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知识梳理+例题精练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9653759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3.74KB
专题06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知识梳理+例题精练解析版.docx
《专题06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知识梳理+例题精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知识梳理+例题精练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6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知识梳理+例题精练解析版
专题06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
【教学目标】
1.感悟小说主旨,掌握启示类答题要点;
2.运用所学知识,建构答题思路。
【知识梳理】
考点:
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
题型
答题格式
小说主题
主题的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主题概括常用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基本结构
主要内容+思想感情
语言模式: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的形象,暗示了……抒发了(呼吁)……
感悟启示
答题格式
1.谈看法、感受、启示。
需要紧扣小说主题,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作者的观点。
2.做评价。
首先,要有明确的表态,赞同或者反对,不能模棱两可,然后阐述理由。
3.结合生活实际。
①举自己生活中的事例。
注意一定不能“假结合”(所谓“假结合”指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概括性表述),事例必须是具体的;
②紧扣观点进行一句话总结。
4.根据链接材料,结合原文,写出探究结果。
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主要观点,再结合原文,表达观点。
即:
材料主要观点+正如文中——综上所述,我认为。
【例题精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题)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
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
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
一进门就对老伴说:
“有吃的吗?
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
”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
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
“这一整天都没吃?
”
“上哪吃去?
”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
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
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
“有情况啦?
”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
“我又不傻。
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
”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
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
“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
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
“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
你看着办吧!
”
“有难处,这不假啊!
”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又说道:
“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
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
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
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
装吧装吧!
啰嗦个啥!
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
“对!
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
说实在的。
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
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
”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
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
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
”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
“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
“这两天没吃啊?
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
“饼!
也行啊!
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
”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
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
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
用手掌抹了抹嘴,说:
“留给铁栓吧!
”
“你喝了它吧!
”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
嗨!
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
”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
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
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
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
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
”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
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
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老寿:
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
(1)→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
(2)
老甘:
(3)→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2.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
”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
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答案】
1.
(1)把所有粮食装成四袋
(2)发现老甘留下两袋粮食(3)准备转移队伍
2.老寿已决定为革命献出所有的粮食,清楚这样做会给家里带来困难,因此感到愧疚,无法直面老伴。
这个细节反映了他复杂的心理。
3.要点:
①脾气急躁,心直口块;②个性坚强,深明大义;③体贴温柔,爱护家人。
4.合乎题意即可。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情节的梳理。
围绕“粮食”,开始写了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随后回到家“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
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老寿把饼切好”装进第四个口袋,之后老甘来到老寿家取粮食,走后“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
从老甘的角度概括:
开始老甘告诉老寿他们决定转移队伍“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接着按约定来取粮,最后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有难处,这不假啊!
’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有难处,这不假啊!
”写出了老寿自知家里的困难,感觉苦了老伴和孩子从而产生了愧疚的心情,“仍旧两眼瞅着地上”表现了老寿献粮的决心已定。
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老寿矛盾的心理。
3.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从文中“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
你看着办吧”“话多,也多在理上”可以看出老寿的妻子心直口快;“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唉!
装吧装吧!
啰嗦个啥!
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可以看出她内心坚强,深明大义,支持,革命工作;从“心疼”“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你喝了它吧!
”可以看出她温柔体贴,对家人照顾细致入微。
4.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的探究。
文中的线索是“粮食”,围绕这一线索表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结合对全文的理解,首先我们看到老寿及其妻子将家里所有的粮食都奉献出来,并且在老甘来取粮时诚恳的向其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那种愧疚之情显现出来,表现了老寿对革命同志、对党的忠诚。
而老甘甚至百姓的苦难,但是又不愿伤了老寿的一片心意,于是在取粮时偷偷地留下了两袋粮,这表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和体贴。
综合起来这篇文章要表现的应该是一种民拥军、军爱明的鱼水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二、(2021·福建漳州·九年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自来水
秦德龙
①天立医院的医生为我做了检查。
检查的结果,令人吃惊:
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
我怎么会得这种怪病呢?
②我对医生说了实情。
几年前,我到一个边远山区挂职锻炼,吃住都在老乡家。
说实在的,山里很穷,很落后,老乡有了病,也只是喝碗白开水,顶多熬点稀粥喝。
这里的人,靠天吃饭,吃水要到山里去挑,山里有山泉。
当然,山里吃的喝的都是绿色环保食品,绝对不会有任何污染。
③山区是没有自来水的。
可我怎么会得上自来水依赖症呢?
④“问题就出在这里。
几年来,你一直喝的是山泉吧?
”
⑤“那当然,我一直喝的是山里的水,吃的是山里的饭和菜。
我一天都没离开过山区!
”
⑥“你还没听懂我的意思。
我是说,正因为你没离开过山区,一直用山里的水烧饭,你才会得上这种怪病。
”
⑦我愕然了。
⑧医生吩咐护士给我挂瓶子输液。
“输液吧,输几天水,你就好了。
”
⑨护士很快就给我挂上了吊针瓶子。
然后,拍拍我的手背,让血管鼓起来,一针攮了进去。
扎上吊针后,护士又调了调流速,让药液缓慢有序地滴入我的身体。
⑩我忍不住问护士:
“请问,您给我输的是什么药?
”
⑪护士爽快地答道:
“自来水。
”
⑫我大吃一惊:
“自来水?
怎么不给我打药呢?
”
⑬护士笑道:
“这就是药啊,你得的是自来水依赖症啊。
你体内缺少自来水,所以,才给你输自来水!
”
⑭真是气死我了。
我输自来水干什么?
我到医院干什么来了?
我就是来打针吃药的呀!
我拔掉针头,找到了医生。
⑮医生望着我,笑道:
“你几年没喝自来水了,也没吃自来水煮的饭了,当然要给你输自来水了。
为什么不叫你端杯子喝呢?
那样治病,看起来快,实际上慢。
自来水,必须进入你的血管,才能全面吸收。
你明白吗?
”
⑯我目瞪口呆。
暗暗承认医生说得有道理。
可我似乎还是不明白,自来水真的能治病吗?
⑰医生让护士重新为我扎上了针。
既来之,则安之吧。
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打完针,我决定去查查自来水的功能,也许能得出结论。
⑱化验室主任接待了我。
她耐心地为我讲解了自来水的构成,还写出了分子式让我看。
她特别强调自来水里都放有漂白粉,而漂白粉的成分就是药物。
她还说,城里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漂白粉的指标需要不断地修改,否则的话,就遏制不住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⑲原来,几年前,我已经喝惯了城里的水,吃惯了城里的粮食和蔬菜。
我的身体,早就对城里的自来水产生依赖了。
到山区挂职后,不吃城里的自来水了,改变了饮食结构,我的身体反倒不适应了。
所以,医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我的身体补充城里的自来水。
⑳山区的老乡很挂念我,房东老弟特意进城来看望我了。
他提来了一个很大的篮子,用毛巾盖我猜想,里面都是我爱吃的东西,小米啊、红薯啊、山果啊。
可我没想到,篮子里只有一瓦罐泉水。
(21)房东老弟指着山泉说:
“这是让你润嗓子的。
多喝点泉水,好得快。
泉水甘甜,没有任何污染!
”
(22)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据“实”相告:
“放这儿吧。
今天,我输了很多水,肚子已经饱了。
”
(23)房东老弟走了,留下了那罐子泉水。
(24)我提上瓦罐,将里面的泉水倒掉了。
不这么做,我的身体怎能复原呢?
我不需要再喝山里的泉水了。
(25)每天,我都要到医院排队输水,输自来水。
过了些日子,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了。
看来,自来水真是神奇。
(26)病好后,我没有再到山区去,却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看似荒诞实则真实,一定程度符合现实生活情理。
B.“我”将房东老弟特意送来的那罐子泉水倒掉,表明我采纳医生的治疗建议。
C.以“神奇的自来水”为标题,“神奇”一词褒词贬用,讽刺了自来水的效果。
D.小说围绕“我”得自来水依赖症这一事件,按看病、治疗、病愈的情节推进。
2.请概括文章中“我”心理的主要变化。
3.文章叙述了“我”生病前在边远山区的生活,从全文看,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我”“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结尾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5.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就主题和写法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答案】
1.C
2.吃惊——疑惑——无奈——忧虑。
3.①交代病因;②引出下文的治病、老乡看望等情节(或与老乡看望等情节相呼应);③将山区的绿色生活和被污染的城市生活作对比,突出主题。
4.暗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思考。
瓦罐里本来是山区老乡来看望我装无污染的山泉水,而山泉水正是我生病的源头,引起我们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思考。
5.主题: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文章描述了城市饮用水日益污染,并通过“我”得自来水依赖症且依靠自来水医治的怪相,讽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
写法:
小说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将山区的绿色生活和被污染的城市生活作对比,无污染的山泉水让“我”生病,而因水污染不得不加入漂白粉的城市自来水居然是治病的良药,突出环境污染对人身健康的影响。
【分析】
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C项“讽刺”的对象用错,不是对“效果”本身的讽刺,而是对荒唐治疗且有效这件事背后社会现象的讽刺。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中人物心理。
第①段中“检查的结果,令人吃惊”表现“我”吃惊的心理;第①段中“我怎么会得这种怪病呢?
”第③段中“山区是没有自来水的,可我怎么会得上自来水依赖症呢?
”表现“我”疑惑的心理;第(24)段中山区老乡送来山泉水,“我”却倒掉泉水,“不这么做,我的身体怎能复原呢?
”表现“我”的无奈;(26)段中病好后“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表现“我”虽接受了得自来水依赖症的现实,却对现实忧心忡忡。
3.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
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依次作答。
本篇小说交代了环境(背景):
即事情发生的原因——生病的原因是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情节:
一般有“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呼应”的作用。
引出下文的治病、老乡看望等情节(或:
与老乡看望等情节相呼应);主旨:
一般点明手法,采用“通过……揭示……主题”的格式。
小说叙述了“我”生病前在边远山区的生活,将山区的绿色生活和被污染的城市生活作对比,突出主题。
4.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
作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上:
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
写“我”病好后的状态“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联系文章(23)段“房东老弟走了,留下了那罐子泉水”可知,瓦罐是山区老乡来看望生病的“我”,装山泉水用的,而“我”的病正是无污染的山泉水引起的,“发呆”表明“我”在思考或疑惑。
由此暗示文章主旨,引起我们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思考。
5.本题考查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主题方面:
1.从无污染的山泉水让人生病,而城市自来水却是有效的良药,可以看出这是为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
2.⑲段“我已经喝惯了城里的水,吃惯了城里的粮食和蔬菜。
我的身体,早就对城里的自来水产生依赖了”,虽然城里的环境已经严重污染,但是“我”已经习惯,而且必须依赖下去,由此得出人们对被扭曲的生命方式或生活态度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
写法上:
采用对比。
我从城市到山区,人人向往的无污染的山区生活却让我生了病,而城市虽然受到了严重污染,自来水却能让我康复,两种生活进行对比,突出环境污染对人的影响,引起读者的思考。
三、(2021·山东蒙阴·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块煤的热量
朱成玉
①那个冬天很冷,世界仿佛被冻僵了。
②邻居是个租户,一个离婚男人,带着儿子一起过。
男人没有文化,只能扛着个大板锹去蹲站点卖苦力。
③男人没钱买煤,只好上后山去砍柴烧。
下了大雪,很难找到干柴,他就扛了些很粗的树根回去。
因为柴火湿,冒了一屋子烟。
满屋子只有炕头一巴掌大的地方是热的,孩子就坐在那一巴掌大的地方,摆弄他自己最喜欢的玩具,那些大小不一样的积木,都是别人不要的,他一个个积攒下来,他用这些大小不一样的积木搭一个房子,他说要盖一个不用在屋子里戴帽子的很暖和的大房子。
④母亲心软,总想找借口接济一下他们,可是男人却从来不肯接受我们家的施舍。
转眼到了年根,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男人照例每天都空着手回来。
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零星地放鞭炮了,他的孩子却只能眼巴巴地听着别人的快乐在空中炸响,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幸福在夜空绽放。
男人看出孩子的心思,买回来了一小串鞭炮,孩子蹦得老高。
不舍得放,一个个拆下来,每天男人走的时候他放一个,他说给爸爸送行,男人回来再放一个,他说给爸爸接风。
那些淘气的孩子就经常过来嘲笑他,说他的炮像放屁。
要个没个,要响没响。
就拿出他们的炮当着他的面放。
这个时候,我的母亲就会跑出来把那帮孩子撵跑,心疼地搂着他,顺道往他的口袋里揣进去几颗糖果。
孩子不舍得吃,说是要和爸爸一起吃。
天气冷,母亲让孩子在我们家住下,孩子不肯,他说要回去给爸爸捂被窝,“爸爸一个人住,被窝里会很冷的。
”
⑤半夜的时候,父亲说,好像有人在偷我们家的煤。
就提着手电要出去查看。
母亲把父亲拽了回来,说,让他烧点吧,一定是三九天,冷得受不了,怪可怜的!
⑥第二天,母亲果然看到煤堆上少了些煤块,但不是很明显,应该是很少的几块。
男人经过的时候,就有了些很不自在的感觉,匆匆打了声招呼就从母亲身边溜了过去。
母亲叹了口气,把煤堆仔细翻了一遍,把一些大大小小的煤块都放到了上面,她想这样更适合他来“偷”。
⑦果然,一连几个夜里,男人都过来偷煤。
本来我们一直是住东屋的,母亲偏偏让我们搬到西屋来住,为此,父亲专门搭了一个炉子,把西屋烧得很热。
对于我们的不明白,母亲解释说,这样我们与隔壁的这面墙就会是暖山,多少也会让那边少些寒气。
⑧大年三十那天,男人拎着几个鸡蛋和几条窄窄的刀鱼回来了。
那是他所有的年货,他说要给孩子做点好吃的。
⑨三十晚上,我们拿着大串的鞭炮要“接神”,母亲把隔壁的孩子喊了出来,和我们一起放鞭炮。
我和姐姐还把自己的“魔术弹”交到他的手里,让他举着来放。
孩子高兴极了。
接完神,父亲对男人说,过来一起吃年夜饭吧,陪老哥喝点酒。
拗不过父母的一再相劝,男人就和孩子过来了。
不忘端着他做的那盘刀鱼。
喝了些酒之后,男人就有些醉意,很不男人地流了眼泪,开始向我们忏悔他“偷煤”的行为。
父亲说,冬天总是要烧些煤的,你那个屋子墙皮薄,只有煤的热量才能抵得住那些冷气。
大人倒好说,总不能把孩子冻坏了。
要烧煤就过来撮,这个冬天太冷,咱们一起捱,总会捱过去的。
⑩一块煤到底有多高的热量,男人心里清清楚楚。
它们不仅暖和了那一个冬天,还暖和了一颗僵硬的心。
就像这刚刚喝下去的烈酒,在心底火烧火燎的,把整颗心都点着了。
1.文章开头第①自然段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试分条陈述。
2.文中母亲对离婚男人一家的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零星地放鞭炮了,他的孩子却只能眼巴巴地听着别人的快乐在空中炸响,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幸福在夜空绽放。
(从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赏析)
(2)母亲叹了口气,把煤堆仔细翻了一遍,把一些大大小小的煤块都放到了上面,她想这样更适合他来“偷”。
(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
4.认真阅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探究小说的主旨。
【答案】
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②引起下文因天冷,男人没钱买煤而偷煤的故事情节;③为下文写母亲对离婚男人的照顾作铺垫。
(意近即可,②③也可合并表述为“引起下文因天冷,男人没钱买煤而偷煤的故事情节;③为下文写男人偷煤和母亲对离婚男人的照顾作铺垫”)
2.①母亲关照孩子,送给他糖果。
②离婚男人偷煤,母亲阻止父亲去查看。
③母亲让父亲搭炉子,把西屋烧暖和。
④年三十母亲将隔壁孩子喊出来和我们放鞭炮。
3.
(1)“眼巴巴”用形象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小男孩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放鞭炮深感羡慕,又急切盼望的心情,也写出了孩子内心的无奈。
(2)“翻”“放”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
4.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它去温暖别人,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分析】
1.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
首段两个句子,“那个冬天很冷”突出天气的“冷”,这也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冬天。
“世界仿佛被冻僵了”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进一步突出冷的程度,正因为天气冷,由下文第③段“男人没钱买煤,只好上后山去砍柴烧。
下了大雪,很难找到干柴”可知,才有了下文男子没钱卖煤,到我家偷煤的事件,也为“我”的父母对男子的照顾做了铺垫。
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解答此题应到文中先找到相关的事件,然后再概括。
题干问题是“母亲对男子一家的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阅读文章,由第④段“这个时候,我的母亲就会跑出来把那帮孩子撵跑,心疼地搂着他,顺道往他的口袋里揣进去几颗糖果”可知,母亲关照孩子,送给他糖果。
由第⑤段“母亲把父亲拽了回来,说,让他烧点吧,一定是三九天,冷得受不了,怪可怜的”可知,离婚男人偷煤,母亲阻止父亲去查看。
由第⑦段“本来我们一直是住东屋的,母亲偏偏让我们搬到西屋来住,为此,父亲专门搭了一个炉子,把西屋烧得很热”可知,母亲让父亲搭炉子,把西屋烧暖和。
由第⑨段“三十晚上,我们拿着大串的鞭炮要‘接神’,母亲把隔壁的孩子喊了出来,和我们一起放鞭炮”可知,年三十母亲将隔壁孩子喊出来和我们放鞭炮。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眼巴巴”是形象的神态描写,这一词语写出了小男孩见到其他孩子放鞭炮的向往和羡慕。
也写出了孩子知道自己艰难的家境,难以买鞭炮的无可奈何的心理。
(2)“翻”“放”是动词,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仔细翻一遍”“放在了上面”是母亲为方便男子“偷煤”后的动作,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善良。
4.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
文章结尾段“它们不仅暖和了那一个冬天,还暖和了一颗僵硬的心”运用比喻、一语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指煤给挨冻的人们以温暖,实际上指经过这一系列事情,温暖了离婚男子的心,也改变了他的想法,突出了文章人间真情的主题,只有彼此温暖,社会才会有温情和温度。
四、(2021·山东临清·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倔三爷与二维码
许福元
①倔三爷面前的青菜,新鲜水灵琐碎丰厚。
小茄包、扁豆角、莴苣菜、白不老。
顶花带刺的秋黄瓜一小堆,心里美萝卜连缨子摆了一排,闪着露珠的细茴香用马兰草捆成小把,沾土气的紫根韭菜渗出水珠。
还有挂白霜的象鼻倭瓜,带软绒毛的青瓠子。
②顺和花园小区东门外马路边,像倔三爷似的小地菜摊,不只七八份。
都是村民利用开发区墙外的零星土地,“捡十边”辛勤耕种收获的。
③旁边卖梨卖栗子卖猕猴桃的外村人都用二维码收钱了。
三蹦子车上放一块木板,上面贴着一张纸,纸上印有“豆腐块”,“豆腐块”上是“豆腐渣”,又像是蚂蚁窝。
买的人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嘟的一声,就算付钱了。
④倔三爷见了,觉得新鲜又怀疑,问:
“这就叫收钱了?
”那人很得意,“收了。
”“真收了?
”“真收了?
”“那还有假?
”卖猕猴桃的人有点卖弄,“倔三爷,您倔过时了。
您应该与时俱进。
”倔三爷呵呵一笑,用老树根似的手,指着木板上的“豆腐块”问:
“那叫什么玩意?
”“二维码。
”倔三爷用鼻子哼一声,“我看是二百五。
”
⑤话音刚落,真来一个“二百五”,黄毛,公鸡头,脖子上吊着金链子,臂上纹着龙。
骑一辆大摩托,呜地停在车槽帮前,车也不灭火,也不问价,嚷一声,来一百块钱的!
卖主很高兴,赶紧将称好的猕猴桃用塑料袋装了,放到他摩托车前边小筐里。
那买主掏出手机,划拉几下,照二维码一扫,说了声:
“看好了,钱给了。
”一踩油门,屁胶冒烟就颠了。
那卖主看一眼手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06 体悟小说主题解答感悟启示知识梳理+例题精练解析版 专题 06 体悟 小说 主题 解答 感悟 启示 知识 梳理 例题 精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