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格式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36483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6.12KB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格式教案.docx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格式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格式教案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四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3、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体味文中的情感。
2、领会并把握对比的写法。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部分:
一是内容难理解,二是词句理解,三是读书生活及在成长过程中的意义难理解。
教学方法
分层整体导读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解题。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在十分钟内默读完课文。
扫除文字障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缠络chán(相互缠绕在一起)豁huò(此处状声)觅食mì(找食)渊博yuān(学识深广)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攒cuán斑蝥máo珊瑚shān蟋蟀shuài敛liǎn脑髓suǐ陌mò人迹罕至hǎn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
三、资料交流(结合配套)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2、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1、集中精力默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书塾shǔ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窦dòu厥士jué拗ǎo倜傥tìtǎng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锡箔xībó
2、学生朗读全文。
教师明确: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
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教师明确3: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相对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
五、小结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
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3、学生思考: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思考回答
作业
1、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2、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板
书
设
计
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教
学
感
悟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四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3、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体味文中的情感。
2、领会并把握对比的写法。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部分:
一是内容难理解,二是词句理解,三是读书生活及在成长过程中的意义难理解。
教学方法
分层整体导读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资源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由上节课学习内容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教师明确:
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2、理解: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
“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
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教师小结: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教师明确⑴: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教师明确⑵:
莱畦,石井栏。
教师明确⑶:
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至今,这些景物还历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并讨论:
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
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师生互动
学生批注理解内化
1、请学生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思考并讨论:
⑴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⑵思考并讨论: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⑶思考并讨论:
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教师明确⑷: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教师明确⑸: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⑹明确: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
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教师小结:
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分析第3至6段。
教师明确①: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教师明确②: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教师明确③:
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
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四)分析第7、8段。
教师明确①: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教师明确②: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教师明确③: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五)分析第9段
明确①:
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 园到三味 书屋 表格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