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练习.docx
- 文档编号:30494024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39.18KB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练习.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练习.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练习
马克思主义原理选择题练习
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25分)
1.哲学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哲学是
A.自发的世界观B.正确的世界观
C.一般的世界观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4.唯物主义是这样一个派别,它认为
A.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
B.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
C.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
D.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
5.判断一种哲学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是否
A.坚持唯物论B.坚持唯心论
C.坚持辨证法D.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
A.40年代B.50年代C.30年代D.60年代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哲学
A.和党派性无关B.和党派性有内在关系
C.和党派性有部分关系D.和党派性有外在关系
8.驳斥不可知论最彻底的是
A.实践B.反映论C.辩证法D.唯物史观
9.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是
A.赫拉克利特B.泰靳士
C.德谟克利特D.亚里士多德
10.朱熹哲学代表的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
C.二元论D.客观唯心主义
11.“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辩证法
1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哲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A.朱熹B.孟子C.王阳明D.陆象山
13.近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康德B.黑格尔C.斯宾诺莎D.洛克
14.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B.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5.近代哲学认为,哲学是
A.知识的总汇B.科学之科学C.真理D.上帝的启示
16.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划分
A.唯物论和唯心论B.二元论和一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B.绝对真理的出现
C.人类哲学智慧的集大成和哲学发展的新起点
D.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后完成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C.古希腊哲学D.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19.一元论认为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辩证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20.马克思主义哲学
A.过时了B.是最高真理C.无用
D.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2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矛盾分析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阶级分析的方法
22.二元论
A.是个介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一个中间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D.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23.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D.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24.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互相
A.脱离的B.干扰的C.联系的D.决定的
25.“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这一说法是
A.可知的论说法B.不可知论的说法
C.先验论的说法D.怀疑论的说法
(二)多项选择(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每题1分,共15分)
26.要正确地认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必须反对
A.实用主义B.经验主义C.取消论D.教条主义E.代替论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除实践性外,还有
A.批判性B.革命性C.科学性D.抽象性E.思辨性
28.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
A.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内核”
B.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C.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D.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
E.费尔巴哈辩证法的“基本内核”
29.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哲学时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有
A.细胞学说B.牛顿物理学C.进化论
D.相对论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0.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为
A.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B.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
C.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D.坚持和发展的地位完全相同
E.发展优先于坚持
31.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把人类意识客观化B.把精神绝对化
C.把精神变成先于物质的存在D.把精神神秘化
E.它是用哲学语言装扮起来的宗教创世说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
A.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的对象问题B.强调了哲学的阶级性
C.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D.形成了完整的哲学体系E.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
3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学习方法,必须批判
A.代替论B.过时论C.无用论D.实用主义E.教条主义
34.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中
A.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原理是前提
B.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前提
C.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原理是关键
D.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关键
E.掌握基本原理与分析解决问题互为前提和关键。
35.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人生观决定世界观B.人生观决定于世界观
C.人生观影响着世界观D.人生观就是世界观
E.人生观与世界观不可分离
3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学说为
A.五行说B.理念论C.原子论D.四大说E.白板说
37.主观唯心主义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C.必然走上唯我主义的道路D.以贝克莱、休谟为代表
E.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
3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
A.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有所提高
B.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日益加深
C.资本社会主义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
D.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暴露在人们面前
E.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39.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来看,它是
A.适应时代要求而发展的B.时代精神的精华
C.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终结D.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0.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界立法D.存在就是被感知
E.现实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每个1分,共25分)
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基本方向上是
A.错误的B.不科学的C.正确的D.模糊的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A.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B.缺少科学论证
C.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缺陷
D.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原子的属性
3.慧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B.客观实在性C.广延性D.持续性
5.在物质和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上,错误的说法是
A.一般和个别B.普遍和特殊
C.绝对和相对D.客观和主观
6.物质是运动的
A.根本属性B.存在方式C.一般属性D.主体
7.认为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诡辩论D.相对主义
8.认为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D.不可知论
9.相对论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可以分离的B.完全相同的
C.不可分割的D.运动决定物质形态
10.片面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先验论D.相对主义
11.时间的特性是
A.广延性B.不可逆性C.持续性D.顺序性
12.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
A.三维性B.一维性C.顺序性D.广延性
13.时空的无限性观点是同
A.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相联系的
B.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理相联系的
C.运动的永恒性原理相联系的
D.达尔文的进化论相联系的
14.从根本上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
A.劳动B.语言C.思维D.大脑
15.动物的最高反映形式是
A.感觉B.意识C.心理D.刺激感应性
16.“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是
A.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B.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的一一对应的反映
17.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D.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18.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对象D..思维的器官
19.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对人类思维的
A.超越B.控制C.干扰D.延长
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物质性B.存在性C.意识性D.运动
21.二元论最终会倒向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多元论D.不可知论
22.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作用
C.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的制约作用
23.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会导致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定物质和意识的统一性
D.否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25.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
C.科学研究D.思想斗争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15分,选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26.列宁的物质定义和以下哪些观点划清了界限
A.多元论B.二元论
C.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E.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7.肯定相对静止的意义为
A.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B.认识事物的矛盾
C.理解物质的多样性D.认识不同事物E.利用不同事物
28.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是
A.二者不可分割B.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C.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D.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E.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具体内容
29.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决定意义的环节为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动物的感觉到心理
D.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E.从刺激感应性到人的意识
30.人脑能作为意识器官,是因为
A.人脑的重量大B.脑与身体的比重大
C.脑细胞的高度分化D.具有复杂的“等级式”结构
E.人脑能进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活动
3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表现在物质是意识的
A.起源B.生理基础C.内容来源
D.反作用的前提E.表现形式
32.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
A.意识以人脑为基础,人工智能以机械、物质装置为基础
B.意识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则无
C.意识有创造性,人工智能则无
D.电脑必须接受人脑的指令E.二者都是信息加工活动
33.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B.认识事物分化的根本条件
C.科学的世界观D.有效的方法论
E.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34.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
A.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
B.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C.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E.意识活动的计划性
3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B.静止是通过运动体现出来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暂时的,运动是永恒的
E.静止是一种量变阶段的运动
36.“人一次也踏不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诡辩论
D.相对主义E.形而上学
37.“人定胜天”的命题是
A.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命题B.比较科学的说法
C.唯心主义命题D.形而上学观点
E.主张利用规律而改造世界的观点
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明时间和空间
A.决定于物质运动的特性
B.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和物质运动可以分离而存在
E.不可分割
39.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都是一元论B.实质上是相同的
C.本质是相反的D.都反对二元论
E.都反对多元论
40.“形质而神用”的命题
A.正确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基本关系
B.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割裂了
C.揭示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较好地处理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E.并不能全面地揭示了意识的本质
练习三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5分;只选一个答案)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为
A.静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对立;
B.否认内部矛盾性和承认内部矛盾性的对立;
C.孤立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的对立;
D.片面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的对立
2.运动是
A.上升的变化B.下降的变化
C.具体的变化D.一般的变化
3.系统论的首要原则是
A.整体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
C.特殊性原则D.否定性原则
4.联系是
A.主观的B.客观的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既非主观亦非客观
5.城内失火,殃及池鱼,这体现了事物间的
A.运动B.变化C.发展D.联系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一命题属于
A.形而上学B.有条件论C.一元论D.唯心论
7.“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事物联系的
A.客观性B.条件性C.普遍性D.多样性
8.“摩擦生热”体现了这两种现象间的
A.普遍联系B.客观联系C.复杂联系D.多样联系
9.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运动构成联系B.运动造成联系
C.联系构成运动D.联系排斥运动
10.“因此之故”与”在此之后”
A.并不相等B.并无联系C.并无不同D.大体相等
11.构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12.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A.一分为二B.矛盾斗争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矛盾分析方法
1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每一事物的矛盾都不包含共性
B.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C.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D.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4.事物的质是指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15.“让一部分人先富进来”的政策,符合
A.质变形式多样性原理B.量变形式多样性原理
C.总的量变中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原理
D.总的量变中有局部性部分质变原理
16.辩证的滞定是
A.克服B.保留C.抛弃D.扬弃
17.“量体裁衣”的哲学依据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实事求是
C.矛盾分析法D.一分为二
18.和事物存在直接同一的是
A.量B.度C.属性D.质
19.度是一种
A.质B.否定形式
C.肯定形式D.量的限度
20.发展的决定环节是
A.肯定B.否定C.质D.量
21.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是认识事物的
A.肯定B.否定C.质D.量
22.矛盾问题精髓是
A.矛盾分析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问题
23.风刮树折、人踩死蚂蚁等现象是辩证否定的
A.一般形式B.正常形式C.特殊形式D.怪异形式
2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B.直线前进的运动;
C.不断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D.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25.“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
A.抹煞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
B.割裂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C.否认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转化
D.混淆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二)多项选择题
2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为
A.联系B.运动C.变化D.发展E.矛盾
27.原因和结果的区别
A.是确定的 B.是不确定的 C.是绝对的
D.在一定的场合是正确的
E.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是不确定的
28.本质和现象的区别为
A.本质丰富、现象单纯B.本质稳定、现象多变
C.本质深刻、现象生动D.本质深藏于内,现象表露于外
E.本质具体,现象抽象
29.“种瓜得瓜”体现了两种现象间的
A.偶然联系B.外在联系C.形式的联系
D.因果的联系E.必然的联系
30.在社会基本矛盾中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来说是内容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来说是形式
C.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来说是形式
D.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来说是内容
E.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说是形式,对上层建筑来说又是内容
31.和本质为同等程度的范畴有
A.运动B.规律C.可能D.必然E.现象
32假象是
A.本质的一个规定B.本质的一个方面
C.本质的一个环节D.本质所具有的
E.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
33.矛盾的基本属性为
A.普遍性B.特殊性C.同一性D.斗争性E.相对性
34.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必须反对
A.庸俗进化论B.激变论C.循环论
D.均衡论E.直线论
3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形式
D.事物”自己运动”的内在源泉
E.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36.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A.外因是内因的基础B.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C.因要通过外因起作用
D.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E.外因和内因没有什么关系
3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相互联结的关系
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8要正确理解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必须反对
A.两点论B.均衡论C.重点论
D.一点论E.有条件论
39坚持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在于它是:
A.辩证法的核心B.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
C.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D.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4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哲学寓意是
A.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量的任何变化会引起质变
D.量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质变
E.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练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一种
A.经验论B.先验论C.反映论D.唯理论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事物B.社会实践C.正确理论D.人的感觉
3.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
4.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它
A.是否符合客观实际B.是否有用
C.能不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D.是否给人们带来利益
5.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二元论B.唯物论C.相对论D.辩证法
6.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不是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相互渗透的关系
C.相互包含的关系D.对立统一的关系
7.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B.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C.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D.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9.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这是
A.唯物主义真理论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客体是
A.观念本身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自然界的存在物D.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1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D.各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二者
A.本质是一致的B.基本哲学倾向是相同的
C.具有本质上的不同D.可以互相转化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是
A.所有的人B.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C.具有知识的人D.人的精神。
18.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19.真理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理论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原理 选择题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