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docx
- 文档编号:30521922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36KB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docx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案三
古诗三首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长相思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板书课题:
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
解题。
“暝”(ming)“傍晚、夜色”的意思。
“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
(板书:
山水诗)
二、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六、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七、明晰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山中景色令人陶醉。
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八、再次诵读,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九、深入鉴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
结合诗局理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明确: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
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
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
空明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
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
5、讨论:
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
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
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明确:
山村的自然美:
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
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6、知人论世: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迁移练能力: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为了进一步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诗。
大屏幕出示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师明确】
板书
山居秋暝
王维
自然画面:
月、松、清幽
泉、石朗洁远离官场
洁身自好
生活画面:
归浣女、和谐归隐山林
下渔舟恬淡
情景交融以动衬静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教师:
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2、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
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检查朗读。
3、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是什么字啊?
4.读古诗。
师:
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
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
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
(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
(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
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
愁(板书:
愁)
(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
师:
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
当我们听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你觉得寂静吗?
当我们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时,你觉得凄凉吗?
是呀,那为什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凄凉和忧伤呢?
下面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并用笔把它圈出来。
(生说,师板书:
月乌霜满天,枫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
1、学习第一句
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吧。
谁能结合图片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答)
师质疑:
孩子,老师有一个疑问,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张继怎么说霜满天呢?
你是怎们理解的?
(生答)
师: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其实关于这个霜满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讲解)
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深夜的寒冷,诗人的孤独,对吗?
④指导朗读。
师:
孩子,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
(挑生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师:
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
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说看?
生答。
预设:
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渔火。
孩子,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对字的?
(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说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很忧愁,所以相对无眠(板书))
指导朗读
孩子,你能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诗吗?
3、学习第三四句
师:
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
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说。
指导朗读。
(3)小结体会,以歌抒情
1、孩子们,当你心中有愁闷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表达?
(生汇报)
师:
漫漫长夜,漂泊他乡,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没有妻儿的嘘寒问暖,张继只能用诗来诉说自己的失意落寞。
此时此刻,我们都是这失意落寞,身在他乡的张继,让我们一起吟诵出内心的忧愁。
(师引读)
2、诗人不仅用“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几种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是直接用“愁”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就叫做----借景抒情,情和景交汇融合在一起就叫做----情景交融。
(板书)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交融,于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你们知道吗?
这首诗还被后人改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四、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
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总结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
反复诵读后讨论: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
(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
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
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
没有。
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
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
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3、【活动】品析置身诗境,品读分析,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过程。
1、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析词中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会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3、谈一谈喜欢哪个词或句,为什么喜欢?
4、体会本词的整体对称美。
总结鉴赏过程:
(1)反复诵读,形成画面 —— 置身诗境
(2)找到意象,分析情感 —— 缘景明情
(3)品析字句,加深体悟
4、【练习】拓展用刚刚总结的方法品读纳兰性德的另外一首词作《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体会作者情感。
5、【活动】总结两首词作看纳兰其人。
知人论世,加深理解。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康熙朝权臣明珠长子,清初著名词人。
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
容若二十二岁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武官正三品。
是康熙的宠臣近侍。
纳兰性德出身高贵、少年得志,但却没有钻研仕途的热情。
他痴迷于汉族文化,喜好作诗交友。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词作上,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史杂感等。
纳兰词有许多传世佳句,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我是人间惆怅客”等。
王国维评价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一生极尽富贵荣华。
他的家世、他的地位、他的才情、他的品德、他的风度...都令人仰慕。
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翻开《饮水词》泪、恨、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
因为他追求的不是权高位重,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的倾诉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求,对感情的敬重,对友情的执着,还有他的报国之心。
6、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纳 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7、【作业】作业
1、归纳整理鉴赏诗歌的方法
2、背诵两首纳兰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 部编人教版 小学 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 山居 秋暝枫桥夜泊长 相思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