起,未尝不可。
这些说法便是对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一种批判,不全是机械地接受,而是有创见性的学习。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肯定学生批判思维中的合理成分。
在这些思想中,往往有灵感的火花迸发,对于这些珍贵的“火花”,教师要给予呵护,不要用“冷风”将其吹灭。
3、培养想像思维能力。
想像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像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
但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未能真正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这本身就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因为想像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活动中最主要的心理现象。
台湾作家李乐薇写的散文《我的空中阁楼》,精心描摹了自己心爱的小屋。
既写了外在景观,又写内在精神。
教学这篇散文时,我先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居住的环境,然后构想心中理想的居所。
有的学生学生喜欢蓝天大海,便把居所建筑在大海之滨;有的学生喜欢高山流水,便把居所构建在半山腰之中;有的喜欢田园风光,就把居所设计在方亩之边。
在没有研读新课之前,学生已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海阔天高,任由驰骋。
正当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各自的杰作时,我适时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杰作与台湾作家李乐薇构建的“我的空中阁楼”作比较,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内容上。
下面研读课文自然迎刃而解了。
因为学生早已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也就开启了语文课堂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
4、培养情境思维能力.
什么是情境思维?
情境思维往往是由一些特殊的、偶然的、个人化的事物、情境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灵感的想象或领悟。
思维者以自身特殊的情境式的想象去理解作品,同时,也以作品的文学情境去理解、认识自身生活中经历的情境。
一篇文学作品不是孤立于历史和社会之外的,在校学习的每一个学生,虽置身于课堂,也总是保持着同历史、现实社会的某种联系。
因此,一篇文学作品,是历史与现实、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中介。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仅是对那个历史时代以及对作者的理解,也是对现实社会及自身的一次理解。
学生人格的形成、智慧的提高、思想的集成等都是在这种理解中实现的。
高中语文教学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种以外,常用的还有其他许多。
比如逆向思维能力、联转思维能力等。
总之,学会学习,实质上是学会思考和表达,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决定一个人聪明才智和成果大小。
有了思路还要有思考的方法,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创新思维作底子,学生的创新学习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课程 中的 创新 能力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