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7391071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85.40KB
《儿童文学》教案.docx
《《儿童文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文学》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文学》教案
《儿童文学》教案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认真通读教材(《儿童文学引论》和《儿童文学作品选读》)的基础上,按照“知识点”和“重点难点解析”等要求,掌握儿童文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理解儿童文学特别是童年期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儿童文学素养;重点培养分析和鉴赏现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中短篇作品(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的思想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容形式的特点,撰写简评;初步学会创编短小的故事、童话以及儿童报告文学。
课时基本分配
绪论:
2课时
第一编:
概述:
1课时
第二编:
婴幼儿、童年、少年前期、少年后期年龄特点及文学:
4课时
第三编:
文体
儿歌和儿童诗:
1课时
儿童故事:
1课时
寓言:
1课时
儿童报告文学;1课时
十一后课时分配:
童话和儿童小说:
3课时
散文:
1课时;
儿童戏剧:
1课时
第四编:
3课时
讲评作业和总结辅导:
1课时
绪论
一、知识点
1.什么是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①儿童文学的容构成。
②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富有儿童情趣)。
2.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特殊性,即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
3.从题材、艺术手法、语言以及取材方向等四个方面,论述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二、重点、难点解析
1.儿童文学的主要容构成(教学重点)
儿童文学的容构成主要有两部分,简言之,即依据作品主人公是不是少年儿童来划分。
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如果仔细分析每一部分的意义层次,不难看出,对儿童文学容构成的界定,其实有三个要素,分解如下:
第一部分:
①以少年儿童为主人公,以描写少年儿童的生活为主;②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③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部分:
①以成人为主人公,反映的生活主要是成人的;②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③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主要容构成有“写儿童”与“写成人”之分,但不论是“写儿童”,还是“写成人”,只要它“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并且“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样的作品就是儿童文学。
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观点一:
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这种观点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但它相对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相对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观点二: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种说法从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界定儿童文学,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但不够严密。
今天,进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许多作品,当初并非是专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另一方面,仅有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愿望,未必能够创作出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
观点三:
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儿童文学的确常常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但儿童文学也常常表现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反过来,专写儿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作品。
观点四:
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从广义上说,这一说法并不错。
但是,从儿童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停留在“教育”角度来谈论儿童显然是很不够的。
因为可用来教育儿童的文学未必都是儿童文学。
综上所述,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和成长需要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总而言之,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围?
包括两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是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而是来自民间文学、文人(成人)文学领域,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
它常常直接是儿童教育的工具,并以儿童识字发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
二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文学门类,它首先是为适应儿童的文学欣赏特点,满足他们的审美情感需要而创作的。
以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为例,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作品:
一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如《牛郎织女》;二是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如《幼学琼林》;
三是经过专门编纂的所谓“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作品如《千家诗》;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
除了符合传统教育需要、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之外,它们基本上都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自觉的儿童文学作品。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现代自觉的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和影响下创作出来的,所以其围和界域要相对明晰和确定得多。
凡是符合前述儿童文学概念及其含义的作品,都可列入这一围。
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
广义的儿童读物包括儿童文学读物。
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儿童读物指除儿童文学读物以外的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适合于儿童阅读”是它们的共性。
然而,儿童读物以系统地介绍和说明知识为目的,有时采用一些形象化的文学手法,但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儿童文学追求一种有机的、整体性的审美构成,常常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信息,但只是将有关的知识容有机的溶入作品整体的审美世界之中,并诉诸于儿童读者的审美心理世界。
2.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
儿童文学的容构成有“写成人”与“写儿童”之分,那么,同样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这个特征就是“富有儿童情趣”;“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作品“富有儿童情趣”。
所以,教材例举了《浪》和《浪花》两首诗,说明了成人诗(也就是成人文学)与儿童诗(也就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儿童情趣的有无。
回忆:
儿时最喜欢的玩具(可能就是某部儿童作品中的重要道具或是主人公)、最喜欢的游戏(和儿童读物中的情节可能也会有很多联系)、最喜欢看的书、看书时的情景(如书是如何得到的,和谁一起看的书)(可能是家长买给你的、或是他们念给你听的、或是从邻居小朋友、同学那里借来的,是否童年中的那一幕场景又浮现在你眼前)
3.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四个特点
(1)韵文性。
这有两层意思:
一是像儿歌、儿童诗这类韵文体作品是儿童接触最早并且始终喜爱的作品。
这是从少年儿童的阅读实际来说。
二是在非韵文体的散文体作品中,又特别要求要有诗的特质――富于想象,意境优美,语言清新。
因为童心即诗心,孩子们就是喜欢读那些充满诗情、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的作品。
这是从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来说的。
我说:
“反正我不能叫你们枪毙,
不管它疼还是不疼,
我长大了要当解放军,
随便说我是奸细就是不成!
”(选自柯岩《帽子的秘密》)
(2)直观性。
也就是形象性,具体可感性。
因为少年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形式,因而对儿童文学作品提出了“直观性”要求。
如《小弟和小猫》,活脱脱画出了一个淘气、不讲卫生的孩童形状
妈妈叫他洗澡,装没听见跑掉了;爸爸那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
……弟弟伸出小黑手,小猫连忙往后跳,胡子一撅头一摇:
“不妙不妙!
太脏太脏我不要!
”
(3)幻想性。
这是由儿童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幻想的最大特征是童话式的,因为孩子的思维与原始思维相通,泛灵性是其显著特点,即认为万事万物都像人那样有生命,而且年龄越小,越信以为真,因而给年幼的孩子讲故事,其中的猫儿、狗儿不说人话,他们就不爱听。
例1:
《狮子和山羊》“我是山羊的女王,”母山羊回答说,“我是西伐神的信徒,我曾经向他立誓要吃100只老虎,25只大象和10只狮子。
我已经吃了100只老虎和25只大象了,现在我正在寻找10只狮子。
例2:
国王的小女儿每晚都会作恶梦,可没人帮得到公主;为了女儿,国王跋山涉水寻找治疗的秘方;终于,国外在遥远荒凉的旷野上找到了他——饿怀了的小怪物,他的食物居然就是恶梦!
国王的辛劳没有白费,小公主不再做恶梦了!
为了子女,每个父母何尝不是这样!
?
(4)叙事性。
这是与议论、抒情相对而言的,也是与少年儿童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相一致的,因为叙事更利于出形象、出故事。
总结:
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是儿童文学样式上的四大特征,加上“儿童情趣”,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儿童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
三、儿童文学题材的广泛性与处理题材的特殊性(教学难点)
教材的四至七部分,实际上是从题材、艺术手法、语言与取材方向四个方面来阐述儿童文学的创作的特殊性,其中题材及与其相关的取材方向这两个问题既是儿童文学创作区别于一般文学创作的重要特点,又是不易说清楚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命题之一,因为这涉及到如何理解儿童文学题材的广泛性与处理题材的特殊性。
首先看儿童文学题材的广泛性,即题材无禁区,凡是成人文学所表现的题材,儿童文学都可以表现,譬如被称为文学艺术永恒主题的“爱和死和自然”、譬如成人文学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个人情感体验、战争、环境等,都可以选作儿童文学的题材。
因而,不能因为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对象,就去限制题材;或者将儿童文学的题材局限在有教育意义的容上。
其次,儿童文学的题材处理又有特殊性。
儿童文学题材与成人文学题材的差别,不在于“写什么”,而是“如何写”。
“如何写”有两层意思:
一是艺术表现手法,如绪论第五部分所讲的“四多四少”;
艺术手法:
又称表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叙述、描写、渲染、夸等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是表现文学作品容的艺术技巧。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多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少用;
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档,后架前迎。
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锏锤、钺斧金爪、旌镰月铲,来的甚紧。
他即摇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把如意棒一晃,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流流,在那核心里飞舞。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其主要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很多,既可以依靠行为、对话、动作、表情来描写,也可以用抒情独白、梦境或幻境等特殊方式来揭示人物心理状态。
2、生活流手法多用、意识流手法少用;
生活流手法:
从读者的实际出发、按生活本身的发展顺序、按生活本身的空间转换来组织故事和开展情节。
意识流手法:
以“心独自”、“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方式来表现作品中人物意识流动的一种艺术手法。
意识流的艺术技巧:
(1)意识的流动是连绵不断、自然而然的,似乎没有经过任何裁剪、整理,仿佛一股汩汩的水,或清晰或浑浊,总是在不间断地流淌,若遇到一些阻隔(如各地方开始时的钟声、瞥见纸上的花……)便改变方向,散漫而没有确定的方向。
(2)由于是心演算的独白,想到的人和事都熟悉的、经历过的,因此往往出现只有自己明白,而读者却只能去猜测的细节和人物。
传统心理描写是处在现代心理分析所谓的“意识”层面的,而“意识流”是处在“潜意识”层面的;传统的心理分析是具有条理和逻辑性、线形的,而“意识流”却混乱的、散漫的;传统的心理描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而“意识流”即是自然主义的。
3、描写、对话多用,议论、叙述少用;
可是红鼻头王子忽然哭了:
“你们大家都有人爱。
可是我没有人爱。
”“红鼻头王子呀,我爱你!
”谁说话呀?
大家一看,原来是鳄鱼小姐。
王子大叫起来:
“不用爱了!
不用爱了!
”说了赶紧就溜。
鳄鱼小姐赶紧就追。
一面还拿出小镜子照着自己的脸打粉,一面说:
“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是要爱你的!
”王子一面逃,一面哭着问道:
“即使是六九七十三,你也非爱我不可么?
”“哪怕八九七十二,我也得爱你!
”(选自天翼童话《大林和小林》)
看看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少而精):
“一个猎人丢了猎枪,在野兽面前只会发抖,那么就算是活着,也跟死掉的一样了。
“(选自金近的《狐狸打猎人》)
4、顺序多用,倒叙、插叙少用;
二是处理题材的角度,或者说如何取材。
因为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儿童,儿童文学题材的处理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角度和运用适当的艺术方法去表达广泛的题材。
第三,儿童文学题材处理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取材方向上。
因为儿童文学的作家主要是成人,成人儿童文学作家在处理题材时,往往要有意识地回复童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形成了大体一致的取材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取材于民间文学;
解释一下何为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字。
我国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从原始时代的神话、传说、歌谣到周代的国风、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唐代的传奇,以及后来的鼓子词、故事、平话、说唱、戏曲、谚语等,汇成了浩瀚的长河。
民间文学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和艺术幻想的结晶。
(2)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3)取材于对儿童的观察、了解和认识
(4)出于一种使命感,有意识地为教育儿童而创作。
2.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及其对把握儿童文学题材的意义
(1)什么是母题
绪论第四部分在论述题材的广泛性后,引入了母题概念,尝试着将儿童文学题材给以母题化的概括。
那么,母题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与题材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首先应该弄清楚的。
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
母题现象在民间传说中极为普遍,如公主、王子被变成丑人怪兽又被还原;意外得宝和宝物失灵;动物报恩等。
因为普遍,母题成了民间文学研究中一种专门而又重要的学问。
将母题视角引入儿童文学的题材概括,其实是将“题材类型”转换成“母题类型”来研究。
(2)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指:
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
“三大母题”是当代儿童文学研究者绪源①提出的,是一个很有涵与深度的理论课题。
作为学生,如何理解这三大母题呢?
在教材阐述的上,可以这样去认识:
爱的母题――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作家是通过作品来传达他们对孩子的爱,并借此培育孩子们的爱心。
例:
三名不同性格的女主人公
海的女儿:
高贵、真爱、自由
拇指姑娘:
平凡、善良、坚忍
野天鹅:
坚韧、无私、勇敢
顽童的母题――儿童的天性是活泼、淘气,顽童母题就是要尽情展现儿童的这一天性。
思考:
把你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主人公和以下顽童类型对号入座
例:
九大顽童类型
1、古灵精怪机灵鬼:
如贾里(文君《男生贾里》》
2、大言不惭吹牛王:
如《一根老虎毛》中的小蚂蚁
3、糊里糊涂没头脑:
如没头脑、小粗心
4、顽劣十足小土匪:
如红酋长
5、娇生惯养小皇帝:
6、虎头虎脑鲁莽娃:
7、不谙世事小迷糊:
如华瞻
8、脱缰小马坐不住:
如《六年级大逃亡》
9、好逸恶劳小懒蛋:
如匹诺
自然的母题――人类是自然的婴儿,但儿童比成人更接近自然,从身心到行为大自然有着一种纯朴天然的联系。
如果将上述三大母题作一比较,还可以这样加深理解:
“爱的母题”体现的是成人对儿童的视角,“顽童的母题”体现的是儿童自己的视角,而“自然的母题”体现的则是人类共同的视角。
“母题”的概念比“题材”的概念更抽象,它所指的是一种审美眼光,一种艺术气氛,一个相当宽广的审美围。
比如“爱的母题”所体现的,是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有一种“亲切温馨”(母爱型)或“端庄深邃”(父爱型)的艺术气氛;“顽童的母题”则体现着儿童自己的眼光,有一种“奇异狂放”的艺术气氛,而“自然的母题”所体现的则是人类共同的目光,有一种“悠远率真”的艺术气氛。
(3)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对把握儿童文学题材的意义
如上所述,“三大母题”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审美视角。
作家如何将万千复杂的主客观世界统摄到儿童文学的题材中,也无外乎上述三种视角。
或者说,几乎儿童文学的所有题材,都可以归结到这三大基本母题下,这实际上是解决了儿童文学作家如何将各种具体的题材纳入审美畴的三条途径。
因为“母题”概念超越了“题材”概念所包含的具体性和明确性,是一个更笼统的、属于更高层次的概念。
我们说到一个母题,其实就是指一种审美视角、一种艺术气氛、一个相当宽广的审美围。
三大母题所体现的三种审美眼光,构成了儿童文学作者的三种表述身份。
一是成人身份的表述方式:
作者并不隐讳自己是成人,面对儿童,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一种亲切的爱意,一种人生的体验和感受,自然也会注入长者对幼者的期望和教诲的情感意愿。
二是儿童身份的表述方式:
作者以少年儿童的代言人身份出现,扬的是一种儿童式的思维和情感,无拘无束地看待世界,看待万事万物,因而注重表达儿童的生活理想和游戏精神。
三是人类共同身份的表述方式:
作者表现为既超成人又超儿童的身份,是一种比较客观或旁观的身份,它适宜于表述社会人生之外的故事,因而比较松闲和无功利。
学习方法建议
绪论是整个教材的纲,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在这一章中均已出现,因而,准确地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为此,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拘泥于给儿童文学下定义,重要的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这一知识来判断一篇作品是否属于儿童文学。
2.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论述其特征时,必然要涉及到一些文学概念,诸如容与形式、题材与母题等,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基础知识。
重要名词解释
容:
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容包括:
源于生活生活的题材合主题,以及出自作家心的情感和思想。
题材与“象”和形象有密切关系,主题、情感和思想则与作家心的意相关。
题材:
广义的题材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特定的生活领域,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商业题材等。
狭义的题材是指作家通过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而写进作品的全部生活现象,是作家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生活材料。
3.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相对应的概念,因而在理解儿童文学时,应该时时不忘与成人文学相比较。
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特殊性都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没有成人文学这个参照系,也就无法说清楚儿童文学的特征,因而比较法应该是学习儿童文学最基本的方法。
4.文学理论是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得出的。
绪论部分的理论性强,概括性大,为便于掌握这些基本理论。
学生应有一定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作为基础,这样学起来才比较轻松。
因而要学生认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的作品,尤其是带*号的重点阅读篇目,应反复阅读。
第二编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
第一章概述
一、知识点
1.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
①儿童的年龄特点;②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③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
2.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即儿童文学的功能。
3.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接受。
学习本章时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确定儿童年龄特点本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任务,但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就不能回避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且儿童的年龄特点还是用来解释儿童文学特点的出发点,因而学生应该阅读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的著述。
二是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都可以联系我国目前通行的幼儿园、小学与中学这三个教育阶段来理解。
二、重点、难点解析
(一)教学重点
1.儿童的年龄特点
“儿童的年龄特点”定义:
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一定年岁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的综合表现”。
“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就是决定儿童年龄特点的基本因素,它们的交互作用所表现出的综合特征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
2.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划分为五个年龄阶段:
(1)婴儿期(1-3岁)
(2)幼儿期(3-6岁)
(3)童年期(6-12岁)
(4)少年期(12-15岁)
(5)少年后期(15-18岁)
所谓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即:
婴幼儿文学、童年期文学和少年期文学。
很明显,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与儿童的年龄阶段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因为儿童文学是文学,要求读者必须有听讲或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儿童的这一能力是由其所受的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因而在儿童年龄阶段与儿童文学三大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教育水平来联系的。
简言之,6岁以前是学龄前期,这一时期的文学统称为婴幼儿文学,小学阶段的文学叫做童年期文学,少年前期与少年后期因其都属于中学教育,又被合称为少年文学。
3、儿童文学接受的特点;
在弄清楚文学接受一般原理的基础上,把握儿童接受文学的特殊性
所谓文学接受是指读者“注意文学作品、初步阅读或听讲作品,以至产生兴趣的过程”。
因而接受不同于欣赏,接受的结果是“产生兴趣”,然后才进入欣赏阶段;而欣赏的结果则是对作品产生美感。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一般要具备心理和社会两方面的基础。
从心理学方面来说,是先有需求,再有注意,然后才去听讲或阅读作品。
如果在这过程中,读者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己需要的东西,他就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兴趣,进而从情感上接受它。
从社会学方面来说,“接受”便是作为社会成员的读者,依照自己索习惯的社会行为规、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来认可作品。
也就是说,当作品所具有的社会性意义、社会情感和文化背景与读者自身的社会角色相一致时,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所接受。
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必然遵循文学接受的一般规律,即需要→注意→阅读→兴趣。
不同的是在具体的接受环节中所表现出的有别于成人的接受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动态性,既儿童的文学需要、文学注意、文学阅读与文学兴趣都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
思考:
你的儿童文学阅读体验
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
期待视野、接受心境;
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
填空对话、还原、理解;
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1、共鸣:
是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或不同读者在同一作品中产生相近心灵感应的现象。
共鸣通常有两种情形:
一是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及作者灌注于其中的情感及意义等形成强烈的共鸣,二是指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而产生的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共鸣。
例子:
“他们总不会躲在那儿学习吧?
”一些老师眼中的“差生”似乎永远不会变好(选自渊洁的《罐头小人》)
2、净化: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概念,认为悲剧可以导致情感净化。
净化是文学据说的高潮阶段的一种读者状况,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情绪派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状态。
例子:
小儿狼
3、领悟;是读者在共鸣和净化基础上进入的更高层次的潜思默想、宇宙洞悉、人生体悟和精神升华过程。
她渐渐爱起人类来,盼望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得到一个永恒的灵魂。
4、延留:
是读者在共鸣、净化和领悟过程之后进入的这些过程的心理延续与留存状况。
例子;《三个铜板豆腐》:
(20年过去了)“(豆腐)不过到底怎么个好吃法,你外太婆也说不上,作孽啊,你们这些各投错胎到穷苦人家的孩子啊。
”
(二)重点名词解释:
1.儿童的年龄特点——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一定年岁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化程度的综合表现。
2.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因素,它为人的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人体运动器官、脏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状态等。
3.心理因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
4.社会化——指人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学习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文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