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9370325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62KB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docx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总结
篇一:
第二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总结
第二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总结
2、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1)汉字:
原始社会晚期起源于“文字图画”,经历了:
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发展过程。
(2)书法艺术的发展:
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楷书发展:
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
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草书发展: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代表人物:
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发展: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代表:
王羲之等。
(3)绘画:
起源:
远古彩陶画:
战国:
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时期:
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
元明清时期: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3)戏曲:
京剧: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范文TOP100道光年间“徽汉合流”的局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并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京剧迎来了它的繁荣期。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全国,被誉为“国剧”。
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
其他戏剧剧种:
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出现。
方法总结:
1、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一些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
分析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落后?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③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人才;④科技本身存在重实用性而少理论探讨;⑤重文轻技和封建迷信思想的阻碍。
2、文史联系比较、情景创设等。
有了人类就有人类的劳动、人类的情感,逐步就产生了表达人们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文学。
中国文化源源流长,文学更是辉煌灿烂。
同学可列举自古以来我国文学的主要形式:
先秦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3、深层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1)如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数唐朝,其原因是什么?
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宋词繁荣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③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专题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
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
”这一历史场景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中国古代()
A.造纸术的发明B.印刷术的发明
C.指南针的发明D.火药的发明
2.明代火箭武器的射程可达三四百米,范文写作并出现了集束式火箭、飞弹型火箭、二级火箭和往复式火箭的雏形,如“神火飞鸦”“火龙出水”和“飞空砂筒”等。
右图是发明于明朝的“神火飞鸦”复原图。
这些发明(
)
①得益于宋朝开始出现的火药②使战争进入冷热兵器并存的时代③说明明朝的传统科技有
了新的进步④是现代火箭的鼻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
“(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
?
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D.图书成为商品
4.“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B.张旭
C.颜真卿D.柳公权
5.郑板桥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符合(
)
A.原始岩画B.中国文人画C.汉代帛画D.民间绘画
6.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贵妃醉酒》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
A.生B.净C.旦D.丑
7.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是()
A.刚直不阿最全面的写作站,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8.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0.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二、非选择题(16题20XX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归纳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3)依据材料3,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篇二:
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明末科学家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这一百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
总结了中国古代所有的科学技术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有邢云路天文历算的《古今律历考》,茅元仪汇集武备和火器制作的《武备志》,赵士祯的《神器谱》,计成的古典园林的《园治》,方以智涵盖天文地理和医学的《物理小识》。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时珍的集成中国医学草药学大成的《本草纲目》。
徐光启的汇总农业科学成就的《农政全书》、徐弘祖伟大地理学著作《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反映中国技术全貌的《天工开物》。
朱载的《乐律全书》。
同时出现五位科学巨人。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这是古代生产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前进的一个极好的历史见证。
《朱载-明代科学和艺术巨星》。
这时科学思潮的涌起,是和明末“经世致用”实学的推动分不开的。
另一原因是明中叶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他们批判以理学为本的“名儒”讽刺其夸夸其谈,不切实际。
明末实用性的数学非常欢迎,比如《算法统宗》一版再版。
明末的科学思潮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坚持经世致用方向,批判空疏学风和迷信观念,抨击脱离实际的科举制度。
不论是徐光启还是宋应星所有的著作都是抱着富国强兵的目的,改造社会的目的。
徐光启说科举制度“我辈爬了一生的烂路,甚可笑也。
”宋应星、李时珍都对科学制度辛辣的讽刺。
第二表现出突破思想禁锢,向往大自然的愉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朱熹的理学看来:
学问“不穷天理、明人伦。
讲圣言、通世故。
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看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是饮沙而欲其饭也。
”把人牢牢禁锢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狭小范围。
否认自然科学的社会价值。
而明末科学家那里,关心的已经不是一草一木而是整个自然。
突破理学束缚,以研究和探访自然为乐。
以徐霞客最为典型。
徐霞客显然不同于历史上儒家名士,不为了任何政治目的,宗教。
就是纯粹以探访自然为乐,“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至废寝食,穷下上,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
”
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资本主义萌芽来临之时迫切希望了解自然,研究社会的强烈愿望”《徐霞客游记前言》。
这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人们研究和探访自然多么相似。
同时促进了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第三强调和重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科技,重理轻量,模糊而不重细节和数量关系,到明末的科学家开始纠正这个问题,朱载首创了十二平均律,提出了“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数”。
《天工开物》具有
“把数量关系详细记载下来”的特点。
徐光启提出数学乃一切科学的基础。
他竟然研究人口增长的问题,用数字得出三十年增加一倍人口。
比马尔萨斯人口论还早二百年。
《晚明思想文化史》。
朱载提出“理由数出”。
把数学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这就彻底摆脱了理学的束缚。
这种思想很容易和近代西方科学相结合。
第四提倡观察、试验方法和验证手段,突出科学的实证精神。
朱载、徐光启等人亲自动手,制作天文观测仪器,以数据说话。
李时珍、宋应星、徐霞客同样如此。
总之明末的科学受东林学派实学的影响,注入了一种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
使明末科学思潮的性质和内涵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同西方近代化类似有早期近代化因素。
明末科学的局限:
仍然束缚在道家的“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学说之中,极度不相信理性和逻辑的力量。
西学的来到,正是这一伟大的转折关头。
一、引进泰西水法、火器火炮、物理机械等实用科学。
二、《几何原本》的翻译,严密逻辑论证和演绎推理思维方法的介绍。
三、超越地域限制的世界地理知识的传播,破除了封闭落后的地理观念。
四、宣扬以西洋历法修正中国历法。
传教士参与编纂《崇祯历法》,利玛窦请罗马教会派遣精通天文学的神父。
这一切都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
明末泰西文明普遍地成为士大夫中间的时髦学问,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笃信西儒之学与儒家学说相契合。
阁老叶向高《赠西国诸子》诗:
“爰有西方人,来自八万里。
言慕中华风,深契吾儒理。
”
第二推崇传教士于名利声色不染,志学有礼、乐善好施。
以及各方面的才艺。
明末士人认为,不仅是西方天文历算,而且诸如水利、音韵、机械、乃至西洋画法都有可取之处。
见《泰西水法序》。
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赞扬了西洋绘画。
第三提出向西人学习的口号,郭子章在《山海地舆全图序》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个口号在明末士人中相当流行。
方以智发展为:
"借远西为剡子,伸禹周之短积。
"
李之藻《同文算指》强调一切事物离不开数。
“六艺而数居其一,数于艺犹土于五行,无处不寓,耳目所接,已然之迹,非数莫纪”数就是实学。
对西学应该兼容并蓄。
明末出现一位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士人,拥有世界人文主义观念,相信整个世界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逐渐走向融合交流。
这人就是瞿太素。
《职方外纪小言》批判旧的夷夏之辨。
提出新人文主义标准:
“其人而忠信也,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
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说得好!
)
把西人视为同类,可见明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程度。
满清能比吗?
冯西京主张引进《天主实义》说是病人就是中国,这是回世之方。
从西方的伦理、哲学、科技、文化去寻找救世良药。
杨廷筠认为西儒恢复自秦以来的隐没的儒家正统。
“惟我西方天学乃始一切扫除,可与吾儒相辅而行耳”,二倡实学。
用基督教修养和自省方法提高儒士道德。
徐光启提出的中西会通方针,第一是翻译,第二是融合,第三是超胜。
这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比洋务运动,只引进洋人的实物不同,这时的西学要引进的是宗教、道德、哲学和科技。
利玛窦建立在先秦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传教路线,证明儒学有进行西化的能力,也就是现代化改造的能力。
在论述基督教信条时,利玛窦用儒家思想和术语阐述。
西学补充儒家天堂、地狱说。
道德领域和基督教教义的互补,天堂地狱与现实圣人结合。
徐光启认为引入西方基督教义的必要性有三条:
第一东西方道理相通。
西方学说和中国圣贤如出一辙。
《徐光启集》“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上主,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皆修身事天,理相符合”而且在行王道、重实教即推己及人的问题上,东西方也是暗合的。
第二引入西学,返本求实,改掉儒家学风的浮躁习气。
他说科举制如同爬了一辈子的烂路。
耗尽士大夫的精神,而与国计民生毫无干涉。
第三引入西学,批判佛学。
易佛补儒。
补充儒家的临终关怀和未来报应的漏洞。
儒家的个人反省,道德修炼和基督教的神操结合。
关于明末这一时期的科学,1993年陈美东先生有一篇很好的总结性文章。
他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锦,西来的科技知识,更是锦上添花”,“群星灿烂,成果辉煌”。
他并且总结出当时科技发展的三个特点,其中的“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和“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
”在陈美东说的“繁花似锦”中,我挑出9朵花(著作)来,认为它们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
(1)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
(2)朱载《律学新说》(1584年);
(3)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
(4)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
(5)屠本《闽中海错疏》(1596年);
(6)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
(7)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
(8)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
(9)吴有性《瘟疫论》(1642年)。
在短短的67年中(1578一1644年)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篇三: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中国的道教被国外部分学者称誉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
以下能证明这一观
点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B.纸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我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促进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打了一场败仗,被俘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造纸术随之传入下
图中的()
A.新罗B.高昌C.天竺D.大食
5.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是因为()
A.记载的药物种类多B.分类方法先进
C.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D.世界影响巨大
6.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
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
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7.该书体例完整,内容涉及元朝11个省,力图对整个农业生产作系统全面的论述。
据此判断,该书是()A.徐光启的《农政全书》B.王祯《农书》C.贾思勰的《齐民要术》D.氾胜之的《氾胜之书》8.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明的,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了?
?
早在1300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这部书是()A.《墨子》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9.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A.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B.在我国的运用更贴近百姓生活的实际C.在中外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D.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10.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①文人画的兴起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③《窦娥冤》等戏剧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④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11.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来自生产中精细的分工,分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科技长期未获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古代市场长期发展缓慢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专制制度的阻碍12.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
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
以上现象说明()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13.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
》D.《石氏星表》14.下列史实与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A.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造成新书写材料——蔡侯纸是中国最早的纸B.《韩非子》中提到过最初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出现指南仪器C.东晋的《抱朴子·仙药》提到“火药”——东晋时中国进入热兵器时代D.元代王祯用转轮排字盘印成100部《旌德县志》——中国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15.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
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16.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B.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
C.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
17.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图片所反映的这项古
代中国重要发明是()
A.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B.经毕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变革
C.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D.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18.《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其中有题为: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
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B.大米成为了主要的商品
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D.政府推行抑制商业政策
19.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最为久远,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B.印刷术C.火药D.造纸术
20XX年,中国文明的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文化、财富
和力量达到了新的水平,具有世界中心的地位。
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事实是,中国在这一时期()
①开始出现国际性大都会②四大发明传播海外③商业空前繁荣,外贸兴盛④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
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
发展的特点是()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②重视实用技术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④注重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
形反、不知何用。
识者曰:
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从材料中可以
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北宋初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推广B.宋代娱乐场所中已注重科技普及
C.铜活字技术在北宋就已经发明了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23.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
片。
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以为纸。
?
?
自是
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两汉时期纸是唯一的书写材料24.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风”,在建筑、绘画和各种日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当时有些欧洲人曾说,中国风格已控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和家具,不久恐怕连基督教堂上的装饰也将加上金龙和宝塔了。
材料现象反映了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B.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C.中西科技差距日益拉大D.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25.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
?
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
?
(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26.王国维曾说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