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x
- 文档编号:10526097
- 上传时间:2023-02-20
- 格式:DOCX
- 页数:70
- 大小:95.93KB
2023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x
《2023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3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包括《生物与环境》《船的研究》《环境与我们》《热》。
1.“生物与环境”单元,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的学段目标。
2.“船的研究”单元,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以下3个主要概念:
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本单元共七课,前五课围绕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内容,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
最后两课让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标准的小船。
3.“环境与我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
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
”“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一一大气圈、水圈、土圈一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4.“热”单元,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三、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具体包括:
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3.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
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教学措施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分析并确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如对教材的研究措施,对学生的研究措施,对教法的研究措施,与家长的沟通措施,自身提高的措施等。
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
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格按“学程导航”范式认真备课与上课,积极构建活力课堂。
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
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
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六,进度安排
五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1
2.07——2.12
1.种子发芽实验
2
2.13-2.19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3.绿豆苗的生长
3
2.20--2.26
4.蚯蚓的选择5.当环境改变了
4
2.27——3.05
6.食物链与食物网
5
3.06-—3.12
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第一单元检测
6
3.13—3.19
1.船的历史2.用浮的材料造船
7
3.20—3.26
3.用沉的材料造船4.增加船的载重量
8
3.27-4.02
5.给船装上动力6.设计我们的小船
9
4.03—4.09
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第二单元检测
清明节
10
4.10—4.16
1.地球一宇宙的奇迹
11
4.17—4.23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3.珍惜水资源
12
4.24—4.30
期中测试4.解决垃圾问题
13
5.01—5.07
5.合理利用能源6.让资源再生
劳动节
14
5.08—5.14
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第三单元检测
15
5.15—5.21
1.温度与水的变化2.水的蒸发和凝结
16
5.22—5.28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17
5.29—6.04
5.热在水中的传递6.哪个传热快
18
6.05—6.11
7.做个保温杯第四单元检测
19
6.12-—6.18
分类复习
20
6.19—6.25
分类复习
21
6.26—7.02
综合复习
22
7.03—7.09
期末测试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3.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1.1.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
5.感受对比实验对控制变量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6.意识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就本小组关注的影响因素,科学地世纪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核心素养】
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绿豆(若干)、镶子、量杯、洗瓶、棉花、培养土(干燥)、硬质塑料杯(可由其他容器替代)、标签纸等。
[教师]提前准备大样本的种子发芽(土壤、光照、温度等因素)实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出示:
植物发芽的照片。
教师提问:
大家以前种植过凤仙花,凤仙花的生命从什么开始?
其他植物
呢?
学生思考:
在过往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种植过、见过什么植物,植物的生
命从什么开始?
教师活动:
总结提炼学生发言,形成“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的观点。
(2)教师提问,引出核心问题:
种子发芽要哪些条件?
利用绿豆,我们能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
学生活动:
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猜想。
2.探索
(1)以“土壤”条件为例开展实验设计
教师活动:
呈现实验计划表格,组织学生讨论以“土壤”为研究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案,并组织研讨“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和实施,让实验更公平”,在讨论中就“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和“为什么要在每个玻璃皿中放3颗种子”等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达成共识。
学生活动:
组内讨论实验设计方案。
设计完成后,展示个人和本小组的设计想法,其他同学提出质疑和改进意见,最后形成共识。
教师活动:
讲解“实验中只改变选择研究的一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相同,这样的实验方法叫做对比实验”。
播放“土壤”实验的操作微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指导。
(2)设计本组的研究方案
教师活动:
发放实验方案记录单,组织学生抽签选择研究方向。
学生活动:
就所选的研究方向开展讨论,完成组内的设计方案,并在组间的研讨后作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3)开展绿豆种植操作
教师活动:
(可再次播放“土壤”实验的操作微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指导。
)提示学生要根据实验的方案严格地执行。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基本的操作方法,小组完成所选研究方向的实验操作。
3.研讨
教师提问: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
学生活动:
对照本小组的实验设计中的实验预测,阐述实验现象与预测的关
系。
预设:
(土壤因素)如果实验中“有土”组的绿豆发芽了,“无土”组的绿豆没有发芽,就说明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的预测成立。
(光照因素)如果实验中“有光”组的绿豆和“无光”组的都发芽了,说明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照的预测不成立。
4.拓展
教师活动:
布置课后各小组根据研究条件选择种子的放置环境,安排学生小组坚持每日做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5.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实验结论,并在研讨中展示和接受质疑的过程。
[难点]使学生建立现象、数据的描述与实验结论之间的逻辑性。
【核心素养】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实验结论,并在研讨中展示和接受质疑的
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上一节课的实验组材料、培养土、花盆、洗瓶
[教师]提前准备大样本的种子发芽(土壤、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实验结果【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
出示学生课间观察种子发芽实验的照片,并提出本节课核心问题“观察小组实验种子的发芽情况,我们有什么发现?
”和“对比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回忆上一节课的实验过程,回看自己课间观察的剪影,将注意力聚焦到实验现象上。
2.探索
(1)观察与收集
教师活动:
发放上一节课学生小组的实验组材料及实验计划表,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安排观察、收集数据的任务。
(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张贴实验结果的同时,用电子表格根据实验研究因素分类汇总数据,并生成柱状图,为后续交流提供可视化的数据。
学生活动:
领回实验组材料及实验设计表,对比观察并统计实验组的发芽情况,经过小组讨论后形成初步的实验结论,将数据记录表格张贴在黑板上。
(2)分析与交流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提示学生“哪些小组的实验结果能佐证你们的观点”。
学生活动:
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对比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选取研究同一探究条件小组的数据,作对比分析,对这一个探究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达成共识。
教师活动:
在一个小组展示后,选择研究另一探究条件的小组继续做汇报展示,但提出更高的汇报要求“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用实验现象解释结果的”。
学生活动:
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有意识阐述实验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经过研讨的过程对这一个探究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达成共识。
3.研讨
(1)预测与结果
教师提问:
实验结果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我们怎样用实验中的数据解释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
回顾本小组的实验计划单和实验数据表,就此问题开展研讨。
(2)总结
教师活动:
发放或观看“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资料,后提问“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和科学资料,我们可以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组织学生研讨。
学生活动:
阅读(或观看)资料后,对比全班的数据,研讨上述问题,达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这一共识。
预设: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光照不是必须条件。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进行了实验汇报,教师要组织学生就实验结果做总结和概括,形成一定的科学认识。
当然,除了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外,阅读或视频资料的补充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识。
4.拓展
教师活动:
播放植物幼苗移栽定植(或假植)的操作指导视频,安排学生将本组已发芽的绿豆种子移栽到花盆中,并提出新问题“移栽的绿豆芽要放在什么环境养护?
这个环境适宜绿豆芽生长吗?
学生活动:
观看操作指导视频后,领取材料移栽绿豆芽,并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选择养护的环境,并坚持观察和养护。
【教学反思】
3.绿豆苗的生长
【教学目标】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设计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长状况。
4.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5.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是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坚持收集实验数据。
【核心素养】
懂得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教学准备】
[学生]上一节课学生的绿豆苗盆栽、黑色塑料袋(或纸盒)、光照条件下种植的绿豆苗、黑暗条件下种植的绿豆苗
[教师]芭蕉盆栽(或贴图)、仙人掌盆栽(或贴图)、松树盆栽(或贴图)、具孔带盖的纸盒、绿豆苗盆栽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绿豆苗每日生长情况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绿豆苗的生长状态与光照的关系,提出本节课核心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我们如何研究?
”和“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开展教学。
学生活动:
观察绿豆苗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情况,发现不同环境下绿豆苗的生长状态有较大的区别,将注意力聚焦到光照的影响上。
2.探索
(1)实验设计
教师活动:
发放实验计划表,组织学生小组开展实验设计以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在完成实验设计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活动:
领取实验计划表,小组讨论完成设计。
在经过组间交流完善方案。
(2)观察记录
教师活动:
根据学生达成共识的方案,将学生种植的绿豆苗分成两份,分别集中放置在实验条件的环境中。
随后发放提前准备好的分别在阳光下和暗处生长的绿豆苗,学生做观察记录。
学生活动:
监督实验条件是否达到计划的要求,并持续关注实验进展。
随后观察现有的在阳光下和黑暗处生长的绿豆苗,做观察记录。
(3)资料阅读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哪一处生长的绿豆苗更健康?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光对植物的生长起着什么作用?
”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页资料。
组织研讨“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吗?
光对植物的生长起着什么作用?
”并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
对照观察记录表,形成实验结论。
阅读课本资料,尝试解答光对植物的作用,最后形成绿豆苗生长对光需求的认识。
3.研讨
(1)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师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那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
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
学生活动:
就问题作思考和讨论,联系过往经历口头表达实验方案。
(预设:
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土壤等,可以继续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
)
(2)植物与环境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
这几种植物的叶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展示芭蕉、仙人掌、松树盆栽(或照片),组织学生研讨。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对比三株植物外观上的差异,结合植物的生长环境,研讨植物的外观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教师总结: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地适应环境。
4.拓展
教师活动:
展示实验方案(出示照片),提出问题:
“将会绿豆苗放入两个纸盒子中养殖一周,绿豆苗的生长会怎么样?
”,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实践。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操作方法,猜测可能的现象,讨论家中如何创造条件实施实验。
【教学反思】
4.蚯蚓的选择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2.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自己对蚯蚓的已有知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根据材料设计单一变量的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3.能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蚯蚓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动物对环境的需求现象表现出研究兴趣。
2.尊重实验证据,当实验结果与他人不一致时,能分析原因,并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依赖于环境,树立保护好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设计对比实验探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长方形盒子2个、干泥土和湿泥土,塑料膜、镜子1把,蚯蚓10条、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1分钟)
1.前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苗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环境。
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
蚯蚓的选择(板书)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蚯蚓的选择》。
(板书课题)
二、探索
1、请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蚯蚓适宜怎样的生活环境
师: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蚯蚓?
哪里看到的蚯蚓最多?
生:
泥土里
师:
它喜欢怎样的泥土呢?
黑暗,潮湿(板书)为什么?
还有吗?
师:
蚯蚓不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呢?
为什么?
师:
怎样才能知道蚯蚓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些环境呢?
(实验)
我们先来一起研究一下蚯蚓到底喜欢黑暗还是明亮的环境,潮湿还是干燥的环境。
2、蚯蚓选择什么样的环境?
(1)确定研究方向(预设1分钟)
根据同学们的推测,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蚯蚓对“光”和“水分”的选择。
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2)实验设计(预设10分钟)
师:
你们打算怎么设计这两个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单,师分组巡视指导。
分组汇报,小结对比实验设计。
5.分组实验来验证(预设15分钟)
出示温馨提示:
①两个实验都要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
②过3分钟以后打开盖子,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③要重复做3次。
④轻拿轻放蚯蚓,不要伤害它们。
⑤一堂课时间有限,同学们要认真实验,抓紧时间完成。
分组领取实验材料,开展实验。
师:
待会放完以后,请把这些实验材料再轻轻地在桌上。
师:
大家不用着急,蚯蚓选择环境需要一点时间,我们先不打扰它们,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下。
这过程中不能随意打开盒盖。
我们等会怎么知道它们到底喜欢什么环境呢?
三、交流研讨(预设3分钟)
师:
蚯蚓最终怎么选择呢?
为什么这么说?
1、全班分析实验数据,了解:
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
(板书:
黑暗潮湿)
2、其他动物与环境(预设5分钟)
1.提问:
蚯蚓会选择黑暗潮湿的环境,这些动物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引导生讨论后,了解不同动物对环境需求不同。
(板书:
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提问:
教室的环境是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吗?
为什么?
【教学反思】
5.当环境改变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分享。
2.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
【教学重难点】
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视频、丹顶鹤及其他动物等相关阅读资料、学习活动手册,模拟实验材料、小组汇报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一图片引入“青蛙冬眠和苏醒”图
二、聚焦一一环境变化对青蛙的影响
春天到了,在田野里我们能看见青蛙吗?
它们在做什么?
冬天又到哪里去了?
在不同的季节,青蛙的行为是否一样?
其他动物在四季变化环境改变时又会有哪些行为?
[设计意图]许多学生对青蛙的认识主要来自日常阅读等途径,且其认识主要集中于“青蛙会冬眠,到了春天会苏醒过来”等,有许多城市里的学生甚至没有真正去过田野、没有亲眼见过青蛙。
因此本环节通过图片展示青蛙,提问:
“春天到了,在田野里我们能看见青蛙吗?
它们在做什么?
在不同的季节,青蛙的行为是否一样?
有哪些不同的行为?
其他动物在四季变化环境改变时又会有哪些行为?
”最终帮助学生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即环境改变了,动物们有哪些适应环境的行为。
二、探索
(一)将青蛙的行为图片与环境图片相对应
(二)将信息整理成表格
引导学生基于原有认识将教科书上青蛙行为的图片与四季图片进行连接。
师:
“为什么这么连?
青蛙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适应哪一种环境条件的变化?
”教师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出示“四季的田野记录表”,引导学生针对各个季节的气候、草木变化,青蛙的食物(如蝶)数量或习性的变化、青蛙行为进行细化植理并记录,将青蛙适应环境的行为与环境变化背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联系。
具体
先以春天为例,引导全班学生开展研讨完成分析活动,为之后自主分析、记录活动做铺垫
(三)阅读资料卡,想一想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有哪些特殊行为?
丹顶鹤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较陌生的,因此教科书中对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相关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资料阅读分析法。
在本环节活动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呈现问题,比如,丹顶鹤在不同季节分别有哪些行为变化?
这些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中什么条件。
任务一:
阅读四种动物的信息卡片,完成记录表。
为了便于研究,接下来,我们就将四种动物分给各个小组。
思考:
当什么环境因素改变了,动物会有什么行为,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任务二:
将记录表转换成小组“介绍卡”。
(班级交流)
同学们已经登记完参赛选手的基本信息,现在要小组合作、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的形式,合力完成动物推荐卡。
三、汇总分析
将课堂上分析的所有动物按照什么环境因素改变一影响动物产生的行为一该行为发生的目的用板书的形式呈现并汇报。
从板书能看出本课每一条线索,形成一条条证据链,每一种动物动用一条证据链说明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对动物会有影响;为了适应新环境,动物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指向“生存和繁衍”所以全部选手都能晋级。
至U此,动物城生存高手比拼活动告一段落,并表明,动物们都很厉害,没有胜负。
五、研讨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行为会对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有影响吗?
【教学反思】
6.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
系叫做食物链。
动植物所需的能量或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教科版 科学 年级 下册 教学 设计 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