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00064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3.43KB
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三历史考前冲刺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
2.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3.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4.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5.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 )
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B.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工商皆本
6.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月20日(2012年)与到访的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在提到日军“南京大屠杀”时河村隆之表示,“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认定关键取决于( )
A.认识事实的态度B.掌握直接史料和证据
C.国际社会的定论D.后人的总结和认识
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猪尾巴”,视为封建余孽。
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8.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
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9.1939年12月,英国的民间团体“中国运动委员会”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
这一活动也得到《泰晤士报》很大的帮助。
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 B.欧战爆发英国急需中国物资
C.英国各界掀起援华抗日热潮 D.中国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10.康有为认为: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能成才。
”“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
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其意图是:
( )
A.以“中西会通”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B.以“中西会通”宣传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C.彻底否定“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观念D.完善“中体西用”思想以维护传统体制
11.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
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面绝不干预跳舞宴会。
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12.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 )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13.下图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此示意图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14.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
有学者研究发现:
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
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 )
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15.下表(左)为欧美18~19世纪大事表(部分)。
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成熟
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加剧矛盾D.此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16.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含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
“本宪法所未授与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
”这表明美国的政治体制( )
A.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B.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
C.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体现了联邦制原则
17.1867年,英国国王批准了国会提出的一项改革法案:
每年缴纳地租12磅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磅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城市中一切房东和每年交房租满10磅,能缴纳济贫税并在某一选区住满一年的房客,都有选举权。
该法案的通过( )
A.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B.保障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选权利
C.促使间接民主转向直接民主D.使英国的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
18.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
“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
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这里他主要是强调( )
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D.权力的制衡原则
19.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使英国经济情况逐渐好转。
下列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负担
C.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滞胀”D.通过私有化政策刺激资本家投资
20.在1953-1964年期间,苏联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
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B.农业的调整与改革
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21.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实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
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
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
这说明( )
A.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D.经济区域集团化已经名不副实
22.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2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
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24.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德家们将中国声消苗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
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
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
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
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
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
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
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在14世纪末24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
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
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
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6分)
(3)近代家族关系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什么特点?
(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今之辩”和“中外之争”。
梁启超曾说:
“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
严复认为: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王国维认为:
“学问之事本无东西”。
孙中山说: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
从上述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 历史 考前 冲刺 模拟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