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浅析.docx
- 文档编号:27873637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89KB
高中音乐教学浅析.docx
《高中音乐教学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音乐教学浅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音乐教学浅析
高中音乐教学浅析
当前中国音乐教育,是否已摆脱落后的,滞后的,脱离社会进步的局面,不管在那一个层面上的,每一个音乐教育者可否在思考,当前世界音乐的主流是什么,配备了一台电脑的中国年青人喜欢的是什么音乐,那一种音乐弥漫在现代人的耳际,那一种音乐一响起,呼应的场面无法形容。
能使千万年轻人手舞足蹈参与其间
高中音乐教育,理想的音乐教育是什么,能否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懂得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音乐,六艺之技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展示出来。
当前中国音乐教育是否站在潮头指点年轻人喜欢那种主流艺术,主流音乐。
高中音乐教育,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终点?
我们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否已给现代青年人新的起点。
十几年来我经常在想;
在音乐教育方面似乎有这种倾向----崇古轻今,其实所谓古典音乐也是古代欧洲贵族们的流行音乐,在时间的洗礼下,古代的流行乐到了现代变成古典,所以就变的比较有深度有内函或者,比较高尚?
我想其实未必,音乐其实是文化的产物,如果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是没有优胜劣败的话,那其实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也应该没有优胜劣败才是。
遗憾的是古典音乐背后附带着太多太多非音乐性的阶级指针了,这和音乐的本质无关而和听众的素质和阶级有关。
古典音乐在西方是贵族专属的娱乐,当然显得庄严持重。
这种庄严持重与气质高雅是要衬托贵族们的高贵用以区别与庶民的不同。
但是也因为加入了阶级炫耀与贵族背景的框框,使得古典乐显得不够自然纯真,太过层层拘束了。
这也就是相比之下流行乐的优点。
陈美音乐,雅尼音乐,到(猫)音乐剧在世界的轰动,在中国的欲罢不能,它周围更多的是年轻人。
在音乐教育方面似乎有这类倾向------反音乐教育;“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
“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
”给“反音乐教育”下一定义,这样说也许比较合适:
不以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只是强调其他非艺术性教育目的的音乐教育。
“反音乐教育”在我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音乐教育中过于强调音乐的德育、智育功能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艺术审美作用,从而使音乐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管理的工具,失去了音乐学科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当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渐失,德育与智育的“殖民性”成为主宰时,音乐教育也就失去了艺术学科最为宝贵的品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
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
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即“反音乐教育”思想)。
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
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
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反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表面上人们并不忽视音乐教育,甚至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被人重视的原因正是被人忽视的理由。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反音乐教育”者们重视音乐教育的真正原因是看中了音乐教育的副产品----德育与智育的功能。
音乐艺术如果失去其审美的特殊性,必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再看一看音乐教育与“反音乐教育”二者的关系。
首先二者是相对的关系,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审美功能应作为主体部分,其他非艺术性目的应为其次,这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而“反音乐教育”忽略了审美功能的主体作用或将其放在次要位置,强调德智育等非艺术性目的。
二者的相对关系决定了音乐教学中的不同教育思想,造成了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形成两个教育思想体系。
其次二者又有相成的关系。
古人云:
相辅相成,相成即相互促成、相互推动。
蔡元培先生讲“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而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美学文选》)。
我们追求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时,也尽可能地拓展其非艺术目的的领域,尽可能地发挥艺术教育德育、智育功能无论是对学校教育还是艺术教育本身都是很有必要的。
美与善与智的相融决定了音乐教育目的的非单一性。
人们能够在音乐的流动中获取多种精神食粮,音乐艺术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之,“反音乐教育”从某些方面又会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精神产品,它所包含的社会伦理、时代精神等功利内容大大丰富了音乐艺术的内涵;音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丰厚的哲学土壤;离不开智育范畴的心理研究;音乐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类文化史中璀璨的一页;社会精神文化遗产更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
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高中音乐教育应在立足现代音乐,放眼世界音乐,推陈出新民族音乐消化吸收外来音乐。
理想中的学校音乐教育:
这个学校所以有这些场地和设备,也是校长重视美育所致(还包括绘画、雕塑、工艺、体育、戏剧等等学校的设备),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具、教师、教材、教法又是四者不能缺其一的。
虽然,学校经费并不宽裕,校长就采取“急需先购、逐步增添”的策略,同时千方百计争取社会资助。
这样,惨淡经营,积少成多,才有现在这样规模。
但校长并不到此满足,他还想扩大管弦乐队及逐步建立铜管乐队,他还提倡劳技与艺术课的合作,自己动手修理乐器及制造乐器,所以,这里某些乐器(如二胡、扬琴、月琴、筝、琵琶、转调笛等等)都在师生动手又动脑,模仿加创造中,一件一件地制造出来了(还包括画具、体育用具等等)。
这个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充分注意到美育的特点及性能,又充分注意到艺术教学的熏陶性及感染性。
因此,它并不按班级集体听课的传统方式,而是突出“以欣赏为先导,以活动为中心”的形式来进行。
即使唱歌、演奏、音乐基本常识,仍是在“美感”的前提下进行技术训练。
且允许学生能“各选其好、各择其美”,教师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因场地、设备、器材、教师、时间的有限,学校里各班级的音乐课时是错开交叉的,只有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里,才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及体、美、劳活动。
这时候,就是全校的合唱、合奏及共同音乐活动时间(如举办小型演唱会及比赛),至于大型音乐会则放在双休日或晚间,地点则在大礼堂。
虽然,音乐课是不考试的,也不严格计算课时出勤率,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兴致勃勃地争先恐后地来到音乐活动场地,来获取美的享受。
所以,一到音乐课,学生们就会各选其好,各择其美地进行欣赏活动或乐器演奏,或参加合唱、重唱、独唱、独奏。
只要参加过几次音乐活动,便会姜太公钓鱼直勾子,愿者乐意地自觉参加,并且“乘兴而至,乘兴而去,明日再来”。
音乐教室好如一块磁铁,把学生爱美之心紧紧地吸引过来。
因为都是“乘兴而至”,所以学习特别起劲,进步也极快,这正是心理学中指出的:
“凡经过美感的、动过情的、感兴趣的印象最深,进步最快”,并且易于促使个性的发展。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如只重视知识课或为数理化争高分等等)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或不重视,那也不必勉强,并要相信他们会在同伴的影响下,逐步地来参加音乐活动,因爱好音乐艺术本身是人类共有的本性。
不过教师仍应再检查教材及教法中是否尚有不合乎美育本意的成分,设法予以改进。
如歌唱教材中是否尚有少情缺意,只有标语口号或概念语言充斥、形容词堆砌的歌词,音调无个性特色的千歌一味、百歌一格的共性化因素;如器乐曲教学中只着重于技术而缺乏能引导美感的情况;如只一味灌输不结合实用的音乐基本常识等等。
因此,合唱曲、独唱曲、重唱曲、齐唱曲,音乐教师都把关很严,除了篇幅较短外,歌词都是充满了感情、意境、形象,曲调个性也很鲜明,且大多是专词专曲的通谱歌曲(尽量避免一曲二词)。
这样,在能打动唱者内心情感,引起共鸣的音乐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身心上有所感染,情感上有所触发,去憎恨谁、热爱谁。
即使是政治上很强的、歌颂党和祖国的,也应该用情感来打动人,而不是以概念来说服人。
如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句句是情,且块块有对比,层层有新意,起伏也很明鲜。
这完全是根据音乐艺术的功能而确定,即音乐是表现人们感情的艺术,“以美诱人,以情感人”是它的特性。
另一方面“(音)乐者(快)乐也”,它是通过娱乐来潜移默化地感化人的灵魂的。
除感情外,美和形象化的音乐也是引人入胜的契机,如合唱训练,教师总是以多声部时值较长的和弦轻声歌唱开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和声的美(包括乐器),也不一定先从二部合唱再三部、四部分合唱的机械式理解秩序渐进。
一开始,也可选用法国佛兰德作曲家拉索(1532--1594)的《回声》(八部合唱),这是似难而易的合唱曲,因为生活的联想(田野回声),又形象生动,起伏跌宕自然,对比明鲜,使学生兴趣盎然,似乎在合唱声中,大家都进入密林,大有宛临其境的感觉。
这对锻炼学生想像力很有裨益。
各种声乐曲,在教材的安排上基本上是中西皆有,且曲曲风味迥异,尽量避免共性化、类型化的音调,以更多的获取乐曲的个性美。
因为艺术是讲究“与众不同”的,同时也可让学生在感性上懂得中外古今有别,东南西北有殊,收放藏露有异,从而开阔了听域,增长了知识。
对选择民歌作教材,更应该是曲曲经过词曲上的加工或改编,并配上多声部伴奏或改编成合唱曲,但需努力保留民歌的朴实和独特风韵的要素。
应看到民歌风格的多样性与原始的粗劣性共存,往往有的民歌未经加工难以引起学生们美感。
未经考验的新创作歌曲一般不作教材,特别是中国人写西洋风味的歌曲更需慎重对待。
对于外国经典性名曲,也要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填词或译词要非常美,富有诗意并口语化,更要有耐思和“藏一半,露一半”的含蓄性,直来直去,总不是佳作。
所以,四位音乐教师的演唱会,其乐曲及伴奏、歌词,都是艺术性相当高的中外传世名曲,短小精悍、耐人寻味、百听不厌。
应该看到这些歌曲是有诱导性的,发人美感,又有诱有学唱的魅力,学生在动听、动情、感化人后,纷纷要求复印曲谱,借听音响资料,以及有迫切地请教师作辅导的要求。
在器乐的学习上,音乐教师共同地感到过去注意技巧多,注意乐感及情感的表现少;运用西洋教材多,运用中国民族风味的少。
因此,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长笛、黑管等等西洋乐器的学习上,选用中西兼有的教材,并根据程度,曲曲均配有伴奏,尽量做到曲曲有轻重、快慢、疏密、明暗、高低、渐突的变化及对比,使之有表现感情的因素。
在中国乐器的学习中,尽量选用有转调功能的乐器,在教材中也插入西洋乐曲,让学生懂得“乐器是工具”的道理。
至于传统乐曲,大部分都有“初、中、高”不同程度的演奏谱,如丝竹曲名曲《三六》,就有“一引、一合头、一插花、一尾声”组成的浓缩《小三六》,然后加入“一引、二合头、二插花、一尾声”的《中三六》,最后才是《三六》全曲(均可独立演出)。
对琵琶传统名曲《十面埋伏》,也可以“号角”、“排阵”、“鏖战”、“楚歌”、“结尾”分割,并稍加适合程度的整理,到最后才演奏十几段的原曲(这种根据不同程度的名曲教材,在西洋音乐中很普遍,如莫扎特的《星光灿烂》钢琴变奏曲,初学者用简单的“Easy谱”,然后进入稍深的《小星星》,最后才给12次变奏的莫扎特原作谱)。
几人一组,自由结合的独奏(有钢琴伴奏)、弦乐重奏、木管乐重奏、民乐小组奏,是每天都会在大小琴房中活动的,学生完全有自由选择更换乐器及乐曲,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多面手”的培育。
因为教师们明确,我们是在培养音乐爱好者,而不一定将来个个都成音乐家。
并明确能歌能奏的特色学生只不过是素质教育组成中的极少部分。
全面的素质培育是智、德、体、美、劳(技)、创、群及世界观的综合。
音乐欣赏课的规模有大、有中、有小,也有个别聆听。
学生自由参加,大型欣赏讲座则把两个音乐教室中间的板壁移向墙边。
所谓讲座也只是以听乐为主,教师插入讲解,以帮助理解。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最重要项目,目的在给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和美的知识。
同时,在感性上能辨别音乐上的正邪、高下、雅俗良莠、古今、中外等等。
使进入社会及接触社会时,有一种音乐上的免疫力,不致被社会上低俗、庸俗音乐所俘虏,甚或去趋靡争痂,在精神上受到腐蚀。
因为庸俗下流的艺术同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功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锣鼓小组在这个学校里有十几个,因音量很大,都被“封锁”在装有隔音设施的小房间内或偏僻之处,使不致影响学校宁静的环境及邻近的居民。
锣鼓的音色组合及不同节奏的组合非常丰富,是节奏训练的良好教材,但都已实行“科学化了”了,即锣鼓谱均有每项乐器的节奏音符及强弱、渐突、快慢标记,同时又不废除传统的“锣鼓经”。
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加,凡经过锣鼓练习的人,当他们视奏器乐合奏谱时,反应特别灵敏。
不过不大会有长期只在锣鼓队里“栖身”的人。
鉴于我国音乐基本知识(乐理)百年来只把世界音乐共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缺少中国民族的个性部分,因此,四位音乐教师的教习都会实行“世界共性加中国民族个性”,并且是结合唱奏实际、化整为零地随需随学,而不是系统地集中讲解,或让学生像学数学口诀一样,死记硬背,弄得枯燥乏味。
不过在一定时间里,也有几次集体参加的系统讲座,比较灵活。
所谓共性与个性,例如中国调式并不限于大小调,而有宫、商、角、徽、羽五种调式;音阶也有移宫式的中国五声音阶及含降si的燕乐七声音阶;含升fa的(传统)七声音阶,不设导音的自然七声音阶;在转调技巧上,有中西共有的向宫音上下四五度的移宫,向宫音上下大二度的移宫,至于三度、六度的转调在中国极为稀见而西洋比比皆是;另如在节拍上,中国尚有“强弱弱弱”、“强弱弱强”、“强强弱强”等四拍子;“强弱强”、“强强弱”三拍子;“弱强”二拍子;每拍均强的“一拍子”;无固定节拍的“散拍子”;有“散唱正伴”的“双重节拍组合”------。
并且举了大量实例来展示,使学生的知识更全面。
至于对极少数学生要求学习作曲法、和声学的,则在个别辅导时也给予中国风味的旋法及和声的内容,不过教师在这方面要有不断学习及研究作前提。
音乐课还常常与戏剧、戏曲、曲艺、诗歌朗诵、舞蹈、武术、艺术体操相结合,并与这些艺术学科的指导教师合作。
在“随需随学,急需急学”情况下,音乐教师也会在教学中得到一些知识,有些则需要从校外临时请一些擅于此项的能手来帮助。
不过在平时欣赏活动中,也安排一些戏曲、曲艺、舞蹈的内容。
在具体活动中,随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边唱边演,边唱边舞,并可作为音乐会的节目组成内容和形式的一部分。
虽然以培育音乐爱好者为目的,但绝对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根本任务。
至于有希望及可能使个别可以培育成未来的音乐家的,要鼓励扶持,并能得到家长支持,给予时间、物质条件以及在社会上请音乐专家予以指导,但也要防止“只钻音乐,不论其他”的倾向。
因为要在音乐上得特殊的成就,还必须有其他学科的基础和修养,犹如金字塔,基础底座越大,其尖端越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音乐 教学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