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教育学简答辨析论述分析题.docx
- 文档编号:30324575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1.65MB
简明教育学简答辨析论述分析题.docx
《简明教育学简答辨析论述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教育学简答辨析论述分析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明教育学简答辨析论述分析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思考题
七、实例分析
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老师幽默地说:
“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
“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
”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
(选自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8页)
1.学习过教育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对这个学生行为进行了恰当的处理。
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重大意义在于
(一)有助于日常教育经验的科学思考;
(二)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三)可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对一、二、三点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述)
第二章教育功能练习题
三、简答题
1、教育功能的类型有哪些?
答:
(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4)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教育对文化发展有哪些作用?
答:
(1)教育的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教育的文化创造和更新功能
3、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
答:
(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教育可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3)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功能有哪些?
答:
(1)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
四、论述题
1、根据你的理解,如何看待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以生存为基的,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以幸福为上的。
2、论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除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和生态的影响之外,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1、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把人类累计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有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先前的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尽管手到当时的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但都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带有自身发展历程中的烙印。
3、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发展不同步:
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另一种是教育的发展领先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
《新疆,你怎么了?
》
新疆是产棉大省,为了解决运输的困难,使棉花及时销售,国家曾实行东锭西移的战略,把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人地操作。
一些人以新疆的企业考察后说,许多大企业的设备是先进的,甚至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合格的。
请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析新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对个体,经济,政治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中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教育可以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3、教育可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新疆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新疆的教育发展水平低,大部分新疆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操作先进的设备。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
。
。
。
。
。
。
第三章教育目的
5.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方面全面发展为目的。
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培养人的社会价值);
(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培养人的身心素质规定);(4)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五、论述题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能实现吗?
为什么?
六、案例分析题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
问题:
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
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而成为变相教育。
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
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思考题
四、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后分析说明)
1、教师要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没有严格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2、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
3、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4、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简答题
1、对教师概念这一界定包含哪些内容?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这一界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
答:
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复杂性。
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第二,创造性。
这是由劳动对旬的特点决定的。
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第三,示范性。
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第四,长期性和间接性。
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长,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5.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哪几种?
答:
(1)社会的代表;
(2)知识的源泉;(3)裁判员或法官;(4)辅导员;(5)学生优劣的观察者;(6)认同的对象;(7)父母的替身;(8)团队的领导者;(9)朋友;(10)情感发泄的对象。
6.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
(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7.简述现代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答:
第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六、论述题
2.应该怎样看待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劳动价值?
5.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应该如何定位?
七、案例分析:
案例1:
《两个孩子·两个老师》
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字,以示”训诫”。
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见《北京青年报》1999年9月21日,9月23日)。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
”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
”
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
”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桌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
”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
”讲台呀!
,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
”有的说:
”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
”王老师最后总结说:
”大家讲得很好!
讲台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
”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
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的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
改了就行了。
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摘自《中国青年报》1999年7月12日)
[问题]:
你更喜欢哪一位老师?
为什么?
你心目中的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案例2:
有一次上课时,初二(3)班的刘强不好好听课,而把旁边的同学推来搡去,扰乱了课堂纪律。
青年教师小李发现后先是高声喝斥,说刘强是“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也”;又将刘强推出教室,罚站在楼道走廊。
请分析说明:
(1)小李老师的做法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要求?
(2)小李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哪些合法权益?
(3)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对?
案例3:
种下“当教师的种子”
我是一名山村中学的教师。
我从小喜欢做老师,儿时做游戏,我总是喜欢扮老师的角色,去“教”其他小朋友。
到了小学时,又感到教师真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在我的心灵中,就种下了一颗“当教师”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尤其发生了这几件事后,我就更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
在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姓胡,他教我数学和语文,还当班主任,他讲的课非常有意思,尤其数学讲得特好,使我这个最不喜欢数学的“笨孩子”在期末考试时,竟然考到90多分,这使我很感动。
教师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啊!
会让我这个平时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在一年之内考到了90多分,使我感到教师是多么伟大。
如果有朝一日,我成为一名教师,我也要象胡老师那样,去教好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发展。
胡老师还非常和善,特别关心我们。
冬天的时候,教室里要生炉子取暖。
以前,炉子总是接近办公桌,后面的同学感到很冷,胡老师却把炉子放在教室的中心,使每位同学都感到温暖,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心里也是暖洋洋的,我想我要成为一名教师,就一定要像胡老师那样去关心爱护学生。
总之一句话,胡老师对我的影响很深,我走上教师这一行业,与胡老师有很大关系。
现在我已成为一名教师,我要用我的爱去关怀每一位我教过的孩子,我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35.)请分析思考:
(1)教师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2)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案例4:
《老师,我们还是您的学生吗?
》,评价这位教师的行为,并谈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谈谈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
一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
“语文课上,老师又把那几个好学生提问了一遍,其他的同学连看都不看一眼,更不用说被老师视为‘另类’的我们这几个坏学生了。
哎,哪有教师不喜欢好学生的呢?
谁让我们学不如人呢?
可是我想问问老师,大家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为什么我们会被分为三六九等”,为什么您的眼里要有好中坏差,为什么您总是把几个好学生挂在嘴边,我们几个还是您的学生吗,这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第六章课程测试题
五、案例
1、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
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
……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
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
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
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
此后,举手更多了。
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
2、 有理论批判杜威感伤地看待儿童,声称教育价值就是文化要素的传承,认为人性有缺陷,经验靠不住,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按儿童心理逻辑组织教材很荒唐。
而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知识要素传授给下一代,因而必须突出教材的逻辑性,坚持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逻辑组织教材。
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课程理论?
应如何看待这种理论?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3、夸美纽斯曾经写道:
“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
……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
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
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参考答案:
这段话表达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表明了教育要服务于受教育者,也就是教育要体现其服务性。
教学实践中应对学生多观察,多和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交流,发掘其真正兴趣爱好,杜绝家长逼迫学生参加各种辅导班,强迫学生学习家长指定的"功课"等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的现象的发生;对于学生擅长的学科多鼓励引导,不擅长的学科不过多的责备学.
第七章教学理论测试题
二、辨析题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
3、教学就是教育。
×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
√
四、简答题
1、简述布鲁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的主要内容?
答:
(1)认知领域的目标: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
明确教学目标、引起求知欲(激发动机)、感知教材(领会知识)、理解教材(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3、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
答: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使认识上的捷径;学习间接经验也是由学生特殊的认识任务决定的。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书本知识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学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
必须坚持回归学生生活的教育理念。
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直观性原则(3)联系实际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五、论述题
1、试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第一种)
答: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
具体体现在:
(1)教师主导者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2)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3)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
体现在
(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
(2)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对立性、创造性。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答:
(XX文库)
(1)定义: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和学的双边交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双方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实现着共同的教学目标。
(2)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它能够引导学生沿着教育者(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指的是学生是教学过程学习任务的承担者,从教学认识来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进行和落实。
(4)贯彻这一教学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二是亦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的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2、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应试教育下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教学原因(提示:
没有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
1.定义:
也称为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又影响着他对知识的进一步吸收。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非是自然的统一。
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认识。
(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恰当,不能过多。
(3)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3.为什么班级上课制一直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有没有不足之处?
课件: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A、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
固定班级、按课教学、固定时间。
B、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C、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答:
A、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B、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C、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D、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XX答案)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
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
生集体上课。
当然肯定班级上课制并不意味着它已完美无缺,其局限性是: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
(4)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5)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
(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
(7)还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
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
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他
们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所以,班级上课制仍然可以改进,如增强班级上课制的弹性,加强班级中的小
组与个别教学活动,改变讲台与学生课桌椅的传统排列等飞,班级活动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教师里上课,还可以到特定的实验室、作业室里教学,到校外进行现场教学等。
七、实例分析
1.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
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
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答:
提示: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包括后进生在内的人,都得到高效率的发展。
答: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涵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2.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答: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2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3.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奥地利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学校都规定任课教师必须研修过心理学,或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
瓦格纳是维也纳一所中学的女教师,她班上有位学生被校方认为属于“智力迟钝”,孤僻寡言,功课常不及格。
瓦格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个学生特别喜欢绘画,就经常和他探讨绘画的问题,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美术大赛,该生与瓦格纳从此有了共同语言,终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明 教育学 辨析 论述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