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docx
- 文档编号:30156810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49.07K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docx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品课程课件
主 讲:
漆国江(教 授、系主任)
小组成员:
李萍丽、郑宜君、孙淑桥、蔡雯雯、段昭华、向钘
一、选定教材:
人大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导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
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
(1)哲的字义解释
A、中国汉语解释:
聪明
B、希腊文的解释:
爱智慧(philo+sophia)
(2)哲学的字义解释
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2、哲学的真正含义ﻫ
(1)什么是哲学?
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
A、世界观的含义:
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B、分类:
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ﻫ
(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为什么):
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
ﻫ
(2)哲学的二重性:
ﻫA、知识体系(真理)ﻫB、意识形态(信念)ﻫ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
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
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
第二,学科特点不同:
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ﻫ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ﻫ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
(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
(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
(3)恩格斯的总结: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简要解释本原、第一性)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哲学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1)古代哲学侧重于本体论研究
(2)近代哲学侧重于认识论研究
(3)现代哲学侧重于结合型研究(补充:
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
4、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不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回答
A、唯物主义含义: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哲学派别就是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含义: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2)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回答(补充)
(3)正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唯心主义为何长期存在?
第一,认识方法的不科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第二,认识过程中的现象蒙蔽.
第三,人的活动特征导致。
B、两者区别的意义:
划分出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是结果实的智慧之花。
唯心主义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
C、消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问题上的谬误(唯物主义重物质,唯心主义重理想)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1、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中国的“五行说",古希腊的泰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等。
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历史领域中不能彻底坚持唯物主义。
这些特点也可以概括为直观性、非科学性、唯心史观。
)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缺陷:
第一,机械性
第二,形而上学性
第三,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也即唯心史观
(3)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3、唯心主义形态在当代的变化——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
4、哲学发展中充满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5、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ﻫ的对立和斗争
(1)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形态
A、古代朴素辨证法
B、近代唯心辩证法
C、现代唯物辨证法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独立,总是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
6、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1)基本含义
A、科学主义——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B、人本主义的三个含义
第一,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是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第二,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第三,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最典型的人本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工业革命的强力推动
(2)资产阶级的巨大胜利
(3)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长及其运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1)现实理论问题的解决方案
A、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B、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
C、英法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成就及马恩的批判继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近代科学的大发展为新的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提供素材
(2)三大发现提供了前提和佐证
A、细胞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提供前提
B、科学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佐证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努力和创造性活动
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
(2)提历史唯物主义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显著区别。
(3)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主义的两种表达。
(4)历史的误会需要逐步清除.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意义。
(2)科学的实践观成为新旧哲学的显著区别标志.
(3)实践内在关系的内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意识关系.
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他的无产阶级性。
这种革命性又表现为他的实践性。
3、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于他的彻底的批判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发展。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3、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认真学习理论
2、切实加强实践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看法——物质的某些属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恩格斯的观点——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看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时间和空间: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广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运动绝对,静止相对。
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离开绝对运动谈静止,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2、时间及其特点
(1)时间的含义—-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2)持续性表现——过程进行的久暂;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的长短。
(3)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3、空间及其特点
(1)空间的含义-—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2)广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
(3)特点—-三维性。
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存在。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不存在。
(3)绝对时间和空间观点是不科学的。
(4)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爱因斯坦的时空观.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
(1)古猿的体质形态
(2)古猿的群体结构
(3)古猿的生存环境
2、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
(1)劳动使工具的使用成为现实,并促进古猿手脚分化。
(2)劳动使古猿心里改变,人类意识的发端出现.
(3)语言产生.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人口
(3)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2)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3)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1、意识产生漫长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说明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外壳的语言。
二、意识: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意识的本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特征
(1)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2)反映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的。
3、意识主观性的表现
(1)意识形式主观。
意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意识的创造性.
4、意识的客观性
(1)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所认识和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2)个体意识的差别归根结底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形成的。
(3)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均为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1、意识的结构
(1)从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2)从自觉程度看,意识有潜意识与显意识之分。
(3)从发展角度看,意识可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4)从指向性看,意识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2、意识的功能
(1)意识的能动性——也即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的本质—-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对人的思维模拟的道路
(1)结构模拟
(2)功能模拟
3、人工智能与意识的本质区别
(1)机器人不是真人,电脑不是人脑
(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性
(4)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1、物质形态是多样的
2、物质形态具有同源性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
1、物质形态是分层次的
2、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具有同构性
(1)结构的不均匀
(2)旋转
(3)力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1、科学与哲学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依然继续。
2、实践意义——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地哲学诠释-—毛泽东的观点
(2)与认识论的一致
(3)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一、实践:
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实践观点
(1)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
(2)康德的伦理实践
(3)黑格尔的实践理念
2、实践的含义
(1)实践的词义含义——实行或行动.指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2)实践的本质含义——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3)实践本质含义的内涵(两层含义)——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二、实践:
人的存在方式
1、人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1)人类生存的前提证明.
(2)人与动物的区别说明。
(3)人的本质说明。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要素
(1)实践的主体(人)
(2)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
(3)实践的手段(工具等)
4、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践
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1、实践的理性结构
(1)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
(2)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
(3)体现
(1)(2)统一的评介理性
2、实践的社会结构
(1)经济结构
(2)政治结构
(3)文化结构
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1、实践的主体
(1)含义—-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主体的结构
A、能力结构-—包含三种基本要素(人自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智慧;情感和意志)
B、社会结构--包含四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
2、实践的客体
(1)含义-—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如何理解实践的客体?
A、客观存在
B、活动指向
(3)客观不是客体,只有客观进入活动指向客观才是客体。
为什么?
A、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决定
B、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决定
C、客体存在和发展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4)客体的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
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1、主体和客体形成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的工具和手段的种类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具有三要素——主体、中介、客体
(1)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2)客体是制约性因素
(3)中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物质性
4、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体现出的崭新关系
(1)目的与手段
(2)创造者与被创造者
(3)能动者与受动者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1)主体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2)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1、确定实践目的实践方案--目的性
(1)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2)目的是人的意识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3)目的总要指向一定的客体并以一定客观事实为依据。
同时,目的的提出均含有主观因素
(4)实践的过程就是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的过程
2、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1)手段的特点——人的身内器官功能和身外自然力的统一
(2)手段是过去活动的产物,是未来活动的前提
(3)实践过程的双重否定
A、主体否定客体的现成客观性
B、主体否定目的本身的单纯主观性
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1)结果——人的目的、意志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
(2)评价结果的内含
A、评价实践效果
B、评价实践效能
C、评价实践效率
(3)实践活动的继承性和选择性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应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市知情意的统一体.
2、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合。
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
3、两个世界的区别
(1)异质性
(2)发展的不同步性
4、两个世界的联系
(1)内容同构(都具有相对应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方式)
(2)规律同一
(3)互相转化
5、两个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的实践活动
(1)两个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实践是两个世界的接触点
(3)实践是两个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一是指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活动还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一是指人化自然,二是指人类社会会。
3、两者的区别——自在世界运动变化自发,人类世界的运动变化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
4、两者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
6、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
(1)自在世界构成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2)实践活动将天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相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
2、实践推动着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
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
2、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
(1)神学历史观--人类社会神化
(2)唯心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精神化
(3)自然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自然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质观-—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构成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1、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1)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2)历史演绎——圣西门初步提出,孔德和斯宾塞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阐释.
(3)社会有机体的含义——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
2、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1)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2)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3)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三、社会结构:
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1、人类交往的基本形式
(1)经济交往
(2)政治交往
(3)文化交往
2、社会结构的类型
(1)经济结构
(2)政治结构
(3)文化结构
3、人类交往的制度化就是将交往变成社会的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
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1、生产力的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1)劳动对象——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实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
是人们征服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者——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且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3、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生产力的特征——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的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2、生产关系的内涵
(1)静态——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2)动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人类社会经历的生产关系类型(经济形态)——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4、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5、经济结构的功能——生产力中的人与物的要素要通过生产关系结合;他能决定社会的其他结构,并成为其他结构的现实基础.
三、阶级:
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1、阶级的含义-—是一个经济范畴。
就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的共同体。
列宁的观点(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3、阶级的本质——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4、正确区分阶级与等级、阶层
(1)等级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一定特权和专利的社会集团。
(2)阶层是指同一阶级内部的层次.
5、阶级的产生过程
(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