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30478356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69.80KB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小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及阅读小说的方法;知道小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既有写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一面的特点。
三篇课文分别是《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都有感人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社会环境。
其中作者在《桥》一文里,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穷人》一文则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在柏林》一文篇幅虽然短小,却从侧面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
“口语交际”以说服别人支持自己为主题,要求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并对他人的反应能够恰当应对。
“习作”部分则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根据给定的场景、环境等创编故事。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快乐读书吧”则是通过介绍名著《童年》中一个片段,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笑与泪,从而获得成长。
1.学会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小说具备的三要素:
情节、环境、人物,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
4.学习说服别人,取得别人的支持。
5.习作时发挥想象,联系身边实际,创编故事。
6.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成长的故事,体验成长历程中的快乐、痛苦等情感。
重点
1.学会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小说具备的三要素:
情节、环境、人物,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
难点
1.口语交际中,学习说服别人,取得别人的支持。
2.习作时,发挥想象,联系身边实际,创编故事。
《桥》2课时
《穷人》2课时
《在柏林》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快乐读书吧1课时
12 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汉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作者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然后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木桥塌了,二人被洪水吞没;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老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1.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
2.指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主人公老汉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3.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品析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过程与方法】
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汉在危难面前表现出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难点
1.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师:
搜集洪灾的音像资料;准备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在课前根据课题猜测课文内容。
2课时第一课时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
重点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
难点
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并提问:
“同学们,假如你们面临这样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
”将学生快速带入课文那种紧张、恐怖、危急的环境中。
在同学们自由发言之后紧接着导入:
可是,有一个村的老党支部书记的表现截然相反,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桥》(齐读)。
并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课题为“桥”,作者会写桥的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
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1.快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想法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相似之处。
2.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
洪灾老汉)
3.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4.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
5.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
三、感受情势危急
过渡:
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谈体会。
(1)学生读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2)学生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的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
(师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突出了情况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师相机板书:
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
像倒。
”
(3)指导学生根据视频或者图片从视觉上进行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
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
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
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情势的危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读出自己的感受。
(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四、体会英雄言行
过渡:
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
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板书:
老汉)
1.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
“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
(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评读等方式。
)
4.齐读第二部分。
五、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过渡:
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
什么文章?
什么人?
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桥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重点
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导入
1.听写词语:
咆哮惊慌跌跌撞撞拥戴乱哄哄沙哑党员……
2.用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部分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过渡:
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
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
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
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部分。
1.生自学,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3.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
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从“冲、揪、吼”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老汉很凶的态度。
学生齐读第15自然段,学生间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2)鼓励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并大胆质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
老汉:
冲、揪、吼、凶 小伙子:
瞪、推)
4.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谜。
过渡: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
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们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学生默读,谈感想。
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
老汉太伟大了……)
5.反复咏叹,感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亲情。
过渡:
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引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大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
(教师引读: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吼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
(1)引导学生想象:
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
(板书:
喊)
(2)指导学生说一说此时的老汉给人留下的印象并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
6.师小结:
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舐犊情深。
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
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
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1)[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2)《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桥
从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13 穷 人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
课文主要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而本文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特色,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1.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2.指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多处省略号的作用。
4.课后小练笔:
续写《穷人》。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汹、涌”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汹涌澎湃、熄灭”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揣摩、体会文中关于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通过摘录,积累文中环境描写的优美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点
默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师:
制作课件。
学生:
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汹、涌”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汹涌澎湃、熄灭”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穷”)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穷人》,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列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这位作家的资料)
3.师: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穷人》是他的又一篇经典力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课件出示生字词:
汹涌澎湃、溅起、熄灭、掀起、困难、唉、湿淋淋、嘿、糟糕、嘛、皱眉、后脑勺。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文章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
(课文主要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
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验
1.快速默读课文第1~11自然段,说说“穷人”指的是哪些人。
(桑娜、渔夫一家,西蒙家。
)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课件出示:
(1)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菜__________鱼。
(2)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盖在他们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再读课文第9~11自然段。
(1)思考:
文中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忐忑不安)
(2)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桑娜的所想。
3.指导学生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并思考:
(1)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从第几自然段可以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第2自然段)
(2)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的呢?
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住处虽然简陋,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
从中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
(3)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知道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第3~8自然段)
课件出示:
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①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桑娜想:
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
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
(4)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3~8自然段,谈谈自己眼中的桑娜形象。
四、总结回顾,留下悬念
师小结:
桑娜没有和渔夫商量就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这无疑会给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增加负担。
渔夫回来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穷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穷 人
等待丈夫——抱回孤儿——丈夫归来
善良、关心他人
第二课时
1.通过揣摩、体会文中关于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点
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上节课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再读课文,感受“穷”人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
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乐于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过渡:
桑娜和渔夫的生活虽然在物质上是极端贫困的,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是高尚淳朴的,他们精神是富有的,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文中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他们的“富有”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找出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1.课件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你能体会到什么?
(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温暖、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等。
)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好的生活,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
2.课件出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2)她忐忑不安地想……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她经历了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自责,最后坚定决心的复杂心理。
)
②指导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
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渔夫也同样善良、乐于助人。
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的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
(3)桑娜的两次“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这种沉默揭示了桑娜的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第二次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
4.课件出示: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渔夫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
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
5.小结: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
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感人肺腑。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深厚文学功底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小结全文,续写《穷人》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2.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床上多了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
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
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一张椅子上,两手掩面,“我们……我们怎么办呀?
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
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
渔夫拥住桑娜的肩膀,“别急,我来顶着。
你我少吃一口饭,总能把他俩给喂饱。
我们总能熬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四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