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讲农业可持续发展.pptx
- 文档编号:30853170
- 上传时间:2024-03-02
- 格式:PPTX
- 页数:57
- 大小:679.43KB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讲农业可持续发展.pptx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讲农业可持续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讲农业可持续发展.ppt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学院朱冰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主要内容历经约1万年原始农业1,世界农业发展轨迹不到100年的空前发展现代农业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过度农业历经约3000年传统农业原始农业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3000年前铁器出现为止。
人类通过采集野果、打猎、捕鱼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生产作为人类的食物来源,后来发展到放火烧荒、开垦土地,种植作物。
作为一种游牧农业,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该阶段由游牧性转变为一种固定的农业系统。
农业还处于“以资源为基础”而非“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时期。
劳动力为传统农业结构中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劳动力也将现有土地和资本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既是农民的职业,又是农民的生活,资源的利用和配置不易划分。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过度到现代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运用到各种创新,经过一段时间过度,才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
过度农业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农业的投入和管理。
在资源投入种类上,除土地、劳动、资本等基本要素外,还包括生产技术、发展政策的创新,投入资源的供应和农业推广工作等促进资源。
过度农业土地、劳力、资本的比率随职业结构的变化,非农业就业机会增加,农业技术明显改善。
单位耕作面积增大,人地比例降低,资本投入增加,全面实现机械化;农户生产经营效率由于技术的改进和机械化实现而得到提高。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选择主要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农民具有企业化经营思想和创新行为。
现代农业Stage119世纪中叶,农业化学产生,人造工业化学肥料出现,蒸汽机用于农业,成为第一代农业机械动力。
20世纪,内燃机代替蒸汽机,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开始使用,Stage320世纪20年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什么是现代农业20世纪20年代起,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即农业生产过程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应用机械、化肥等现代化工业装备以及现代经济管理基础上的农业。
因为机器、燃料、化肥等直接或间接都要消耗石油资源,固也称为“石油农业”。
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3,常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4,常规农业影响积极方面:
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和食物营养要求提高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人口爆炸而造成的粮荒及其他威胁。
消极影响:
常规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产效益下降,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使得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受到了极大的危害。
(1)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预测,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要计算在内,预计全世界的食物生产年增率应达3%-4%。
如果仍按常规农业对工业能源的利用率,就意味着一次性能源的生产及用于农业的份额的年增长率应超过6%-8%。
显然,一次性能源生产的增长是绝对满足不了需要的。
另一种计算表明:
要是发展中国家到2025年都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生产水平,全球商品能源生产至少需增加5倍。
(2)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从理论上说,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环境、生态上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系统整体上看,结构单一,特别是单一经营的高度专业化系统,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种植农作物的农户与饲养畜禽的农户相互分离,不象传统农业那样植物、动物相互利用废弃物质和能量,因而物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是从系统的结构上看,现代农业通过大量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无机能量的投入、缩短草牧食物链,并以大量的物质离开农业系统而输出,因而造成了系统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
靠大量地投入机械、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来维持农业系统的高产量,破坏了传统农业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的一种农业系统内部的调控机制。
(3)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恶化土壤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减少森林资源破坏速度加快生物资源锐减5,一系列的启示和思考
(1)在处理同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用征服者统治被征服民族那样的态度来残酷地对待大自然,而应变征服自然为协调自然,使农业生产更符合客观规律。
(2)农业生产必须尽量利用自然机制和可更新资源,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维持的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偏离自然状态的结构和机能越远,要维持这种人工状态的代价就越大。
(3)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且必须始终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经济结构必须与生态结构协调一致,而以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
(4)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常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替代模式应运而生,“自然农业”“生物农业”“超石油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有机农业”。
其特征:
过于强调自然、低投入,从而造成产出低、经济效益低,无法满足人类对农产品需要的弊端。
由此;如何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成为全球共识。
6,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世界进程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谋求人与自然协调,保持环境清洁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新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R布朗出版的BuildingaSustainableSociety,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此奠定了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984年,哥尔丹K道格拉斯出版了AgriculturalSustainablityinaChangingWorldOrder,提出并分析了“农业的持续性”。
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可持续农业教育法”中,率先提出“持续农业”的新构想,并很快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的响应。
其中,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O)和联合国粮食组织(FAO)在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作用突出。
1987年,WECO提出了“2000年粮食:
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
1988年,FAO制订了“持续农业生产:
对国际农业的要求”。
1991年,FAO在荷兰丹波召开的国际农业与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是“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简称SARD)”的新战略,阐明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与要求及行动计划。
1991年9月联合国总部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农业协会(WSAA),这些工作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形成、发展和行动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充分体现了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从而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构想转向世界各国的实践。
1996年11月,粮农组织罗马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技术和要点。
1997年6月,在德国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是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和发展,同时,通过“布朗瑞格宣言”,提出改变“我、这里、现在”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每一个地方、今天和明天”并制定了7条行动纲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如何吸收现在持续农业的先进思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而且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的主要领域。
中国进程1994年3月,国务院第16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强调指出:
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中国的农业和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96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就如何迎接中国农业可持续性的挑战,提出了三项建议:
由于技术的转变过程常常超过了通常5-10年的规划框架,因此需要制定一项更长期的农业发展战略。
必须保证农业研究与开发的投资。
农业研究必须重新调整方向,将其重点放在开发经济与环境效益俱佳的技术上,特别是将清洁生产的概念运用于农业,介绍有害物质的排放。
1998年,我国前后召开了九届全国人大和十五届三中会议,高度重视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前者强调:
“农业:
事关全局的主题”,中国农业的新战略应当是“建设一个山清水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后者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促进农业稳定增长与扶持发展视为实现我国跨时代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而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核心问题:
现代农业对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影响。
成因分析:
现代农业的特征就是频繁耕耘、集约单一种植、高能源、高密集投入,从而造成土地侵蚀、养分流失、土地板结、土地污染等严重问题、生态持续性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
(1)生态持续性核心问题:
粮食供给能满足国民需求社会可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食、住、衣等)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如教育、就业、娱乐、平等、安全等)。
(2)社会持续性核心问题:
农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
其中一个方面是产量的持续性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
(3)经济持续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基本任务:
满足人口食物基本需求发展重心:
粮食数量的增长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基本任务:
食品安全与营养发展重心:
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后的持续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取得共识:
大家都强调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益作为换取当今发展的代价。
都同意把可持续农业当作一个过程,而主要不是当作一种目标式模式。
均考虑到衡量可持续农业的几个重要方面:
即要求兼顾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效益。
可持续农业包含“软件”和“硬件”两大要素。
所谓软件是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人们的观念、相适应的政策、体制和机制;“硬件”则是指技术上的创新。
Stage3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Stage120世纪30-60年代间Stage260-80年代间80-90年代间机械、化工、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全面实施机械化,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阶段。
应用高科技获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阶段。
以谷物生产机械化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阶段。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系统协调性它是技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统一体,创造一种使人类与自然界相协调的和谐格局,形成人与其他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
2,资源节约性它是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导,改变“石油农业”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弊端,变资源经济为技术、知识集约型经济。
3,良性循环性它是一个经济、生态良性循环的体系,既能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以适应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又不超越农业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所能承载的阈值,维护系统的动态平衡和持续生产力,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系统能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并以强化农业系统的自善、自控能力为基础。
4,技术先进性它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综合有机农业技术,环境技术,组成一个新型技术系统,利于促进经济、生态良性循环以及高效率、高效益的持续性农业技术体系。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
2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
3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
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多要素、全方位、综合的发展,它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与经济因素有密切联系的非经济因素,涉及到人口、教育、自然资源、环境、技术进步和制度等多种因素。
1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2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过快的人口增长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自身上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体力的存量。
人力资本积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收入分配状况。
1.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最低安全标准原则。
最低安全标准是鉴于生态供给具有阈值以及生态系统的不可逆性,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公平性原则。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不仅要求自然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而且还要求实现代内公平。
3.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特性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
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产权管理思路。
其主要特征是将产权同外部性联系起来,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可能在不需要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产权明晰和协调各方的利益或讨价还价过程而使外部成本内部化。
国家干预思路。
一些人认为,许多公共资源根本不可能做到明确产权,市场对环境问题是失灵的,因而主张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直接干预。
4.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2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3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1.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4.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5.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国内外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美国的“低投入持续农业”种草、养畜、豆科作物轮作,减少化肥投入综合防治,减少农药投入改良品种和种植制度,适应低投入农业技术德国的“综合农业”强调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重点防止土壤退化和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水资源高效利用,防治水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性农业技术的开发研究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中国的“集约持续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物质投入水平,这是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坚持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高度集约地多维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投入效益,并节约和保护资源。
把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从宏观上有效地加以调控。
有效控制环境退化,尤其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使农业持久发展。
THEEN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 农业 可持续发展 第二