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一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735892
- 上传时间:2023-07-26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8.10KB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一教案.docx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一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一教案
高中人教版语文
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诗词常识选讲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定义
2.了解意象、意境的区别与联系
3.初步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说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也认为: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
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中认为: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
“象”即形象、物象。
“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分析诗歌时要注意区分诗中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
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
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有着多种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
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
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
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
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
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
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
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
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
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二、诗歌鉴赏的意象和意境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常感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因此,掌握鉴赏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
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
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
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
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
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臧克家的“老马”忍辱负重,而曹操的“老骥”却志在千里。
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二)巧析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学会分析意境能有效地提高诗词鉴赏的水平。
三、体会诗中的情感
在中国这样的诗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钟嵘《诗品》中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别林斯基说:
“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
体会诗的情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诗人的思想生平
3.把握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四、布置作业
预习《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宛如一枝枝绽放的奇葩,装点着文学永恒的春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一位笔挟风雷的诗人。
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生活,记载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他的诗词,既是他革命人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我们学过《沁园春·雪》,能不能背诵一遍?
生齐背《沁园春·雪》。
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板书: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认定本课学习目标。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这首词是写秋天的。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
二、写作背景介绍。
1、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相传东汉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背景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画面,来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而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是要表达砥柱中流的气概。
这种环境,正是一位思想者最喜欢的。
师:
再接着往下欣赏,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看”字,它包括哪些内容?
生: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7句。
师:
共7句。
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生:
望。
)
师:
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找同学来读一下。
师: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
(生读)
师:
这几句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
描写的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
“鹰击长空”怎样看?
写的什么景?
“鱼翔浅底”怎样看?
写的是什么景?
师:
这几句写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
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对。
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
现在我读这几句,再来表演一遍好吗?
神态要自然,要从容,有伟人的气度。
师:
雨果说: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黑格尔说: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让我们闭上双眼,放飞思绪,给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出示原词,欣赏手迹。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用标准的范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把握。
﹡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三、诵读感悟。
大家边看课文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2,朗读全诗,进一步熟悉全诗内容
⑴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⑵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意境和词人胸襟。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品评、鉴赏。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生:
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师: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增强了表现力。
师: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
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
对。
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身处险境的诗人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这个“独”字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还记得吗?
师:
背得很好。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
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
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
抬望眼,雄鹰舒展强劲的羽翼,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自由地翕乎往来,游戏水中……
师:
让我们一起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放音乐)
第一步,勾勒形态:
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
把黑白变为彩屏,火红的枫林,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江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
金风送爽,满山的枫叶,像烈火熊熊燃烧,江水缓缓流淌,千百船只竞相踏浪穿波,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
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被风鼓紧的白帆,游鱼闪闪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
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
感觉到秋色的美好吗?
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师:
这几句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
(生:
染、击、翔)
(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师:
“染”为什么用得好?
生:
用了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师:
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只是读来让人心上黯然。
师:
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生: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会让人联想起哪句诗?
二者有无区别呢?
生: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意境开朗,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
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的形势,其内涵更深一层。
师:
“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飞”可以吗?
生:
不好。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师: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生:
“翔”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
从物理学上讲,“翔”比“游”受的阻力小,当然更轻快自由了。
说得好。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
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据工作人员回忆:
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
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毛主席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值得学习。
师: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
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
号召和呼唤)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师:
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意象密集,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将一幅壮美的湘江秋色图栩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望==>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师: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
(生:
色彩斑澜,生机勃勃。
)
师:
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美不胜收。
师: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
愁,离人心上秋也。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总会让人想到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还有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
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
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他笔下的秋景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
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
”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个“怅”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其实,“怅”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种深邃的心境。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生:
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补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25年,工农运动蓬勃兴起,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内部关于革命领导权问题的争论。
)
下面齐读上阕。
五、教师小结。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
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
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课 高中语文 必修 第一 单元 综合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