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诊断标准.docx
- 文档编号:23857831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8.39KB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docx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诊断标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第一部分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
(1)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6)住院时间长者。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5、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如何诊断?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可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有原有的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肺部又发生新的病原体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
8、如何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拨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0C)、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从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或从导管尖段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9、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如何诊断?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拨除导尿管48小时内出现的泌尿系统感染,符合下述条件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击痛,伴或不伴有发热。
(2)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
(3)尿液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10、手术部位感染共分哪几种类型?
手术部位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1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手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或可见化脓性分泌物。
(2)从化脓性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1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无植入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层的深部软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局部疼痛等感染症状和体征。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13、手术部位感染中器官/腔隙感染如何诊断?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器官或腔隙穿刺或引流出脓液。
(2)从器官或腔隙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或再次手术或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感染证据。
14、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
15、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1)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
(4)医源性感染(5)经动物、昆虫传播
16、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7、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8、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有哪些?
(1)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即时报告院感科。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19、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20、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什么?
(1)控制并积极治疗感染源。
(2)切断感染途径。
(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
(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
(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
21、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及隔离。
22、医院感染的三级管理组织的结构是怎样的?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办公室、科室感染监控小组。
2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履行哪些职责?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监控医师、护士组成。
其主要的职责是:
(1)根据本科室的工作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相关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协助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开展医院感染预防工作。
(3)对本科室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4)指导、督促本科室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职业防护等制度。
(5)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宣教工作。
24、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怎样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灭菌隔离制度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于24小时内及时填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及时留取标本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积极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治疗病人,控制蔓延;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以最快的方式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协助调查。
(4)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应用。
(5)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第二部分手卫生
1、什么叫手卫生?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什么叫卫生手消毒?
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什么叫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4、手卫生能降低医院感染吗?
手卫生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
因为经手接触传播,是病原微生物在医患之间的主要传播途径。
不良的手部卫生是引起医源性感染、促使耐药菌传播、导致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因素。
手卫生措施是标准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医疗保健的一项基本措施。
清洁的手能预防疾病,挽救生命。
5、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具体步骤要求?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双手轻合成空拳,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5)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两手互握互揉搓腕部。
6、洗手时间是多少?
揉搓时间>15s;整个过程>40s
7、在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8、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2)穿脱隔离衣前后、摘除手套后。
(3)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4)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伤口敷料后。
(5)从同一患者身体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
(6)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7)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9、WHO提出的“手卫生的5个重要指征”是什么?
二前三后:
(1)接触患者前。
(2)进行无菌操作前。
(3)接触患者后。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5)接触血液体液后。
10、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
11、为什么要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严格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手卫生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和最重要的措施,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医院感染,绝大部分是通过医务人员手进行传播的。
作为医务工作者,认识手卫生,遵循手卫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2、手卫生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5cfu/cm2。
第三部分消毒灭菌
1、什么叫消毒?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2、什么叫灭菌?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3、消毒灭菌的基本程序?
一般器械:
清洗→消毒或灭菌
特殊感染(朊毒体、气性坏疽)器械:
消毒→清洗→消毒或灭菌
4、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1)灭菌方法:
包括热力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使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的低温灭菌方法等。
(2)高水平消毒方法:
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使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3)中水平消毒方法:
包括使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
(4)低水平消毒方法:
包括使用季铵盐类(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氯己定)等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5、医院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的相关要求处置。
(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清洁;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进行清洁与消毒。
6、高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7、中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8、低水平消毒的定义是什么?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9、什么是高度危险性物品?
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和破损黏膜,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物品。
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输液器材、膀胱镜、腹腔镜、活检钳、介入导管、植入物等。
10、什么是中度危险性物品?
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内的物品。
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管道、麻醉剂管道、压舌板等。
11、什么是低度危险性物品?
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物品。
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床头柜、被褥、地面、尿壶和便器等。
12、如何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高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
13、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要求是什么?
(1)所有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2)在没有明确标明有效期和失效期的具体日期下,有效期指当月最后一天(如有效期至2010年7月是指在2010年7月31日前有效);失效期指上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如失效期至2010年7月是指在2010年6月30日前有效)。
14、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什么情况下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
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使用前,如果发现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完全、外包装潮湿、超过有效期、包装物破损等视为污染不得使用。
15、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有什么规定?
(1)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不得超过24h。
(2)无菌盘需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
(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4)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5)小瓶装的碘酒、酒精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大瓶装的不超过1个月。
(6)无菌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使用中一旦污染,应立即废弃。
(8)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h更换1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16、对外来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有什么要求?
外来医疗器械应由医院消毒供应室按照规范要求统一清洗、消毒、灭菌。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使用。
第四部分隔离的知识
1、什么是隔离?
隔离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2、什么是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直径≤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3、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指有病原体微生物的飞沫(直径>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疾病传播。
4、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导致的疾病传播。
5、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原则是什么?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尽量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6、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水痘、麻疹等。
隔离措施:
(1)确诊或可疑感染病人应单间安置或负压病房。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7、接触经空气污染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1)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使用不同的预防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穿防护服:
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8、飞沫传播的隔离措施?
患者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SARS、百日咳、病毒性腮腺炎等。
隔离措施:
(1)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米以上。
(2)自然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
(3)可疑或确诊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4)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5)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9、接触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1)进入隔离病室应戴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10、接触传播的隔离措施?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及伤口感染等疾病。
隔离措施:
(l)确诊或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2)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11、在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1)进入隔离室,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并穿隔离衣:
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应穿防护服。
(2)离开隔离室前,应脱去隔离衣或防护服,摘除手套,并洗手和(或)手消毒。
(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第五部分职业暴露与防护
1、什么是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等工作中,皮肤或黏膜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3、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分几级?
分为三级,分别为:
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
4、HI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是什么?
若黏膜暴露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用75%酒精、%~%过氧乙酸、%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戴手套。
发生意外后尽快做应急处理,报告科室负责人及院感科,并对事故过程和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包括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接触物的种类、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及首次用药时间。
5、职业暴露的途径有哪些?
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体液接触≥5分钟)。
其中针刺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方式。
6、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哪些?
常见经血传播性疾病有HIV、HBV、HCV、梅毒等。
7、针刺伤时如何处理?
一挤,二冲,三消毒,四上报;必要时进行包扎。
8、试举3种容易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
(1)进行操作时,光线不足、体位不稳、患者不配合。
(2)徒手传递锐器。
(3)徒手缝合创口。
(4)徒手安装或拆卸手术刀片。
(5)注射器使用后双手回套针帽。
(6)用手分离注射器和针头。
(7)弯曲针头。
(8)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破损玻璃等锐器。
(9)锐器盒装载过量。
9、如何避免锐器伤?
(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如必须复帽只能用单手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5)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10、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报告流程?
职业暴露发生后→局部处理→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院感办→检查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定期追踪随访
11、个人防护用品指的是什么?
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12、什么叫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即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这些物质时都需要进行隔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13、标准预防基本原则是什么?
(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
(3)目的是预防感染源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传播。
14、医务人员接触病原体时,其防护措施有哪些?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防渗漏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15、怎样正确使用手套?
(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规格的手套:
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B.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正确戴脱无菌手套。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4)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执行手卫生。
(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16、怎样正确使用口罩?
(1)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
(2)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3)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4)口罩受到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5)每次佩戴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17、什么情况下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感染 诊断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