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docx
- 文档编号:29438865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68.53KB
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docx
《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大纲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三、知识结构:
成功之处: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
失败之处:
与旧势力妥协告终,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走上富强道路。
四、重点探析
1、如何理解及评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理解: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个纲领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三个方面的历史任务。
其具体含义是: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中国为民族独立国家,这在客观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政治革命的根本体现,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通过国家核定地价,逐步收买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
(2),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等,具有很大的空想性。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4),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的最高峰。
它具有双重性,这源于其阶级性,也必将导致其实践的双重结局。
评价:
(1),进步性: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要求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民权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想要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
在当时的条件上,这些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局限性:
三民主义中国资产阶级制定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与民主性
①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②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③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④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⑤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精神,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⑥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2)局限性:
《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倒退。
3、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的关系
(1)区别
①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装斗争等。
②因武昌起义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称为辛亥革命(即广义上的辛亥革命)。
(2)联系
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推动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②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目的。
③辛亥革命失败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都没有发生变化,中国还将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如何认识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
(1)中华民国是1912~1949年中国的国名,南京临时政府则是指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领导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央政权。
(2)中华民国分为三个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3)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则是以“中华民国”为招牌,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联合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则是国民党新军阀找着“中华民国”的旗号,实际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
5、评说辛亥革命的成败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成功:
革命党人的目标基本实现
1.推翻了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国。
2.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
主要从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来看
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这个中国封建势力的代表所夺取。
2.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没有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6.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
①主权在君还是主权在民,是传统国家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分水岭。
建设主权在民的国家,是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政治近代化的本质特征。
②西方列强的入侵触发了“天朝”深刻的国家危机,又激起先驱者对外部世界和西方国家制度的朦胧向往。
经过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介绍,外国传教士、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人士的输导,康、梁、潭、严等维新人士的思想启蒙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勇敢尝试,议会制、三权分立、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先进思想广为传播。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
”“民之自由也,天之所畀也。
”类似的惊世咳俗之论,猛烈抨击了“朕即国家”、“皇权至上”等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从理论上移植了构建中国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③正是在国家观念更新和国家制度变革的互动中,孙中山以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趋利避害的价值尺度,融会中西,继往开来,系统探究国家理论,创立了以三民主义打造近代国家的政治理念,并以“知难行易”为实践指导,百折不挠地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而赴汤蹈火。
从世界大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顺潮流而动;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都超越了前人与同辈,将中国近代国家推进到最高水平。
④西方近代的国家学说和政治体制也是五花八门。
孙中山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融为一体,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将革命党人团结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从而推动了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使救亡图存的运动与政治近代化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推动中国走向民主、文明、富强之路。
7.孙中山为什么让位于袁世凯
①客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欢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凯莫属。
武昌起义发动成功,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但是社会动荡,列强环伺;而革命尚未成功,清军尚在眼前。
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铁碗人物来完成革命的任务—推翻清政府,同时又帮助他们稳定秩序,清除内乱,迅速体育内政,以防外人干涉。
第二,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成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欢呼。
第三,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拥袁弃孙”。
武昌起义后四天,以立宪派为主的江浙政治代表,就开始制定拥护袁世凯以收拾大局的计划。
他们一方面让拥有实力的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以顺应一致要求共和的全国人心;另一方面则压迫革命党人交出政权,由袁世凯当共和政府的大总统。
立宪派看好袁世凯,革命党人也是如此,就连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以及汪精卫等也看好袁世凯。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复杂动荡的局势,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民国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
第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缺乏经费,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革命党人拥有了半壁江山,但离革命的真正胜利甚为遥远。
革命党人要兴师北伐,各级政府机构要正常运转,这都需要大量经费,而当时国穷民困,各地库存空虚,列强又迅速控制了海关税款,使革命党人举步维难。
可以说,此时革命党人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财政问题最为突出。
孙中山“让位“固然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比较而言,财政困难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②主观原因
第一,革命党人对掌握政权缺乏思想准备,以为中华民国建立后,只剩下建立民国的问题了,从而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
襟怀虽坦荡,但也反映革命党人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没有一个成熟的组织政府的准备方案。
于是,大权旁落也就成了自然的事。
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才能。
从同盟会来说,可以说它还不具备领导全国的规模,还不成熟。
并且革命党人常年寓居海外,从事的多是些革命暴动和宣传,对于任何管理、组织一个国家,并无实践经验。
他们与长期宦海浮游的立宪派和其他新旧官僚相比,明显缺乏政治经验。
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本位”思想对孙中山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的政治抱负之一。
在孙中山看来,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受到的约束,不仅来自《临时约法》,而且还有他自己的诺言和誓约,即中国人对政治家持信守约的责求。
孙中山让位也与其信守的“民本”思想有关。
8.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
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
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三民主义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它的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是它的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9.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
将辛亥革命认定为资产阶级革命,是多年来的主流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发生之时,中国业已存在着一个作为新兴社会集团的民族资产阶级,它尽管幼稚和弱小,但确实“形成了一股阶级的力量”,足以扮演发动和领导一场革命的角色,是这个阶级的中下层政治力量的代表,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他们提出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体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和趋势的纲领及方针政策,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付诸社会实践。
有的论者持有不同意见。
如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一次国内民族革命运动,它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以推翻满民族的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
近年有的学者则这样对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提出质疑:
如果把资产阶级狭义地理解为“资本家阶级”,那么辛亥革命还在较大程度上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即使对资产阶级作相对广义的理解,孙中山等人虽然可以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但他们并非就是资产阶级;从孙中山等人提出的革命纲领及其实践是否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看,其民生主义纲领至少在主观上并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因为它并不主张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而是要节制资本。
10.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
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
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11、辛亥革命的背景
社会基础:
义和团运动失败和《辛丑条约》;清末新政中的“预备立宪”骗局
经济基础: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思想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军事基础: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烘托了革命的氛围,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知识拓展
旧制度的自我调整最终没有达到统治者的预期。
历史实践表明,清政府所作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成为思想上反对他们的主力军;振兴商务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成长;新政也使得清政府内部分化出越来越多的异己力量。
因而,当新政正在艰难进行之时,等待已久的中国人民再没有耐心和信心继续支持清王朝,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行动起来。
第六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的“新政”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1.日本与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染指:
①沙皇俄国对东北的染指: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辛丑条约》订立后,帝国主义各国军队陆续从华北撤走,但沙俄的十几万大军仍然盘踞在我国东北,直到1903年10月,俄军非但不遵循《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规定按期从东北撤军,而且重新占据沈阳,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的野心。
②日本、沙俄对东北的争夺与日俄战争:
⑴日本、俄国对东北的争夺: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⑵日俄战争:
1904年2月,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
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双方海、陆军全力进行厮杀,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1905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议和,并于同年9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俄国势力退出南满,其所有在南满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日俄战争结束。
2.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
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在西藏燃起战火,强迫西藏地方官员签订不平条约,妄图把西藏变成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长江流域也出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权益的紧张局面。
这种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才告缓和。
3.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①在政治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
②在经济上,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与此同时,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
此外,帝国主义还加紧了对中国矿山、铁路等利权的掠夺。
二.清末“新政”
1.“新政”实行的背景:
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得以苟延的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官制。
1901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
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
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
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
但官制改革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弊端。
②改革兵制。
1901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西制西法西器的“常备兵”。
1904年,练兵处和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常备兵“36镇,总共为45万人。
③改革学制。
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1901年,清廷下令各省科举考试改试”策论“,废除八股,奖励出国留学人员。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5年下令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随后,建立大量新式学堂。
④奖励工商。
主要是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振兴工商业的有关立法,还公布了一些奖励兴办实业的条例和有关章程。
3.如何评价清末“新政“:
总的来说,清政府的“新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踏,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其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这不能不使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怀疑,也使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发展高潮,商办民用企业的突飞猛进是这时期的特色。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和组织程度有所加强,各地商会组织得到发展。
不过,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较多联系,而民族资产阶级下层又过于软弱唯上层人物马首是瞻,故民主革命的倡导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1.孙中山: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先,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
青少年时代,便在美国檀香山的美、英等西方国家开设的学校里读书。
1884年中法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他产生了反清思想。
2.兴中会的创立:
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上书李鸿章,陈述治国大计。
同年秋冬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组成兴中会。
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提出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随后开始联络广东各地会党、绿营和防营,秘密策动广州起义,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被迫逃亡海外。
流亡国外期间,孙中山在美、英等国宣传革命及考察西方社会,民主革命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1897年,孙中山由加拿大转赴日本,与戊戌政变后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多有接触,并曾就联合反清问题多次与康、梁会谈,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孙中山加紧在广东策动起义。
1900年,被孙中山派往惠州的郑士良等人发动了起义,连败清军,发展迅速,后因弹尽粮绝,坚持半月后被迫解散。
惠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
这说明民主革命事业逐渐得到较多的支持,开始呈现出新的局面。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小团体的出现
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3年前后,在上海和东京这两个青年知识分子与留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兴起了一个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革命书刊如雨后春笋涌现,预告了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将蓬勃发展。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品中,影响最大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①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早年曾受改良思想影响,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后转变
政治立场,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1903年,他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传诵一时的《驳康有为革命书》,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康有为的“保皇”主张。
②邹容,四处巴县人,留日学生。
1903年,他从日本回到上海,发表了脍炙人口的《革
命军》,以满腔热情歌颂革命,歌颂民主,论述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③陈天华,湖南新化人,留日学生。
1903年,写成《警世钟》和《猛回头》两本小册子,以通俗流畅的文字,较透彻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走民主革命的道理,并对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民族灾难作了深刻地揭露。
④革命派在批判封建礼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号召。
女革命家秋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广大妇女的压迫,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投入民主革命的斗争。
2.民主革命团体的创立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国内出现了许多小的革命团体。
1903年,留日学生秦毓鎏等组织了青年会,后其成员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并改称军国民教育会。
同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1904年,湖北革命志士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
同年,陶成章、龚宝铨等联合江浙一带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组成光复会。
三.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3年以后,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爱国运动兴起。
首先是1903年爆发的拒俄运动,旨在抗议俄军拒不撤军的侵略罪行,留日学生甚至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抗俄。
1905年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抗议美帝国主义虐待华工、迫害华侨、拒不废除期满的限制华工条约。
1907年江浙两省人民开展了抵制英货运动,1908年山东发生抵制德货运动,同年两广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与此同时,从1903年起,各省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控制中国铁路、矿山的收回利权运动逐渐在全国开展起来。
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等,显示了广大人民激昂的爱国热情,也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积极性。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孙中山十分欣慰。
从1902年至1905年,孙中山进一步加强了在海外的革命思想宣传,并积极发展革命组织,扩大革命影响。
1095年夏,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积极联络个革命团体领导人,倡议成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以便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
8月20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
2.三民主义的内容:
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