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最新版.docx
- 文档编号:30426823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0.63KB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最新版.docx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最新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最新版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最新版
第一章:
总论
1、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是设计参数确定、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评定、养护管理决策的重要环节。
2、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知识、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第一节:
基本知识
一、对路基路面的要求
1、道路工程:
按使用性质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等。
2、公路的行政等级:
按行政等级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
3、公路的技术等级:
按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技术等级。
4、公路设计基本要求:
满足车辆快速、安全、舒适且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
5、公路的主要组成:
公路的空间几何组成包括位置、形状、尺寸。
6、公路中线的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基本线形要素组成。
7、纵曲线形由直坡段、竖曲线等基本要素组成。
8、公路的结构组成部分有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交通服务设施等,路基和路面是公路的主要结构物。
9、对路基的要求:
路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
10、对路面的要求:
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良好的水温稳定性、耐久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
二、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
1、路及典型断面形式:
路堤路堑填挖结合(半填半挖)。
2、路基工作区:
路基工作区是指汽车荷载通过路面传递到路基的应力与路基土自重应力之比大于0.1的应力分布范围。
3、路基层位:
路床、上路堤、下路堤、低路堤。
4、路床:
指路面结构层以下0.8m或1.2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又分为上路床和下路床两层。
上路床厚度为0.3m;下路床厚度在轻、中等及重交通荷载等级下为0.5m,特重、极重交通荷载等级为0.9m。
5、路堤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床以下0.7m厚度范围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
6、低路堤:
高度小于路基工作区深度的路堤。
7、路基横断面的几何尺寸:
宽度、高度、边坡坡度组成。
8、路基宽度:
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超车道、错车道、慢车道、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时,还应计入该部分的宽度。
9、路基高度:
路堤填筑高度、路堑的开挖深度,是路基设计高程与原地面高程之差。
10、路基中心高度:
路中线设计高程与原地面高程之差。
11、路基两侧边坡高度:
填方坡脚或挖方坡顶与路基边缘的相对高差。
12、路基边坡坡度:
直线、折线、台阶等形式。
13、路基附属设施:
取土坑、弃土坑、护坡道、碎落台。
14、水是诱发路基病害的主要因素。
为了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必须将可能危害路基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排至路基以外。
15、拦水带:
拦截路面表面水的带状结构物,通常采用水泥混凝土、沥青砂石或当地其他材料预制或现场浇筑。
拦水带泄水口的间距一般为25~50m。
16、路基地面排水设施:
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蒸发池、油水分离池、排水泵站等。
17、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沟底纵坡一般不小于0.3%。
18、跌水与急流槽适用于陡坡地段的排水结构物,断面形式通常采用矩形、梯形,通常采用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砌筑。
跌水的沟底形式一般为阶梯式。
19、地下排水设施:
排水垫层、隔离层、暗沟(管)、渗沟、仰斜式排水孔、渗井、排水隧洞、检查井、疏通井等。
20、排水垫层与隔离层设置在地下水埋藏较浅路段而且用细粒土填筑的低路堤底部,以减小地下水及毛细水对路床强度的影响。
21、排水垫层材料可选用天然砂砾或中粗砂。
22、隔离层可选用土工膜、复合土工膜、复合防水板等土工合成材料。
当采用复合防水板作为隔离层时,可不设排水垫层。
23、暗沟(管)可用于排除泉水或集中的地下水流。
24、渗沟:
降低路基土体的地下水位。
25、渗井可用于拦截、引排有固定含水层的深层地下水。
26、排水隧洞可用于拦截和引排地下水。
27、检查井兼做渗井时,井壁应设置反滤层。
28、路基坡面防护按照材料组成和环境效应分为:
植物防护、骨架植物防护、工程防护。
29、工程防护包括喷护、挂网喷护、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护面墙等。
30、沿河路基冲刷防护一般分为直接、间接两种。
31、间接防护措施的导流工程主要有丁坝、顺坝。
32、支挡结构:
挡路及边坡稳定性不足时,应设置必要的支挡结构。
33、支挡结构:
挡土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等支撑和锚固结构。
34、挡土墙身应设置倾向墙外且坡度不小于4%的排水孔,墙背应设置反滤层。
35、路基施工:
开挖成型路堑,填筑压实路堤,修筑路基排水、边坡防护与支挡等构造物。
36、路基填料必须满足承载比(CBR值)、粒径要求。
公路等级越高,路基层位(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越高,对填料的要求越高。
37、路堤通常是分层铺筑,分层压实。
每层压实厚度一般不超过0.3m,应在最佳含水率下压实,碾压质量应符合压实度要求。
公路等级越高,路基层位(路床、上路堤、下路堤)越高,对压实度的要求越高。
38、路基完工后,应测定路床顶面的弯沉值,以检验路基设计回弹模量相对应的弯沉值。
三、路面工程设计与施工
1、路面结构通常是分层铺筑,按照层位功能的不同,可由面层、基层、底基层、必要的功能层组成。
2、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表面有良好的平整度、抗滑性,耐磨、不透水。
3、修筑面层所用材料主要是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
4、沥青面层可由一层、两层或三层构成,最上面一层称为表面层或上面层,最下面一层称为下面层,中间一层称为中面层。
5、基层和底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下来的车辆荷载作用力。
6、基层和底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抗疲劳开裂性能、耐久性、水稳定性、抗冲刷能力、适当的刚度。
7、功能层包括封层、黏层、透层、排水层、防冻层。
8、封层在路面结构中用于阻止水下渗的功能层,设置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或冷再生材料结构层与沥青结合料类结构层之间。
封层可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等。
9、黏层在路面结构中起黏结作用的功能层,设置在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间。
黏层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
10、透层用于非沥青类材料层上,能投入表面一定深度,增强非沥青类材料层与沥青混合料层整体性的功能层,设置在沥青结合料类材料面层下的粒料类基层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顶面。
11、排水层用于排除路面结构内部水的功能层。
位于基层或底基层与路床间,采用粗砂、砂砾和碎石等粒料类材料。
12、防冻层:
路面结构中按防冻要求所设置的功能层,位于基层或底基层与路床间,采用粗砂、砂砾和碎石等粒料类材料。
13、排水层和防冻层在我国习惯上也统称为垫层。
14、路面层按所用材料分为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砂石路面。
15、通常将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称为有铺装路面;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路面等称为简易铺装路面;砂石路面等称为未铺装路面。
16、按路面结构力学特性,一般分为柔性路面、刚性路面、半刚性路面。
17、粒料基层与沥青面层组成的路面结构通常被认为是柔性路面;水泥混凝土做面层的路面结构为刚性路面;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也被称为半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组成的路面结构为半刚性路面。
18、沥青路面应具有平整、抗车辙、抗疲劳开裂、抗低温开裂、抗水损坏等性能。
表面层混合料还应具有抗滑和耐磨损性能。
19、沥青面层材料类型:
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上拌下贯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置。
20、沥青路面设计采用轴重为100kN的单轴-双轮组轴载作为设计轴载。
21、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将路面结构所承受的交通荷载划分为极重、特重、重、中等、轻五个等级。
22、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设计控制指标有五个:
沥青混合料层的疲劳开裂寿命应大于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的疲劳开裂寿命应大于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沥青混合料稳定层永久变形量应小于容许永久变形量;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小于容许值;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沥青面层低温开裂指数应小于指定值。
23、路年结构力学指标计算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
24、路面顶面回弹模量作为路面结构设计参数,采用的是平衡湿度状态下的路基回弹模量。
25、水泥稳定类、水泥粉煤灰稳定类材料试件的龄期应为90d,石灰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材料试件的龄期应为180d。
26、既有路面破损状况:
路面病害类型、严重程度、范围和数量等。
27、既有路面结构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可通过落锤式弯沉仪检测弯沉值获得。
28、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lg计算公式为:
lg=176pr÷E0(lg:
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0.01mm),p:
落锤式弯沉仪承载板施加荷载(MPa),r:
落锤式弯沉仪承载板半径(mm),E0:
平衡湿度状态下的路基回弹模量(MPa))
29、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进行路基验收,落锤式弯沉仪荷载为50kN,荷载板半径为150mm。
路基顶面实测代表弯沉值lr应不大于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lg。
30、路标验收弯沉值la根据设计路面结构,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计算得到。
31、路面交(竣)工时应对路表弯沉值进行检测。
32、水泥混凝土路面有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
33、纵向接缝分为施工缝和缩缝。
34、纵向施工缝常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纵向缩缝常采用拉杆假缝形式,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
35、横向接缝分为横向施工缝、横向缩缝、横向涨缝。
36、横向施工缝一般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横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必要时采用设传力杆的假缝形式;横向涨缝内应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传力杆应采用光圆钢筋。
37、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以100kN单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
38、将不同轴载的作用次数算成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按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临界荷位处所承受的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大小交通荷载分为极重、特重、重、中等、轻五个等级。
39、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面层板在设计基准期内,在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下,不产生疲劳开裂作为设计标准;并以最重轴载和最大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下,不产生极限断裂作为验算标准。
40、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采用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抗折强度)。
41、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采用弹性地基板理论,需要用到的主要材料参数有:
水泥混凝土面板、基层和底基层的回弹模量,路床顶面的综合回弹模量值。
42、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应采用断板率和平均错台量两项指标评定。
43、旧混凝土面层板的接缝传荷能力和板底脱空状况应采用弯沉测试法调查评定,弯沉测试宜采用落锤式弯沉仪。
44、可采用雷达、声波检测仪器检测板底脱空状况。
45、旧混凝土路面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可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检测。
46、沥青混合料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组成。
47、沥青路面一般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气候条件恶劣、交通特别繁重路段,可采用改性沥青。
48、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
49、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主要有混合料的拌制、运输、摊铺、碾压等环节。
50、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合厂(场、站)采用拌合机械拌制。
51、装料及运输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混合料离析,运料车宜用苫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
52、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以保证平整,减少离析。
53、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54、普通沥青结合料的施工温度宜通过在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黏度(表观黏度、运动黏度、赛博特黏度)-温度曲线确定。
55、水泥混凝土路面所用材料包括水泥、粗集料、细集料、水及外加剂组成混合料和接缝材料。
56、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或机制砂。
57、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与养生用水。
58、外加剂包括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引气剂、引气减水剂、引起高效减水剂、缓凝剂、缓凝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引起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剂、早强减水剂、早强高效减水剂、引气早强高效减水剂等种类。
59、接缝材料包括胀缝板、填缝料。
60、公路面层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其弯拉强度、工作性、耐久性要求,兼顾经济性、采用正交试验法或经验公式法,确定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集料用量、水灰(胶)比、外加剂掺量。
61、28d弯拉强度标准值根据交通荷载等级确定。
62、耐久性包括抗冻和耐磨,掺加引气剂可增强耐久性,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应满足抗冰冻和抗盐冻要求。
63、磨损量必须满足要求。
6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主要为混凝土拌合物搅拌与运输、混凝土面层铺筑和面层接缝施工、抗滑构造施工与养生等环节。
65、混凝土面层铺筑有滑模摊铺机摊铺、三辊轴机组摊铺和小型机具摊铺。
66、抗滑构造施工包括拉毛形成表面细观纹理和刻槽或拉槽制作宏观抗滑构造,当面层粗集料磨光值(PSV)大于42时,可使用露石抗滑构造。
67、实测混凝土强度大于设计强度80%后,可停止养生。
68、面层达到设计弯拉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69、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和底基层根据结合料类型分为水泥稳定类、石灰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和水泥粉煤灰稳定类。
70、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和底基层用到的原材料包括结合料、集料、土,结合料有水泥、石灰和粉煤灰。
所用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
71、集料应满足压碎值、针片状颗粒含量、粉尘含量、软石含量等技术要求,集料还应满足最大粒径和级配要求。
72、土的颗粒组成、塑性指数、有机质含量、硫酸盐含量应满足技术要求。
73、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混合料组成设计采用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控制指标。
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层位、结合料类型的不同确定相应的混合料强度标准,选择级配范围,配备结合料的剂量或比例不同的混合料,采用重型击实方法或振动压实方法试验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后,再按现场压实标准采用静压法成型试件,进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满足强度标准的配合比,基层材料还应检验其抗冲刷和抗裂性能。
74、无机结合料施工工序主要为拌合、摊铺、碾压、养生。
养生期不少于7d。
75、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是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配合比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的主要指标。
76、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底基层,应在养生7~10d内检测弯沉。
77、粒料类基层和底基层常见类型有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级配砾石、天然砂砾和填隙碎石等。
78、粒料类混合料应选择CBR强度最高的级配作为工程使用的目标级配。
79、填隙碎石基层或底基层碾压后应检测固体体积率和弯沉值。
80、贫混凝土基层:
贫混凝土是由粗集料、细集料、水与用量较普通混凝土低的水泥拌合而成。
81、水泥剂量宜不大于13%,配合比设计应满足7d无侧限抗压强度、收缩性能、弯拉强度和模量等指标要求。
82、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是指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组成,常用设计空隙率为3%~6%的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B)作为基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路工程 施工 质量 验收 规范 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